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都县芦花乡三条沟村调研的几点体会
曲发成
(2007年3月28日)
这次有幸参加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到乐都县芦花乡三条沟村宣讲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并就该村“三农”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叙述如下,祈求共鸣。
一、工作
我们一行到达乐都县芦花乡三条沟村时,受到当地乡党委和乡政府以及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欢迎。驻村后我们便开始工作,采取座谈、走访等形式,走访了有人的每一户农民。
根据这次的工作安排,我们入村后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挨家挨户宣讲了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填写了由省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的调查问卷。二是参与了对三条沟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测算和评定工作,根据县、乡安排和分解的指标,全村共计评出最低生活保障户12户(56人)。三是参与了三条沟村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工作的学习活动和总结,包括:1、三条沟村2007年富裕党员联系贫困党员活动;2、三条沟村2007年党支部成员联系普通党员活动;3、三条沟村2007年有一技之长党员联系群众活动;4、三条沟村党员承诺活动;5、三条沟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并进行了建挡立卡。四是分别召开了党支部扩大会议、党员大会和村民群众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党员有14人,群众代表有37人。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宣讲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2、复核三条沟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测算和评定结果;3、复核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参保情况,该村已经达到98%;4、讨论了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事项,大家一致认为,该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村内道路硬化问题;修建厕所问题;设立县乡公路三条沟村山顶段交通警示标志的问题(每年约发生十余起大小不同的交通事故);解决缺少有水平的医生问题;继续坚持三条沟村洋芋品种的外调推广问题;动员村民外出打工问题(目前已经有81人外出打工,其中女村民10人)等。五是参与了县乡公路三条沟村山顶段3月21日下午交通事故的救援工作等。
二、现状
乐都县芦花乡位于乐都县东北角,距县城50公里,东与甘肃省永登县、天祝县接壤,南与马厂乡、西与马营乡相连。海拔2230~2900米之间,当地人习惯上分为浅山和脑山两种地形。全乡总面积75.56平方公里,有汉、藏、土、蒙等多种民族居住;有15个行政村,65个自然社,2272户,11262人;耕地39330亩,其中:浅山地24250亩,占63%,脑山地14880亩,占37%,人均耕地3.57亩。农作物主要种植洋芋、油籽、小麦等。
乐都县芦花乡三条沟村海拔2600~2900米之间,为脑山地形。据当地老者说,多数年景为春秋两涝,去年干旱。我们去时,正值惊蛰和清明期间,大雪盖山,走路泥泞难行。全村108户,其中:有人有户的98户,427人(男207人,女220人);有中共党员20名(其中:男17名,女3名;60岁以上3人,40~60岁5人,20~40岁12人;党员贫困户3户),团员8名(男6名,女2名)。党支部、村委会、妇女、团支部、治保会等基层机构或组织健全。全村耕地面积1874亩,其中:退耕地840.5亩,人均耕地2.42亩。农作物主要种植洋芋、油籽、小麦。靠天吃饭。县乡公路经过该村。家家户户都已经通电。自来水已经接到各户门前,只是冬、春季吃水靠水窖贮蓄。全村拥有农用车52辆(主要是当地人叫“三马子”的三轮摩托农用车),两轮摩托车20辆,电视68台,无线固定电话15部。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33.5亩,其中:洋芋600亩,油籽233.5亩,小麦200亩。平均单产为:洋芋2000斤/亩,油籽100斤/亩,小麦200斤/亩。2006年农作物产量比2005年减产50%,属于灾年。据调查统计,该村2006年全村外出劳务全年收入估计有26万元。比较特殊一点的情况有:有经营户(小饭馆、小商店等)25户,年收入估计有15万元;有养殖户3户,年收入估计有3万元;有运输户1户(户主李修业),年收入估计有12万元。该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为730元左右,不到全省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感受
我们在工作当中得到了芦花乡党委和乡政府以及村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人员为房东扫雪、挑水、做饭等,深受欢迎。通过这次工作,使我们感受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同时深受教育,洗涤了心灵,深化了对“三农”的感情。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农民对中央的农村政策倍加拥护,满怀深情。尤其是取消农业税政策、义务教育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农村医疗保障政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当地农民讲“共产党的政策实话好”,“共产党的钱实话多”,“共产党富了”。二是扶贫投入的综合效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据了解,芦花乡属于青海有名的“北山四乡”之一(以农民卖血而出名),自2002年以来,国家从林业、公路、水利、教育等渠道为“北山四乡”直接投资达4亿元人民币,人均投资1.1万元(该地区总人口为36186人),户均投资5.12万元(该地区总户数为7808户)。这个投资远远高于三江源移民安置的投入。而该地区的农民比三江源移民安置的牧民更加善于农耕。以三条沟村为例,该村有退耕地840.5亩,7年来仅退耕地补助一项国家累计补助823690元,户均补助8405元,人均补助1929元。比先前该村异地移民调庄的补助款还高(据了解先前该村异地移民调庄的补助款为450元)。三是该地区的农民对于道路硬化要求非常强烈。以三条沟村为例,我们所到之处村民强烈要求道路硬化,全村有6公里的硬化道路即可。四是该地区的农民对于移民调庄要求非常强烈。并要求国家为其建造民居。据从三条沟村移民到香日德农场回来清明节扫墓的农民讲,该村移民去的光棍大都取上了媳妇。五是农村的公平、公正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扶贫款项、物品的发放等。村民和村干部对于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您对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吗?”这道题很敏感。六是对于扶贫项目的效益评价机制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林业、交通、水利、教育、退耕还林等投资的项目后评价以及监督机制问题。七是农村人口的自然减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有能力的、聪明一点的、有手艺的等等,这些农民到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后就不想再回来了;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到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后有的嫁人了,有的当了上门女婿了,象三条沟村的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在天津、广西、云南等地安了家。对新农村建设有利又有弊。
四、建议
我们在宣讲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填写由省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的调查问卷时,总的感受是党的惠农政策的确深得民心。目前,三条沟村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道路硬化。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案进行该地区的扶贫:一是整乡、整村进行移民调庄,并给予最优惠的条件,比如国家为其建造民居,将该地区土地赎归国有,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将80%的整乡、整村进行移民调庄,并给予最优惠的条件,比如国家为其建造民居,剩余农民以种植良种、植树造林为业。三是通过培训、鼓励外出打工等,将该地区80%的农民疏散到中小城市或县城,剩余农民以种植良种、植树造林为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