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的猫论破除了对“姓资姓社”的争论,引导了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但在要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想要科学发展,就必须对猫论进行批判。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抓住老鼠并不是评价猫的唯一标准,黑猫虽然能抓到老鼠,但由于一方面成本太高、一方面破坏太大,所以并不能称之为“好猫”。
比如家中有老鼠。每天搞破坏,家庭每天平均损失10元钱的物资,家里人受不了了要养猫来抓老鼠,买了个黑猫,发现效果很不错,老鼠的破坏很快就被黑猫阻止了,家里每天可以减少10元钱的损失了,但家里人一算账发现不合适。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成本太高,黑猫每天要吃最好的猫食,需要花费100元;另一方面破坏太大,黑猫抓老鼠的时候不是把家里的古董碰坏了,就是把家里的家电什么的摔坏了。显然这样子的猫虽然能抓老鼠,但绝对不能称之为“好猫”。
猫论指导下的改革也是这样。一方面成本太高,每年公款吃喝几千亿、公车消费几千亿、公费旅游几千亿,再加上贪污受贿、环境污染等等,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另一方面破坏太大,农村改革最终改出了“三农问题”;工业改革最终导致大量工人下岗无以谋生,工业的核心创造力彻底消失,整个中国的工业成了“打工仔”;医疗改革导致大多数人看不起病;教育改革导致许多人上不起学;住房改革导致大家成了“房奴”,似乎除了GDP这个老鼠,改革一无所成。
在某些条件下,可能“猫论”是正确的,但这种不预设前提的说法在一个比较长期的大环境下,肯定是有缺陷的。现在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猫论”的纠正,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并不是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要科学的逮住老鼠才是好猫”。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