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就提出了“人的异化”理论,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人的异化现象仍旧无处不在,社会白领工的“螺丝钉”角色更加明显,因为穿梭于社会分工时空之中而找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每年都有大批人走上了自杀和自残的道路,包括一些具有很高知识水平的专家学者;世界范围的邪教滋生,无数生灵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精神食粮的困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这些头上罩有“知识分子”光环的所谓“社会精英”应当作何感想呢?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这不能不引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这一对关系对解释社会“异化现象”具有根本的价值。
社会人的“异化现象”之所以会产生,关键地就在于现代科技技术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结合,现代科技要求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而资本主义精神以商品物质生产为核心,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一方面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在现代社会生产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一种竞争意识激发的生活规则必然导致人的行为依赖社会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则;正是在社会生产无限发展和人的物质需要无限扩展的恶性循环中,人们失去了自身的精神价值,沦为物质生产的奴隶,即所谓“人的异化”。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方式是必然出现的,但由此而导致的负面结果应当如何解决呢?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克服“人类的精神生产落后于物质生产”的矛盾,物质生产体系本身不能给出答案,自然科学技术不能提供结论,只有研究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能找到一条合理的出路,那就是通过科学认识和社会教育纠正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通过对人的全面和素质教育,使之逐渐从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依赖转变为对它们的控制,从而找到自身存在的“本我价值”;这种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通俗地讲: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的“异化现象”主要根源于人的各方面能力的不平衡,主要是科学精神过度膨胀而人文精神相对衰微,那么克服这种现象的途径就在于实现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发展,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加强塑造来防止科学精神对人文素质的压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多世纪的高度发展,主要的动力来自笛卡尔以降的“现代理性”思维模式和现代科学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知识在这一历史阶段虽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相对科学主义的胜利而言是落后的,所以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牢固联盟仍旧主导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打破物质生产对人类自身的统治,必须首先发掘出人之存在的根本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地球生态的物质循环,而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扩展和自我价值的张扬;这种扩展和张扬既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也离不开人类对自我生活情形的创造,更离不开人类自由利用物质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存在机制,这就需要通过普及人文主义精神来达到目标。同时,人本主义作为科学主义的一个对立面而出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但却又陷入了反科学主义的处境,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做法值得思考,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至少就目前来看,科学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还没有表现出与人文主义精神水火不容的迹象,它们还存在调和的可能性。
总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考察,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人依附于物”的现象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不和谐的体现,寻找克服异化问题的出路在于人文主义精神教育,通过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能力来改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制度,使科学技术成为人的“所有物”和实现自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适当关系是人类社会平衡的重要尺度,也是探索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突破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