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有种哭法,叫嚎丧。原来有人过世后,亲属就要哭灵。灵床摆上几天,亲属总要轮流上前,不停地哭到几时,以免亡灵寂寞,直至灵柩上路,才算了结;为不至冷场,往往人刚过世时,本家也会邀请亲朋好友,时时地围坐一圈,掏出事先备妥的手帕之类,大家共同嚎哭,以壮声势。这种群体哭灵,通常就叫嚎丧。
历经变迁,嚎丧有几大特点,一是无论亲属还是邻里,也许开始还有几分真情,嚎到后来,一般没了眼泪,拿着手帕擦来擦去,也不过是装模作样,当不得真。往往有小孩儿不明事理,总要凑上前去看个究竟,一旦发现嚎丧者没有眼泪,就要兴奋地大叫起来,结果免不了被大人训斥。二是嚎丧者必须拿捏调门儿,高低入韵,抑扬有致,哭腔中絮叨着死者的生前功德,宛如一曲幽伤的咏叹调。男人们倒无关紧要,若是娘们儿哭得毫无路数,四周层层围观的邻里人,必然指指戳戳。三是嚎丧也是一门技术,能说会嚎的,一个调门儿一气能哭老半天。经围观者传颂,嚎丧优胜的就能远近闻名,于是经常被人请去助威。
一本正经地嚎丧过后,在平日里原意就被引伸了。那些高调门儿的假哭,就一概称作嚎丧。比如顽童想在父母跟前讨要好处,往往会一个劲儿地拼命嚎哭,父母心疼之时,成功的概率毕竟很大;若赶上大人们正心烦意乱,就会遭到一顿呵斥:你嚎丧呢。结果只得跳将起来,拼命地撒腿而去。即使是邻里遇到伤心之事真正大哭,往日心存介蒂的也会在旁人跟前数落说,嚎丧什么呀?总而言之,嚎丧算是虚假的。
但是,会嚎就有奶吃。这个道理到社会上也同样适用。单位一有领导下来调研、检查或座谈,聪明人就会大堆地摆困难,大声地诉苦衷。领导们到现场不易,遇到这类场境,既要体谅人,又得给面子,还应办实事,无论你对现场情况是否把握,总该给点糖果吃,这是“嚎丧”成功的一种。书生们受不得委屈,也干不得农活,从孔夫子起,就根本不屑于耕田种地,否则就能哭诉一辈子,直到昏天黑地也难罢休;甚至哭得死去活来,即便吃着糖果也会抽噎不止,这是嚎丧成功的经典。
也有进化了的“嚎丧”,为着一种需要,虚情假意地说事儿,干打雷不下雨,甚至不带一丝哭腔。情场上高叫我爱你,实际没见几个白头偕老;官场上大喊为人民,暗中贪污受贿倒不在少数。这类“嚎丧”省却了不必要的眼泪,却更加具有目的性。但归为嚎丧,不管如何演绎,也总是虚假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