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胜:推广国粹京剧又何妨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2-27 发表评论>>
沈宏胜
针对近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音乐试点开设京剧教学的热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5日表示,从今年3月份到明年7月进行的是中小学京剧课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2月26日 《新华每日电讯》)
确实如此,关于教育部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引来不少议论,有的言论还相当激烈。认为教育部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很傻很天真”,更有之认为是复古,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还有的把巴金在《随想录》中说的,听到样板戏就立即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作为论据,凡此总总,批评很多,扣帽子、打棍子也不少。倘如,巴金还活着的话,听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京剧,也会“毛骨悚然”?
难道教育部此举又错了吗?推广国粹京剧有何不妥?难道推广像《红灯记》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样板戏错了吗?
其实不然,从各种议论中多少也能分辨出个“子丑寅卯”。不少人认为,推广京剧怎么把样板戏也选进去了,样板戏是“文革”中的产物,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中小学开设国粹京剧课,不应该把样板戏选进去。把样板戏选入中小学课本,意味着是不是对“文革”的默许。还有人认为,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是倒退,是复古,与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宜。有上述两种观点认识的比较强烈。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继承和弘扬国粹又触及到了谁的利益,难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广发扬之,还要向联合国申请不成?
从教育部选入中小学课本的京剧看,被一些认为是样板戏的京剧,实际上只有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被选入课本中,其他的样板戏并没有选进去。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当时有八个样板戏。而在这八个样板戏当中,唯有像《海港》、《龙江颂》这样的样板戏是地地道道的“文革”产物,《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均是在原来的剧本上改编的。是人们认可的经典。
恕笔者多言,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曾经播放了北京京剧团等剧团演出的现代版的《红灯记》、《沙家浜》等就赢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是民意!不能因为演戏的人出了问题,而对剧本加以否决,这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吗?有的人对外国的文化提出可以包容,我们对样板戏中的经典为什么就不能包容?
一些人凭什么说,推广现代京剧或者说样板戏就是复古,倒退?难道,正在国内推崇的孔学教育就不是复古?孔学教育博大精深,国粹京剧就不精深?何况教育部对中小学开设的京剧课只是试点,而不是要求,为什么不能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试一试?为什么让一些人产生了恐慌呢?
对于,教育部开设京剧课究竟如何,让人们经过实践检验,是与否,再论之也不迟!我们不能因为某种偏见,而扼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让传统文化因我们这一代人,带上有色眼镜而流失,那样就愧对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