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浅探
价值的定义
价值包含好几方面的概念,这里一层层探讨。
价值首先是指事物的使用价值,在于对人的有用性。这里的事物既包含实物形态,又包含非实物形态。比如包括人类思想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办法、科技、艺术等。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价值的载体,而通过有用性引入到人类的主观的范畴。
再说一下财富是什么。财富就是那客观存在的有用的事物,对应于使用价值,即价值的载体。财富与价值是成正比的关系。
价值概念的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存在社会分工,从而存在交换物品的需求。但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不同事物对于人的有用性一般不一样,难以比较,从而显得难以确定交换比例。这就需要找到一种标准把这些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量化。从而价值具有了价值量的含义。这同时还导致了价格概念的出现。
另外还有等价交换原则的出现。
效用论
定性的分析一般比定量的分析容易。效用论应该比较早的出台。
先回顾一下有用性。有用性分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一般包括:必需性,包括生存必需(如基本的衣食),需要达成某种目标的必需(如交通、通讯)等。舒适性(吃好、穿好等稍高一点的物质享受)。引起兴趣、乐趣。满足情感需要。等等。
从有用性的意义上,可以产生效用论,就是一个人主观认为某事物的价值有多大,从而可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做定性的分析来排序等。
效用论的一个特点是标准不统一,多变,因为它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受人的主观认识的影响很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效用有偏好,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的评价或估价经常出现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会不一样。不过有些东西,人们在排序时基本还是相同的,比如自己的生命。效用论没有一个客观尺度,所以人们只好讨价还价来确定交换比例或价格。
效用论可以很好解决偶尔的定价或特殊情况下的定价,以及供求关系的定性解释。但人们是会进行大量的交换的,谁也不想吃亏,公平就是等价交换,使事物的价格要符合其价值,对于事物的价值进行定量分析的需求很是重要。其实人们也找到了方法,就是成本分析法。
从这里引出代价论。
代价论概念
一个人要获得某事物必须付出代价。此人对某事物愿意或必须付出的代价越多,说明该事物对此人的价值就越大。这是个人主观方面的。而一般情况下,人类社会有很多种类的事物是对于每个人都有相当意义的有用性的(如人都有衣食住行),这时在一般情况或正常情况下(比如根据当前生产力条件下)创造或生产出这些事物的代价,就可以比较客观的确定事物的价值量。到这里,价值的概念有了代价的含义。
用代价论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有些东西是人类必需的(从效用角度可以说是价值相当大),但是价格会很低的情况,比如空气、水等。
另外注意一点,价格是受代价论和效用论的共同影响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各个规律的影响大小不同而已。通常情况下,如物资不匮乏而至少够用的情况下,价格主要受代价论的影响。而特殊情况,如物资匮乏,甚至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资匮乏时,这些物资的价格就主要受效用论的影响,可能用生命效用来定义其价值,从而价格相当高。比如水的价值在沙漠中,在水源受到污染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到昨天,生产力水平已经相当高,要获取或生产人类必需的物品已经不难,从而这些物品的价格根据代价论而比较低是比较正常的,如果不是自然的原因而是人为的原因导致其价格根据效用论而很高让人们承受不起,那是历史的倒退。
然后再来分析哪些是代价。
要生产出某种物品,一般需要耗费资源、能源、工具、人力、食物等等。而再追本朔源,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依赖人力所生产出来的,所以根源代价在于人力,即人的劳动。
而根据人的劳动的付出就成为规定事物价值的一般情况下的依据。
其实在原始社会后期或者奴隶社会的时候能够清楚生产某物的大致代价,而确定物与物相互交换的大致比例了。当原始人群分工去耕田伐木的时候,它们应该可以根据生产出一定量粮食和木头各自需要多少人工而大致确定粮食和木头的交换比例,同样,在奴隶社会中,拥有大批奴隶的奴隶主也可以根据生产不同物品需要投入的奴隶的人工来大致确定粮食和宫殿和青铜器等的价值。当然,这里的劳动基本都是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换算还不甚明了,但并不妨碍历史上对于许多物品的价值的确定),经过生产力的发展,一些物品的相对代价可能有些变化,但也会延续到今,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价格。
到这里,价值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劳动代价。
虽然劳动代价可以形成价值,但是如果劳动付出代价后而没有任何一点成效(即产出某种使用价值的载体),是不能形成价值的,另外还必须得到承认——至少一个人承认(才可能被社会所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这里得出代价与价值的关系:代价经过被(社会)承认转化为内在的价值。
