中国崛起的新思路--优先发展农业产业化
:中国社会大学高级研究员 观潮
可能有些读者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幼稚可笑,会认为这篇垃圾文章也好意思登入大雅之堂,那我请你读完以后再做出评议!当然文章没有什么深厚的文笔功底,读起来难免感觉粗糙,但我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一.中国的国情。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暂且不谈改革的成败,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是要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因为我们要温饱、要小康、还要崛起。现在有很多人都爱大谈中国国情,我在这里不妨也谈一谈,好为下面的内容做个铺垫。看一下国内的经济形势,一方面,由于中国加入了WTO,使中国的制造业也加入了全球的垂直分工体系,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的企业没有掌握知识产权优势的砝码,迫使中国的制造业无条件的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重污染、重能耗、低复加值的产业,在整个过程中,国家将大多数资金都投在这些所谓的新兴产业上了,外资疯狂的进入中国,并在国内获得了最佳的资源配置、最优越的产业政策、最丰厚的利润发展空间、最不可思议的兼并收购、最荣耀的超国民待遇,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也不过如此;另一方面,我们的民营企业和幼稚工商业每年都对国家和政府照单纳税,而国家和政府却不能给予应有的保护服务,更让人担优的是不管他们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也不够团结,形式上不过是一麻袋土豆,狼来了的效应,使我们本来就脆弱的民营企业和幼稚工商业面临全面洗牌,导致民族资本大量外逃,饥不择食的挺而走险,在这方面我们比日本、韩国甚至台湾差的太远了。各种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说大量的中国的民企在南非、坦桑尼压、越南、刚果、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投资,国内的民众还一片叫好,说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了,而中国每年都要大量的招商引资,中央和地方都把这当成国家和民族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资本都竞相外逃,并积极支持国外的经济建设,而国内非要通过外资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呢,我不知道是我们的民族资本不爱国,是我们的的企业家素质不高,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问题,还是我们的主流思想在错误引导着整个社会扭曲的向前发展。
二.跳出改革的怪圈,学会两条腿走路。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了新技术,导入了新文化、新思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都是改革的成就,但这是以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国情为参照系,现在都在讲经济全球化,那就把中国经济放眼于全球经济下做个比较,它只是一个亮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飞跃,以致于我们的外交辞令还总是自谦的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国民总产值并没有走进世界的前列,所以我们理想的四个现代化现在也没有人提了,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但有人会说,中国的经济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股票价格节节攀升,房地产一片火爆,现在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也不否认这种说法,并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要崛起了。那我就要发问了,请问3亿的城镇人口如何带着10亿的农村人口崛起?如果你正面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妨继续读下去。中国经济目前的高速发展只是暂时的,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多的遇到瓶颈问题。也就是说以长远的趋附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它在某个点上会发生转变,等大家在这个点上明白的时候才知道它是一条抛物线,银行系统的大量资本也会被套牢在房地产上,我们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只不过是一些短线高手,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把资本变现,加速资本的外逃,房地产和股票不能让我们赶英超美,到那个时候我想会有很多人怀疑改革的方向是否有了问题,我们的改革精英则会被认为是庄家,中国的改革之路就又多了一道“之”,看看前面富起来的几批人中有多少人现在还在国内叱咤风云,你就会不明白我们的改革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下面我来分析之。我们中的很多人常常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但一提起改革中的农业问题就避之不谈,毫无兴趣,一提起工商业就口若悬河,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难道说他吃的东西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所以改革开放20多年了,农业也拖累了经济发展20多年,甚至有些人会说没有那么多农业该多好啊!这说明了很多人都不愿也不敢面对这个包袱,新官上任也会被认为是流放、下放到农村,农民在城里遇到阶级歧视,给我们的民族团结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来面对它,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先也都是农业国家,他们先是圈地运动,把大量农民赶入城市才实现了现代工业文明,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低。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快速发展的密秘,正是圈地运动使农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农业经济的相对稳定也成为了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后盾。再来看看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怎么做的,在工商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工商业,把农业做为国家的长期无法解套的包袱,我们在比别人跑的慢的情况下,发现人家右腿跑的快,就一门心思的想让我们的右腿跑的比人家的右腿跑的快,从而忘却了我们的左腿,我们想尝试一条腿赶超人家,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左腿拖累了我们的右腿,我们和人家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我们身后的人则很有可能超越我们,我们的目的和结果是相反的,看一看当年的苏联,再看一看现在的中国,我想你会明白我所说的道理,所以要想赶超人家,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两条腿走路,然后调节左右腿的速度,最后使其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我们的目的和结果最终才能实现一致。
三.是工业反哺农业好,还是农业反哺工业好,谁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引擎。
