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请教育官员注意两条报道
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
希望教育官员们能注意到最近报纸上的两条报道。第一条是《中国青年报》2007年8月21日的报道《学生层次和企业层次不对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8/21/content_1866541.htm)报道说,在8月12日举行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高层论坛上,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学全指出:“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丁学全指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行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高科技了,一些大学还在用20世纪的教材,讲授20世纪的知识”,一是由于“有色金属企业大多在深山里,学生们都不愿去”。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第二条是《南方周末》2007年8月30日报道《中国彩电“踏空”液晶时代》(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830/jj/chanj/200708300097.asp)报道说,2001年在液晶面板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是两代。到2008年,这种差距将从2代扩大到4代。中国彩电企业将“踏空”液晶时代,将被“边缘化”。
希望教育官员注意这两条报道,是因为这两条消息从两个不同侧面反映了今日中国教育的低效率,可以帮助那些陶醉于“中国教育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机”的教育官员们清醒一下。
今天,“企业为找人发愁、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的现象在各行各业都很普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的工商企业界高峰论坛,到会的是惠普、联想等世界知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管。他们共同的看法是: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争夺。他们说,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已经是“刺刀见红”。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的白热化。这种“人才短缺”和“人员过剩”同时存在的现象凸显了教育低效率的问题。这种低效率既表现在能力培养方面,也表现在人格发展方面。丁学全总经理所说的“课程陈旧”表现了学校教育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低效率,他所说的“不愿去艰苦地方”则表现了学校教育在人格发展方面的低效率。
今天,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例如,苏联和中国分别在1949年和1964年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1961年,苏联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神舟5号”的发射,意味着中国与俄罗斯的差距从1964年的15年扩大到2003年42年。2005年5月在巴黎进行的中欧贸易谈判中,商务部薄熙来部长曾说:“为了买回一架空中客车A380,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衣”。这句话,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缺乏科技含量的问题。
人才短缺,就业困难,与先进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增加,这些,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但是,教育的低效率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2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相比而言,教育领域的改革表现出最迟缓、最稳健、最保守的特征,确实已经成为计划经济最顽固的堡垒。尽管国家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却不高,至今未能建立起人才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投入在增加,浪费也在增加。导致“读书致贫”的“教育金钱化”突飞猛进,导致人才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教育市场化”却寸步难行。
作为一个长期在学校任教的教师,耳闻目睹教育领域中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痛心疾首。我恳切地希望教育官员们能认真读一读这两篇报道,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激发起多一些的社会责任感,拿出更大的改革魄力,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关键问题上,推进更大力度的改革。
(主要部分发表在2007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