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管理学家,名叫彼得。他的一大成就,是发明了木桶理论。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于是就有人因为一轮考试或一次排队,当作短板被末尾淘汰了。如果不断考试或排队下去,最终只能剩下无所谓长短的一块木板,当然这块木板仅是木板而已,而不是木桶。有上了年纪的木工在尾数淘汰后生气地说,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桶,从没见过这样的破桶。我做的木桶板长一样的,你硬说它不一样,长短也不差毫厘,影响不了水。你见过谁把木桶装得满满的?能从不差毫厘的短板处漏出水来?十个手指有长短,人也不能一般高,哪能跟木桶的板条比?我听说有闭门造车的,没见过谁会拿一只破桶忽悠人。当然他不知道这是一个美国人,叫彼得。
聊天之际,木工告诉我,桶有大小,还讲形状,这些才是影响装水的主要原因;而木桶盛水,还跟木料跟手艺跟板缝跟水的浸泡等,都有关系;要是木桶边上烂了大洞,那么装水肯定要受影响了,而底部有洞压根儿就装不了水,这是能够碰到的实际问题,跟短板没有关系。生活中要是真有木桶因为使用不慎,折损后能够出现影响装水的明显短板,这跟人有什么关系?真有明显的短板了,也好办。叫我说,从短板处装一截桶嘴,让他变成农村那种浇地施肥的粪桶,这不结了?
木工是生气了,但凭心而论,我以为这个木桶理论,听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理论就是理论,不能过多地拘泥于实际生活,也不一定都能应用。木桶会破,短板是有,把这个姑且叫做理论的,仅仅用于研究木桶,倒也不妨。一旦拿到现实中、拿到组织中、拿到企业中来忽悠,尤其拿来忽悠人,问题就大了去了。如果木桶代表一种组织,那么任何组织、任何工作,结合部的包括漏水在内的种种问题,才是真问题。
木桶上是有短板,要是比作人,衡量人的长短可就复杂了,根本不是一码事。通常人各有长短,这方面可能你强些,那方面兴许不如他,而且你真有能耐把某人认作短板了,短板去除,那木桶就有一个见天地的豁口,还叫木桶吗?你说换,换是可以的,这符合劳动力商品的市场思维,但换成合适的,并且让木桶不漏,还真叫困难。那个被淘汰的木工,想要学成他那手艺,还真不容易。
另外木桶非装水不可吗?桶里的水真就代表企业的全部内涵吗?要是这样,这桶水就太容易流失或蒸发了,短板不是主要的,不是彼得所谓的关键。别说企业的全部内涵,就拿国企的资产来说,它就非常容易流于无形,跟短板没有太大关系。
我看关键在于,有人被忽悠了,错把彼得认作高师,又把他那忽悠人的木桶理论,奉为管理或经济上的圣经,又接着忽悠一群人,才影响了木桶盛水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