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辞职的另一种意义
“九一八”的另一种纪念
刘火
日本首相(再过些时候,便得称“前首相”了)安倍从悉尼风尘仆仆回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帝国日本后几天便宣布自己要辞职的消息。所有人和所有媒体都始料不及。一片哗然不论,仅“安倍辞职”一词便成了世界当下的时尚词汇,同时也成了“九一八”前几天汉语语汇里的流行语。我们从中文媒体报道中知道,称安倍辞职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内阁阁员一再爆发丑闻,二是在执政主张上得不到再野党的支持。于是,在“自己没有凝聚力”的托词下,神色黯然地选择了离去。
本来,像阁员们因公权私用或桃色方面的事,在任国家任一制度中,虽说不是司空见惯(事实上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毕竟有时也会引起地震。也就是说,因阁员出问题让组阁者出来负全部责任的事并不多见,璧如的美、中、英政府。布什不会因司法部长冈萨雷斯“作证们”辞职,中国领导也不会因“陈良宇门”辞职。众所周知,布莱尔虽然辞职了,但显然不因阁员事件——更何况布莱尔执政有十年时间。而安倍只有的一周年。再说,得不到再野党的支持一事,对于中国文明传统的,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没有听说哪个一经反对声音或再野党(如台湾的国亲两党对民进党)不支持就会选择辞职的事。但安倍为什么要选项择辞职呢?从个人的政治品格来说,一旦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能再承担起国家和民生的责任时,选择离去,不是懦弱、不是推卸,而是一种负责。不仅是对其国家和民生的负责,而是对这种制度的负责。同样我们看到,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制度和制度中人,才会有这样的社会意识和全体国民的意识。对于这种由民主与共和为旨的制度下的行为,国家公务员(包括总统、首相、总理这样高级公务员)的辞职本应是一种常态——当然,具体到某一个人或在某一特定时间时,自然也是一种让世人惊讶非常态。至于说到与这个国家的密切关系的中美两个国家,自然地要做出反映。但作出反映的要本理由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中美自身的国家利益。璧如说,中国人在经历了小泉后,发现安倍是第一个当首相先访华后访美的首相,于是中国媒体与官方便称之为“破冰”,而中国总理的回访又称之为“融冰”。中国的外交部为此还认为,刚刚建立起比较好的关系马上就会“因人而异”了。其实,众所周知,在一个民主国家,国家的法律和大政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迅速变动的。“因人而异”这是“人治”国家的本质,而不是“法治”国家的本质。有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觉得国家之间也应像中国的政体那样,人与人不是建立在制度上而是建立在私人关系上,甚至于建立在人与人依附上。这样一来,便是《红楼梦》里所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在国际事务方面,这种以自己的意识形态、自己的价值观去观照、去对待、去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一些悬而未决又事事放不下的历史问题,其实是非常有害的。在安倍的上台主政和安倍即将离任时,国内一些媒体的的一厢情愿,寄予了比小泉不知多多少倍的希望(随便说一句,中国与小泉斗了几年的气,在我看来并没有为中国争得到更多的利益),殊不知,安倍作为日本新一代政治家,其实是一个更具民粹主义的政客——就在安倍宣布辞职的前两天(即9月10日),安倍还以如国会不能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而要挟要以辞职来换取。而我们从媒体上略略知道,《反恐特别措施法》有一目的就是要换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远海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于此,十分清楚的是,日本正与和平宪法相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无论小泉,还是安倍、还是安倍的继任者,都不会改变这一事实。对于安倍,作为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日本国的利益才是他的最高利益。试图想以中国以建立个人情感来改善中日关系。反正我觉得有些不真实。一个国家,倘若没有一个更加法治健全更加民主的管制机制和由此的意识形态,倘若没有一个长久的政策具体到对日外交政策,而是像眼前这样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那就只有到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如“九一八”这样的日子,我们才会想起与现实原本是对接了的历史;我们也只有在这样特殊的纪念日子时,才会从当下去反观曾经让中国人蒙受屈辱、遭受劫难的历史。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