回到正题,改革走到目前为此,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完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始积累阶段,农业问题是拖住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白了要想赶英超美我们必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并且要调节两条腿的速度使其配合默契,那该如何调节呢,问题又出现了。改革是需要大智大慧的,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田忌赛马时遇到的问题有些相像,在这里我有这样一个设想,前提是全面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假如用一个十年计划让80%的人脱离直接农业生产,农业也引入产业资本,使农业产业化,国家给予农业最优惠的政策,国家在资金方面大量倾斜,使农业生产、产品的二次开发和销售渠道形成规模效应,农副产品的价格会快速的涨起来,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农业长期形成垄断,让20%的农业人口成为下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有人会说这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使这些资金到位。银行可以直接投资、发放低息贷款,农业产业可以上市,发行债卷,我想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对于这种收益稳定的产业是没有多少问题的,我们参照一下美国,大部分的资金虽然在银行,但实际上都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银行只是起个结算的作用罢了,美国人民手里掌握着14万亿美元的股票,美国的银行也直接进行大量的投资,在这里我要评批一下我们的银行系统了,我们的银行系统到目前为止还主要以放贷为主要职能,在国内因房地产尝到了一些甜头,好不容易跑到美国做了一次次级房贷,还是一次亏本的买卖,在国内一向牛气冲天,股市上海捞猛赚,到了美国就那么熊,难道只是水土不服,跑题了。又有人会说,那80%的脱离直接农业生产的人该怎么办,首先我要说明一点,这是一个在十年计划中逐步实现的规划,没说一夜之间让农民都脱离直接农业生产,农民脱离土地后可以换到一定数目的股票,可以向农业下游产业以及因农业产业化而新增的众多新新产业转移,至于他们手中的股票是卖还是留,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股票买卖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操作规则,当然首当其冲的是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防止违规操作,必须是起点公平的,共同富裕对于当前这一代人不过是一块遥不可及的幌子,这样才能寻求到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这一进程的支持,避免这一步改革再度扭曲的向前发展。还有人会说,如果这样做会对工商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果真如此吗?我说过了,我们要使农业产业化,但农业产业化真的能脱离工商业的支持吗?要知道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的背后将新增多少新新产业,新增和扩大多少产业链,你不觉得农业产业分工太过粗犷,农副产品的二次深加工太过肤浅,以致于进入超市,经常找不到你想吃的东西,而不得不选择一些昂贵的进口食品,看看光明、伊利、蒙牛、双汇、思念、五粮液等等不是做的也挺好吗!政府与其每年像对待难民一样对待农民,还不如让他们富起来,免得发展经济有后顾之忧。前面说过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但我们的这种经济发展是被迫的外向型经济,内需动力严重不足,而且这种所谓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杀鸡取卵为代价的,这样的火车头并也是我们理想中的火车头,如果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找到另一种火车头来取代它,而优先发展农业则是我们理想的火车头。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优先发展农业的好处,农业与其它产业不同,农业的科技发展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容易掌握,只要给点时间比工商业见效快,在这种方式下富起来的一批人会长期保持富裕,每年的收益都相对稳定,手里有了大把的钱自然会拉动内需,农村就需要大力进行基础建设以及综合配套,从而也盘活了下游产业和其它产业,从而把农业这个经济包袱彻底转变成一台经济的永动机,而工商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丛林法则的竞争也日益残酷,很多方面都难以把握,昨天还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如果没有新的创新机制,也许明天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许多产业不得不关停转并,你有听说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常发生关停转并吗?没有吧!与其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引擎放在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工商业上,还不如放在农业产业化这样稳定的永动机上,民以食以天吗,我们要顺应客观规律的发展方向,看看当年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路线,很适用中国国情,那也是地地道道的改革吗,现在搬过来正好,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拉动了内需,并源源不断的给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我们不妨把它当成一种曲线强国的策略,我们不管和平崛起还是非和平崛起才有了基本保障。
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作用和策略。
在中国这样一个被迫外向型经济的国家难免会遇到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产业的重复建设和关停转并,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整体收益微薄,我们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在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从来都没有赚到过一点象样的便宜,不是三七开就是二八开,我们的价值取向也不符合资本主义强国给我们强行设立的游戏规则,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之下和平崛起谈何容易,看看我们加入WTO的艰难程度、付出的代价和欧美对我们现行的经济态度,我们是不是有点乐观的一厢情愿,再看看日本的发展过程,日本比中国还先被殖民,但小日本借助以强吞弱的战略先打朝鲜半岛,进而全面侵华,然后横扫东南亚,最终才有实力向美国叫板,而战争的目的则是为了市场,小日本采用的是资本优先实力为后的崛起策略,还有韩国的对外经济扩张策略怎么看都逃不出小日本战略的影子;而我们改革开放鼓励的走出去战略首选目标就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现有经济秩序提出挑战,手中握着数量有限的简单的单兵武器直接向密集堡垒阵冲锋,勇敢指数绝对不亚于董存瑞、黄激光,结果可想而知,几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全线溃败,剩下几个也是半死不活的,我们走的是实力优先资本为后的道路,说到这里我怎么想起了王明的左倾路线,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路线和小日本韩国的争霸策略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董存瑞、黄激光的舍身取义的精神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搀救了中国革命,而我们现在则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的主流精英又有几个好好反思过呢!再看一下世界的政治格局,我们的主要政治缘分都在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和他们有几十年的感情投资,合作起来也相对容易进入角色。但在非洲这片很多人还吃不饱的地方,我们偏偏要先进行工商业的投资,把我们的相对先进的产品强行拉到这里买,对于口袋里即没装钱肚子又吃不饱的阶级兄弟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我想在很多吃不饱的兄弟眼里,粮食看起来比电脑更可爱,以致于我们和阶级兄弟经常是同床异梦。而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非洲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农业产业化,我们可以扶持农业产业化先走出去,大量的农民也可以以劳服输出和国家补贴的形式走出走,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解决了阶级兄弟的温饱问题,富余的产品还可以销往国内,由国家补贴收购,平价卖给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在投资所在地的政治筹码和综合影响力也会水涨船高,日益加重,富裕起来的阶级兄弟才会更欢迎我们的工业产品进入该地区,为以后制造业的转产提供方便之门。另外中国这些年一直把能源矿产作为战略物资与其它能耗大国之间进行疯狂的抢购,乎略了粮食也是一种战略物资,并在全球市场上一直是供不应求,在很多地方粮食的利润甚至超过了石油,如果我们控制了全球的粮食交易,比如说卖给伊拉克、索马里等国家,就可以换取更多的可支配战略资源,也就意味着丰厚的利润进账,也使中国在国际政治这个大舞台上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时有了博奕的本钱,在我们扬长避短的积极战略扩张中,中国才算真正踏入了崛起的进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