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斯大林的推导过程
1、斯大林曲解马克思的例子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斯大林一口气摘录了很长一段马克思语录,我们上面所摘录的只其中的一小部分。接下来正好是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
“工人本身就象他们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确实表现的那样,只是生产资料,而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产的目的。”
不用说,这句话很浅显,也无需多做解释;如果要把它与社会主义生产联系起来的话,那也只能这样来推理:既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本身只是生产资料,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产的目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就不能把工人当做“生产资料”,工人本身必须是目的,也必须是生产的目的。
然而斯大林并没有这样来推理,他在这里忽然变得暧昧起来,他和我们兜起了圈子,变起戏法来了。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手段吧,他说: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利润,至于消费,只有在保证取得利润这个任务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
请注意,对照马克思语录,斯大林首先作了一点小小的修改,或者“发展”:他先把“消费”悄悄地塞了进来——当然,这似乎还算不了什么。但他接着又说:
“在这以外,消费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就失去意义……”
这句话是否准确并不重要,我们且不去管它,且看斯大林为什么这么突出的强调消费?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
请看,马克思所强调的“工人本身”首先被轻描淡写的缩成了“人”,当然,如果目的只是要使之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也是无可非议的。可惜,并不是那回事。在这里他先为这个“人”按上了一根尾巴——“及其需要”。一眼看去,似乎比马克思考虑的更周到,更全面。其实,人的地位却被悄悄地降低了。人和人的需要相比,用斯大林的话说,自然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正如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一样,当然也不会为消费而消费,为需要而需要。不过,它们在这里被重视的程度至少还是一样的。而接下来,斯大林又进一步解释说:
“…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太好了!马克思所强调“工人本身”就不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也不见了,只剩下了他们的“需要”——即:他们对生产的产品的需要。工人本身是目的变成了人的消费是目的。本来马克思说的是“生产中”事,这里就完全变成了消费中里的事了。在马克思看来,工人本身也是生产的目的,而在斯大林看来,生产是不需要这个目的,它只能是获得那些产品的手段,除此以外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按照马克思的意思:社会主义的生产决不能把工人当作“生产资料”,与生产的产品一样,工人本身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不仅仅要用其产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比这更加重要的还是用生产活动来满足工人的需要。不用说,劳动群众也正是斯大林所说的“整个社会”的主体。说到底,生产本身也是生活的内容,而且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但占有劳动群众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决定着他们的社会关系和活动。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必须要为工人提供让他们学习的机会,实践的机会,让工人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让工人们能够在生产中自由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
然而,也正是这么一来,人的需要就被斯大林赶出了生产领域。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关于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必须消灭旧分工的理论,也就这样被斯大林完全彻底地清除出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简短的小结
最后,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斯大林的这个所谓“基本经济规律”竟能够蒙蔽全世界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们长达半个多世纪呢?除了历史的局限性以及他的特殊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他这个“规律”本身外表上的华丽与实质上的空洞和暧昧。就比如“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句话吧,怎样才是“最大限度”呢?这里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标准。不用说,只消费不积累,这样的“最大限度”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积消比”究竟是多少才合适呢?八比二、七比三,五比五还是四比六?无论是多少,没无法找到理论根据。如果我们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完全取决于产品的丰富程度来考虑,那么,我们现在尽可能的少消费,多积累,以便于将来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试想,这难道不比现在就来“最大限度”的消费更有意义吗?实际上,这就是当年“高积累”以及“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根源。
再如,既然是社会主义生产,那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就或多或少但始终必然存在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消费需要,那么试问:社会主义生产是否也应该去最大限度的满足呢?如果你这样来提出问题的话,那么你也就会发现,他的这个“最大限度”是很有弹性的了:它既可以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也同样可以是健康消费与不健康消费的界线。
可见,斯大林的所谓基本经济规律除了华丽的高调之外并没有什么确切的内容,就象一个模糊的影子,永远也把握不住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