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话“经济”
——从经济学家挨骂所想到的
萧老邪
据《小康》杂志2007年11月13日报道:“我们看到,从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樊纲,直到今天身体力行地为穷人办事却说要为富人说话的茅于轼……经济学家挨骂的名单上,在不断添加一串串新的内容。”并且提出:“他们的被骂有道理吗?”
既然十七大已经胜利闭幕了,全国上下也正在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中心——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重要问题,那么,我们不妨也来讨论一下经济问题。不过强调一点,由于不是专家学者,本人所言有一定风险,望读者注意防范。
从马克思主义一般政治经济学原理知道:经济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虽然它决定了其上的意识形态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其上的意识形态应的东西——主要是政治(关键是权力与利益分配制度),对它的反作用更是巨大的。
29年来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经济改革要成功,必然需要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政治——重中之重是“所有制、交换与分配制度”。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的核心,就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政治体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败。
既然如此,再回到经济学家挨骂的事情上,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经济学家,就应该站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尊敬。否则,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失败。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