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把太平天国运动看作引发欧美大陆民主革命的引信,即德、意国家资本主义(陆)对英、法自由资本主义(海)的鼎革,以致于日、美的新经济政策(以西南战争和南北战争为依始)。
以此为拐点,海岸线的殖民贸易向全面的工业建设过度(一种相对于自然变异的社会保障),这在中国称之为洋务运动(或同治中兴)。
但是,煤油为基础的工业模式是有限的非人性经营、只能是机械化的官僚资本,并不能调动全民经济。这种结构在“后”太平天国时代的内部修整与国际资本集团的剧烈碰撞之下,成为民族国家向大同世界(在西方叫《理想国》)蜕变的蚕蛹……
20世纪后半叶的民族工业包含着之前离岸的贸易城市(英法)、中部的民用工业(生活)及东北的苏、日重工(生产),而其形成的内外机制可谓“百转千回”。譬如导致戊戌变法的甲午战争、须与之前的中法战争及左宗棠的新疆保卫战(俄)作整体的观照,那种海陆冲激、捉襟见肘的历史景遇应使我们对先辈有一同情之理解。要知道后来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是在那“最危险的时候”孕育的(如毛、蒋的同以曾国藩为偶像,而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旗下的海、两派)
也许我们可以把国共合作指为海(浙)陆(襄)联军,而北伐战争所导致的裂变,也必需考虑到英美集团与苏联集团在东方的合纵连横。至于对日、德的绥靖,是海陆冲积期的明暗交界面。
世界大战的教训不只是德、日的法西斯,更是海陆生态的和谐共生。我们必须在核弹与核能之间做出抉择(INTERNET)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