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 第一眼看见张戎, 我就不喜欢她.
今天, 是个特别的日子.
我第一次来到新加坡旧国会大厦,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名作家,
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感谢新加坡, 因为这里举办的作家节, 并没有把我这样的普通人拒之门外.
当然也要感谢南洋网, 让我及时收到了这么宝贵的消息,
我才有幸, 与我崇拜的作家们做了如此近距离的交流.
在旧国会大厦的艺术殿堂里, 我和很多跟我一样的普通人, 等待着一场接一场的"面对面".
每一位作家都给我带来艺术和心灵上的享受. 那种愉悦, 是我来新加坡这么多年来所没有过的.
早晨先听了苏童和蓝博洲谈文字和电影, 接着听了蓝博洲的一个专场,
主要谈的是台湾白色恐怖的历史, 我被这位台湾作家深深的感动着.
下午的重头戏是北岛, 他是我年青时最崇拜的诗人,
没想到二十年后, 能在新加坡见到他本人.
听完北岛, 听苏童, 接着就盼大名鼎鼎的王安忆出场.
与王安忆同台的, 是写<毛泽东, 鲜为人知的故事>的,
一个穿着华贵, 浓装艳抹, 看上去有点象混血儿的女作家--- 张戎.
第一眼看到张戎, 感觉她是我今天看到的唯一一个,
端着作家的架子, 带着作家的微笑出场, 而偏偏感觉最不象作家的"作家".
主持人是位老先生. 看来是本地的文学前辈, 他对王安忆了如指掌,
他介绍了王安忆的父母, 也介绍了王安忆的父亲从新加坡回国抗日的事,
原来, 王安忆与新加坡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轮到介绍张戎, 这位老先生的话并不多,
更微妙的是, 在介绍张戎的三言两语中, 老先生强调了一句"据她本人说", 如何如何,
令台下的一些听众不由的发出哧哧的低笑声.
这两位作家格调和层次太不相同了, 为什么要把她们排在一起?
原因是她们都是女性, 主办单位要她们谈的话题是"男性止步".
王安忆紧扣话题, 先讲了一段小故事,
说她在澳大利亚曾开过一个国际会议, 一个纯粹的女作家的会议,
那才叫真的"男性止步", 王安忆说, 因为在场没有一个男性,
唯一只有一个发言的贵宾是男性, 那是澳大利亚的文化部的官员,
因为是出钱的, 所以必须安排他发言,
可是他的发言不超过十分钟, 就被台下的女作家们嘘走了.
接下来, 就如一个女性作家的大派对, 一幅狂欢的场面.
王安忆的话题很有趣, 她后来还提到会议中讨论的"女性和性欲"的问题,
也提到了一位新西兰土著女作家的抗议, 都让人听的津津有味, 也长了不少见识.
轮到张戎讲话时, 她似乎一直想把话题往<毛泽东>一书上扯.
她先很有技巧的控诉了文革时期, 她在中国的痛苦遭遇,
接着讲到出国, 她是文革后第一批被派往英国学习英语的14个中国学生之一.
作为多少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的中国人, 我很惊讶, 能够作为第一批派去英国的留学生,
张戎应该不是根正苗红, 便是老革命之后, 我不相信那个时期的选拔会不看出身, 只看成绩.
既然如此, 张戎真的会在文革中吃到比别人更多的苦吗?
如果是真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她的家庭, 是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干部.
这样的人, 竟然会把当时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说成是毛对人民的迫害, 多少是有点让人费解.
由于对话的主题是"男性止步", 先发言的王安忆谈的话题也仅仅是女性问题,
所以张戎开始还不敢跑题的太远.
可说着说着, 她还是绕到了<毛>书, 并用夸赞她的英国老公的办法,
说他如何懂的多国文字, 如何查前苏联的档案, 从而引出了自己对<毛>书的高度评价.
到了后来观众提问的阶段, 张戎更是夸张,
几乎把一个谈文艺的座谈变成了政治控诉,
把一个本来谈女性话题的对话变成了对一个死去的男人的控诉.
搞到最后, 一个新加坡听众愤然而起, 上前打断了她的发言,
他说, 对不起, 今天这里不应该是对毛泽东的控诉会,
请你们多给一些时间让王安忆女士发言, 我们想听听她的看法.
主持座谈的老先生也很无奈, 只好承着这位先生的发言,
语无伦次的总结了一番, 草草结束了全天最失败的一场对话会.
我与那位新加坡朋友同感, 这场跑题的对话会, 对不起王安忆女士,
也对不起冲着王安忆女士而来的这么多听众.
张戎活脱脱的是个搅局者, 综观她的表现,
更象是一个靠炒做话题而成功的所谓畅销书,
她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也不是一个真诚可信的女人,
她的言谈充满煽情和造作
而我最不能忍受的, 是她竟然在大厅广众之下, 大言不惭的说:
她的这本书, 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真是好笑! 这就是所谓的作家吗?
改写中国的历史?!
就凭她张戎? 就凭她写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
是可叹:
满嘴荒唐言,
作书逞雌簧,
自谓成一统,
沽名太张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