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的英雄逻辑
“从试错出发”,“试错也不怕”之类,是这些年里经常听到的话。能够说这话的人,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肩上略担点责任,第二,略有点小聪明。这两个条件,少了任何一条,在中国,就断不能够洒脱地说出这句话来。比如,一件和你全无干系的事情,做得不好,甚至极为糟糕,涝命伤财不说,大家以后的日子还更难过。作为百姓的一分子,你原也是可以说说“没关系啊”,“从试错出发啊”这一类话的,以示自己的大度。只不过,一方面自己大度不起来,另一方面,倘若真的能够,别人也难免侧目你的这种大度,疑心这坏事和你有什么牵涉。所以,既无关系又无利害的,即便再糟糕的事情挡在眼前,人们也不太会想起这句话来。
最近说到这句话的,是世博局副局长黄建之。他说:“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师的一种探索,成功最好,如果失败,我们也宽容失败!”既然中国舞台可以被外国人当实验场,那交给自己人试验又何妨,于是,我们“试错也不怕!”世博会的总规划师吴志强则说:“谁敢来投标中国馆,都是英雄,每个来投票的评委都是英雄。”此刻,他们两个人眼前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东方之冠”。据说,该方案一经公布,就遭到了尖锐地批评,所谓的“东方之冠”也就此有了一系列的别名,什么“红色的锅”、“倒立的半金字塔”之类。而这番话“试错”和“英雄”的话,正是由此而来。
中国的历史逻辑,从来都是成王败寇。中国人也很懂得这其中的严酷性,所以往往假托爱惜名誉或尊重传统——骨子里是害怕失败了变寇——而谨慎小心。做事为人,一概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不挪半步。社会也自然止步不前,沉闷落后得发荒。现在的情势,似乎是完全颠倒过来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人不但不害怕失败,而且凡事都放开胆子来做。至于不怕的原因,倒也不是不再害怕历史,不怕变寇,而是对于历史写法的认识很有些改变。
本来,历史的写法是依据事情的好坏,有一定的标准。实用些的,比如造房子,第一看是不是结实,一用就塌的,肯定不行;第二看是不是美观,形状不堪的,自然也不行;第三就要论到意义,倘毫无新意,大概也不行。社会方面的,比如造反,第一看是不是成功,第二看是不是能够维持这成功,第三就看这维持下去的成功有没有换汤换药,新瓶旧酒。所有这些,无论实用的器物还是社会性的运动,原都是有一定的标准,方才进入历史。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让人总结出了成王败寇的残酷逻辑。
只是现在,所有这些标准统统行不通了,而且摇身一变,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敢于试错”。只要是干了,不管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统统都能得到历史的好评,都可以被历史慷慨地列入英雄榜。
这样的便宜,自然是人人都不愿意错过的。于是,改革者对自己说,只要是改革了,不管改得怎么样,总归进入了历史;研究者对自己说,只要是研究了,不管研究出什么东西,总归进入了学术史;艺术家对自己说,只要是“艺术”了,不管美不美,总归是艺术史的一个派别;由此推而广之,只要是干过了,不论好坏,大家都铁定博得进入历史的美名。于是,也就是现在,教育者对孩子们说,只要是学习了,不管学的是什么,总归是一种能力。至于什么能力呢?不说孩子们也猜得到,不外乎是上述这些如此进入历史的能力。
因失败而成英雄,因试错而再出发。于是,人人都是英雄,时时都在出发。即便那些懒地一动的人,也由此得到了特殊的地位。毕竟,既然人人都在行动,他的不行动也获得相对的速度,成为英雄的一种,再出发的另一个姿势。
然而,有英雄就应该有穷寇,有出发就应该有终点。没有穷寇的衬托,英雄就没有他的威武,没有终点的限制,也就谈不上任何的出发。至于永远找不到正确的试错,大概也不过是消磨时光、金钱,博得虚拟的历史美名摆脱自身干系的修辞。
这一场试错的英雄们的欢宴,大概终究是要结束的。因为它既制造不出自己的穷寇,也寻不到自己的终点,更没有判断正误所需的丁点标准。百年之后,人们发现,此处没有历史。既没有房子,也没有造反,既没有改革,也没有艺术。一律的,只是空白。
怎么会是空白呢?倘若试错的英雄们这样发问,我们是要格外小心的。据说,对于中国馆的设计,就连温总理都表示,在这种艺术的事情上,要尊重专家意见。于是,百年之后,如果不是那么豆渣的工程——而是真正的钢结构,不是遇到更为敢干的英雄——因无处可干要圈取这一地块来试错,它大概还是会在上海的某处立着。对于这样的艺术,我们自然只能尊重,且一面尊重,一面听着“不怕试错”的教诲,忐忑不安地看着它毫无惧色地挽住了历史,听任“试错”,拒不前行。
2008-1-24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