劳动代价论浅探
这里建立一个简单模型来观察一下:(其核心推论是人们根据自己付出的代价恰好分配用总代价生产出的总产品)
假设人们劳动付出的代价都是社会所需的,即被承认的,即代价完全转化为价值。
假设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排除效用论的干扰。
再来观察一个人类社会。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付出了一定总量(AD)的社会劳动的代价和一定总量(AZJ)的物资折旧的代价,生产出一定总量(AC)的产品,生产并消耗了一定总量的服务劳动代价(ALFW),扣除掉折旧(AZJ)实现了一定总量(AZC)的增产,也创造了一定总量(AP)的(对应实物的)凭据(可看作是货币)。
这里有凭据总量(AP)=增产总量(AZC)。从下面的一些关系式可以推出这个关系:
AZJ+AD=AC+ALFW(总的代价 等于 总的产出)
APZ=ALFW(服务劳动其实是导致了凭据的转移,因此有转移凭据总量=服务劳动代价总量)
AP+APZ=AD(总的劳动凭据量对应劳动代价量)
AZJ+AZC=AC(总的产品包括折旧和增产)
一些说明:
一部分社会劳动代价并不是用于生产产品,而是被纯粹性的消耗掉了,比如是很多种服务性行业付出的代价而创造的价值,服务提供者创造价值的同时,服务接受者消费价值,结果是价值即刻的被用掉了而发生了凭据的转移。这起到了服务提供者的劳动被社会承认的作用。(但是注意承认必须是在普遍自愿的前提下,否则就不算是承认了)。
这里辨析一下生产与服务。生产是会产出一些广义实物形态的东西,就算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有客观实在性,比如专利、文艺作品等属于实物,从而科研是属于生产。服务的特征是生产与消费同时且等量进行,不能存储,主要起到凭据转移的作用,虽然会产生影响。教育属于服务,教育影响人的素质。服务的作用总的说来是使人们的状态更好,以在好状态下劳动或生活。
再看看总的产品及增产的包括哪些东西。在这一定时期内,人们付出劳动代价后,会实际生产出一定价值总量的物质形态的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注意产品包括成品和半成品,处于投资中的东西(包括科研中积累的一点经验)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半成品。扣除折旧部分即是增产总量。
我们已经得到凭据总量(AP)=增产总量(AZC)。然后就是根据凭据分配这些增产量到个人了。这里应该认为个人的付出与收获等值。
折旧其实是以前产品的折旧,可以看作对应以前的凭据,最后应有 所有凭据总量=所有产品价值总量。从而从更大范围看,任何产品都是有等值凭据对应的,也是有主的(就算是公有,也是可以确定份额的)。
当个人用凭据交换产品时,凭据被回收,这时价值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当所有人把所有凭据对所有产品进行交换时,所有凭据都被回收,这时就实现了产品的合理分配。(当然,一部分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被用掉了,但并不妨碍用凭据交换消费品)。
然后看看社会产品保值贬值增值的问题。
社会产品分两类,具有实物形态的(粮食、工具)和非实物形态的(作品、科技)。实物形态的,由于自然损耗原因是会不断减少而不断贬值的,但可以通过及时使用等方式来避免自然损耗。人为使用消费也会导致实物减少,但是人们在使用消费的同时也在生产创造(虽然单看消费资料是所有人都在消费,一部分人在生产。但总看实物是所有人都在消费,所有人都在生产),只要创造的总量能够平衡(弥补)消费的总量,并且投入的代价总量能够平衡(等于)以前投入的代价总量(先研究平衡的情况),就可以保值。由于社会生产力一般不会倒退,一般情况下平衡是做得到的。(当创造的总量不变,投入的代价总量少了呢?会不会发生呢?社会生产力由于科技进步的发展能做到么?会不会只是投入的劳动时间少了而总代价量不变,一部分简单劳动转变为复杂劳动从而效率更高?这要研究科技的代价份额问题。)
非实物形态的不存在任何损耗问题,(当它被社会承认之后)。它的代价一定而使用价值有无限的趋势,从而它的单位价值无限趋近于零(类似空气)。那么,当它的劳动者获得到相应补偿之后,就不应该继续要求再补偿(要超过自己的付出而索取,别人应该不愿意,应对之道是自己付出自己收获),从而在以后的某个时刻后,使用它的代价就是零。这时,它已经转化为共享的社会财富了。
再看上面的问题。是可以做到创造的总量不变,投入的代价总量少了。因为科技进步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让人力资源素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代价就减小了(就算把一部分简单劳动转变为复杂劳动,但总的看来代价还是减少了)。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不同时期的同量劳动代价对应不同量的使用价值,那么前一个时刻付出的劳动代价如何与后一个时刻付出的劳动代价交换呢(由于储蓄,必然产生这样的问题)?从这样的角度考虑,前一个时刻已付出的劳动代价而生产出的产品是后一个时刻用相同劳动代价多生产产品的基础,(参考对于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劳动代价进行交换时),所以这里仍然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其中相等的东西仍是劳动代价量。这里也提出一个平等原则,即劳动代价的平等,现在的劳动代价和过去(及将来)的劳动代价平等。可以看到其结果就是在后一时期能够交换到更多的实物,这体现了社会发展,人人受益,或自己发展,自己受益。所以,储蓄是既保值又升值的。保值的是劳动代价,升值的是使用价值。如果用货币对应劳动券,则货币的购买力(购买使用价值)应该是不断增强。
