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配“名片”。好!
12月4日,青岛一84岁老太在市场一路突然晕倒,百余人连夜出动寻找老人家属,半岛报也给予显著位置报道。次日凌晨,老人不治身亡。老人辖区的胶州路街道办事处就此悲剧发生,紧急制作了1100张“关爱长者连心卡”,当即分发给辖区内1047位独居老人手中,以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见12月6日4版的半岛都市报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712/20071206/news_20071206_568429.shtml)
尽管这种的亲民“社会关注”举措来得晚了些,但我还是要对胶州路街道“亡羊补牢”举措叫声好。
社会老龄化提前和空巢老人增多,既是困扰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问题,也为我们当今政府、社会提出一个极为严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许多老人独居旧巢,儿女平日在外拼搏工作紧凑,无暇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使他们(有许多是失去老伴独居老人)平日在家里无人照顾,冷暖温饱成了儿女牵挂的负担——况且家中无人而老人身亡的消息常见诸报端。许多老人不愿去福利院留恋“土窝”(现实我们许多社保机构也不理想不完善);雇佣保姆也常有掣肘而不习惯(现实许多特困失业人员自身不保也雇不起“爱心大嫂”)。目前这些老人现状更不在少数,也需要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亲情关怀,以减轻其儿女近忧远虑和负担压力。”(见拙文《如此实在的“亲民”举措。我看行》http://blog.bandao.cn/archive/19794/blogs.aspx?BlogID=133278)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对孤居老人的各方关怀上。这种政府关怀社会关爱当然不是一句动听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胶州路街道办事处给老人配“名片”起点虽然还较低(作为街道最低一级政府已很不易了),毕竟起了个好头,是个举一反三的新生事物,起码值得各街道各社区效仿。如何以此为契机,督促各级政府、企业、社区尽己所为,一切从看似的“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健全,将是考验我们政府和社会如何践诺建立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宗旨。决不可小觑!这就是胶州路街道办事处举措给人的启示。当然,上海静安社区上门为独居老人服务更值得我市借鉴。
胶州路街道办事处的经验还给我启迪:何不将老人免费乘公交、免费入公园等“各自为政”的繁琐“多卡制”取消,实行简单的“一卡多用制”。既方便老人,又体现社会关爱,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这一建议能否采纳我充满信心:因为我相信人民政府的能力!
另外,“关爱长者连心卡”称呼有点繁琐拗口动听造作,将来使用起来老人们绝不会文绉绉的像作报告般读全称,还真不如直白印刷“老人卡”或“联系卡”仨字得了。希望将来其它社区效仿时别花哨雷同。嘿嘿~~~~~~
2007年12月6日上午于医院
附录:如此实在的“亲民”举措。我看行!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在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规范建立之际,如何关注现在或将来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是困扰执政党乃至社会各个家庭的问题。未来如何真正做到亲民,切实落实17大精神,就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关注并刻不容缓解决的现实大问题。
刚读了两则消息:一则是半岛都市报的《独生子女伤亡父母有扶助 今年扶助金年底前发放》消息,内容为近日国家下发了《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青岛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将对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且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符合相关条件的夫妻,每人每年给予 1200元或 960元扶助金。
(见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 ... 071104_505879.shtml);一则是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上海静安区:服务送上门养老有了新模式》报道,内容是自去年开始,上海静安区提出了“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以每万人为一个区域,通过整合社区饭店、医疗等公共资源,设立了15个助老服务站。推出了吃饭、理发、扦脚等27个助老服务项目,老人可以像点菜一样自由选择服务。就拿吃饭来说,社区有食堂的单位成为站点,老人们就近“搭伙”,每餐两荤一素一汤,只需交五元钱就可以了。(见http://news.cctv.com/xwlb/20071103/101552.shtml),内心很是感动。
这些举措我看行!双手举起表示十二万分地赞成和拥护!
如今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残酷的社会竞争,直接导致了现实和未来我国的诸多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大量涌现。如何养老,的确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坦率讲,如今城镇居民生活大幅度提高,除了改革开放外,大约主要与“双职工养一个孩”政策最有关系。生活好了未必亲情就好。这里我不想谈论计划生育利弊,不过由于独生子女伤亡残令人悲哀的事故不断出现,许多年龄增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面临的并非仅仅是精神上的折磨,更是生活无法自理的麻烦。这些破碎家庭如今不在少数,特别需要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亲情关怀,以鼓起他们未来生活下去的勇气。
而许多老人独居旧巢,儿女平日在外拼搏工作紧凑,无暇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使他们(有许多是失去老伴独居老人)平日在家里无人照顾,冷暖温饱成了儿女牵挂的负担——况且家中无人而老人身亡的消息常见诸报端。许多老人不愿去福利院留恋“土窝”(现实我们许多社保机构也不理想不完善);雇佣保姆也常有掣肘而不习惯(现实许多特困失业人员自身不保也雇不起“爱心大嫂”)。目前这些老人现状更不在少数,也需要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亲情关怀,以减轻其儿女近忧远虑和负担压力。譬如鄙人独居的身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80高龄老母,平日白天因我们姊妹工作无暇而经常饿饭。像鄙人快“顺耳之年”几乎天天空余甚至工作时间去照顾(幸好工作轻快又无扣工资之虞)、夜间陪床坚持两年余不间断。况且自己女儿在北京工作,与妻子体弱多病年龄见增尚需后人照顾。如此高压力高负担,难免不能不为我们未来归宿担忧后怕。
真心希望将来能出台更多类似“独生子女伤亡父母有扶助金”这样的好举措,让更多失去独子女(伤残无工作无自理能力的独子女更惨,因为老人风烛残年还要操劳他们未来死不瞑目啊)的老人尝受人间温暖,制度优越。
至于上海静安区“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更值得我市学习。因为青岛虽然太小,但存在的类似问题与上海相同。对他们这种好的模式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套用,利用政府、社区、企业、民间四方协作手段,真心为这些老人及其子女排忧解难。
上述举措的确是党的17大后出现的好兆头(尽管静安区的亲民举措还早些),也说明17大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承诺正在加快落实。我们高兴!
2007年11月4日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