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达是科学决策的朋友还是敌人?
2007年11月09日 10:41 来源:新华网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据11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西油东输”经过问题、世界500强投资问题、市内建设多座高架桥问题、建设大型停车场问题……在日前召开的河南省洛阳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被纳入了讨论主题的许多建设性意见,都是网民们提出的。这些网民意见在市委全体会议讨论,与会者进行认真研究,有关部门还论证和设计解决方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民的表达权,通过互联网得以了具体的体现。
随着网络日益走进国人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语境不仅培养了网民的民主意识,训练了其参政议政的能力,而且还通过汇聚民意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到了政府的决策。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网民群体中尚有不够成熟和理性的因素,但是他们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已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既有利于政府和群众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也表明各级政府以学习的态度和包容的胸怀面对民间舆情,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党一贯坚持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者要想获得人民的拥戴,作出正确的决策,卓有成效的施政,就必须了解真正的民意。但是,由于不少地方官员习惯了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执政者很难从层层汇报中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上级进行调查,下级经常是事先安排、弄虚作假,而受其管理的传统媒体,也往往难以报道令上级不悦的东西,因此,容易发生信息梗阻或信息失真。而网络民意则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由于其匿名性,使得言论发表者无所顾忌,可以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诉求,从而打破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言传统媒体所不敢言,且信息量极为丰富。只要执政者善于甄别、科学研判,就不难从中找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无疑大有裨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深了对互联网的了解,也不断提升了对互联网的应用水平。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看到了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SARS’的决心,令人感动”。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和十七大召开期间,许多网民积极参与“网上议政”,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各种形式被反映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而各级政府往往也就一些重大法规和政策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网上听证会”、“网上新闻发布会”、“网上在线访谈”、“网上博客”等形式,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落实民生。
网友意见,亦或称之为网络民意,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作用。一方面,网络民意是现实的“镜像”,即现实中的一切几乎都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反映,特别是随着中国网民群体的扩大,尤其是基层网民的逐渐增加,反映基层民众(包括弱势群体)的呼声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网络民意的汇聚也越来越迅捷、越来越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特别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不论在国际国内,网络都已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广大网民通过新闻跟贴、论坛发贴、网上签名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很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基于一种互联互通的技术,互联网这个独特的公共平台,为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人们喜欢这个平台的自由、个性与互动性,在这里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民主体验。由此而形成的网上舆论、网上民意,以其代表群体的分量,以其整体观点意见的直率、全面,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在越来越重视舆论影响力的社会里,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发展大潮中,网络舆论作为承载民众表达权的一种新方式,受到从高层到基层、从官员到百姓的重视是必然的。
伴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网络民主”在未来影响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对我国民主进程的推进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笔者以为,要想很好地使网友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除了要广开言路外,更要完善制度,保护网民的表达权不受限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致受到挫伤,确保网络表达权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轨道健康发展、不断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倪洋军/中共江苏省洪泽县委组织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