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必需物品的时间)越来越缩短,生产必需物品的代价在付出的总的劳动代价中的份额越来越少,非必要性物品(高级物品及服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这里还有一点是要防止部分人对必需物品进行垄断以用效用论进行不等价交换),从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这里注意一些前提假设,除了每个人的劳动代价都全部被社会承认,和基本物资不缺乏从而不必按照效用论来计价。还假定每个人都是正常在劳动而不需救济(这点考虑进来应该不会引起太多的困难),隐含各种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比例关系已经确定好(实际中做起来很难)。对于每个人的劳动代价是否能全部被社会承认还要一些深入的研究。在现实中要保证基本物资不缺乏,要控制人口适量,维持平衡而不增长,不然基本物资在理论上终究会缺乏。这里暂未考虑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问题,一方面,认为它们可以维持使用相当长时间,一方面,假定都可以找到替代的再生资源。
这里的分配原则是按照付出的代价来分配。而折旧的部分只是考虑弥补,用等量代价弥补。这里的逻辑是,劳动代价是不会自行增加的,虽然(长期来看)使用价值可以增加。所以,储蓄或投资都不应该有劳动代价方面的利息。直观上这个原则好像不太合理,为什么不是按投入比例进行分配呢?首先看个体劳动者,他自己没法让资本生息,他只有不断劳动,不断付出,才能不断收获,如果不劳动,则只能坐吃山空。对于合作劳动,这个原则的确定可以这样来看。当资本可以由全体合中的任何一小部分人提供时(代表资本的谈判能力降低,谁也不愿意别人过多的提供资本而索要较大的份额,从而可能会改变分配规则)。当充分竞争时,有个规律是利润平均化,其实就是利润不断受到挤压,趋向于按成本计价(赔本的生意不做),即趋向于只能获取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利息趋向消灭(储蓄的和投资的)。在以后的现实中应该会趋近这个原则。而现在则可以依据讨价还价而定。这里还有一点推论是社会的价值观将以劳动为基础。
在上面的推论中否认了投资及储蓄产生利息的做法。对于储蓄,再说一句。储蓄可以认为是自己给自己养老,不能指望都靠别人的奉献来养老,否则社会没法维持,更别说自己还应该有所奉献。
小结及推论
总的说来,人类付出劳动,得到收获,遵循等价(等代价)交换原则,自己养活自己。劳动是人类社会能够存在或维持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只在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限度内消费,而不能透支别的价值,否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一些推论的整理:
分配按照付出的代价进行等价分配。
一个平等原则的提出,不同时期的劳动代价的平等。
储蓄不应该有利息。投资也不会有利息。投资的概念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使用自己的资本而使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而获得其价值。
货币发行应该以标准劳动工时为基础。它应该代表一定量的人类的劳动。从而应该不会有通货膨胀。
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观。
财富对应使用价值。
其他推论或看法:
品牌的作用:在于让其劳动优先被社会承认。一开始可能会有溢价的成分,但当都是品牌的时候,最终还是会回归劳动所付出的代价。
利用自然资源加工而成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在总的价值中所占份额会越来越小,非物质形态产品的价值在总的价值中所占份额会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需要控制分配及消费,即人类的生活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应该有节制。但是非物质形态的产品中的精神产品则不具稀缺性,需要引导对于价值的消费转向这方面。这样人类才可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活的质量更好,过得自在而从容。
不付代价的东西应该由全人类公有。如土地、矿产之类的自然就有的资源。
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本质差别在于获得代价的差别。要让劳动者胜任复杂劳动,必须先给出教育的代价。获得代价的差别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可替代性程度的不同。比如,一些工作需要10年的教育就可胜任,一些工作需要15年的教育才可胜任,那么,后者的可替代的程度比前者为小,后者相对于前者为复杂劳动。
而可替代性程度通过市场通过竞争直接影响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比例关系。
当基础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到人人都有大学文化程度甚至博士程度的关系,这时,相当多的工作种类的可替代性都一样,从而其代价比例应该与1:1相差不大,从而可以主要以劳动时间来计量代价或价值。这时,人与人之间趋向实际平等。
这也可以看作不同种类的劳动的代价差别趋于消失。
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与服务劳动的量化比例问题。这里目前主要还得靠市场的作用。
代价的被承认(转化为价值)的问题。
市场与竞争?激励?
与现实体系的对接与过渡,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