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顾名思意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的看法总是把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经济停滞与通货紧缩联系在一起。而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结合起来发生则十分少见。这一现象第一次出现在197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大量采用凯恩斯的以工带赈策略,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得到了恢复,但是也同时带来了一个新的经济现象—滞胀。
滞胀产生的根源在那里呢?笔者认为滞胀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需求对需求本身的抑制作用。那么需求为什么会对需求本身产生抑制作用呢?要揭示这一原因还得从经济的本质说起。
笔者认为经济就是由需求引起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既然经济的实质是一种需求引起的活动。那么这种活动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我们知道需求最终是对资源的使用和组合,而资源又分有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但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终还是反映到了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了。这是因为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实际上是对非可再生资源需求的媒介而已。比如,人们需要吃饭一样,而吃饭会产生对粮食的需求,而粮食的种植会刺激对化肥、农具的使用。这样吃饭这种需求活产生的结果就是:由于对农机具的需求而使用矿产资源;由于对化肥的需求而使化肥生产使用矿产资源,人由于吃饭而增加了体重,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只是土壤的组成部分而已。由此可见,吃饭这一需求活动实际上就是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需求活动依赖于非可再生资源,这也就是说非可再生资源对需求活动进而对经济活动是一种抑制。这种制约活动就是通过成本推动来实现的。由于一切需求活动都依赖于非可再生资源,必然会导致非可再生资源的不足,这种不足进而就会抑制需求,而需求活动最终会使经济增长或下滑。需求本身会促使经济的增长,而需求对自身的抑制就会使经济下滑。对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就会导致需求自身的抑制或者投机。
滞胀的实质就是人为的在短期内增加需求而使需求对需求自身产生抑制作用。那有没有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而不出现需求对自身的抑制作用呢?要使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而不对需求本身产生抑制作用,关键是增加对可再生资源需求。虽然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最终还是体现在非可再生资源领域,但是使用可再生资源比直接耗用非可再生资源优势更多:产业链延伸更广,对分配领域的影响也深远的多,需求的层次和环节也多的多。而直接使用非可再生资源,需求单一,分配过于集中,化解和反致需求对本身的抑制作用的能力十分薄弱,可再生资源的需求是对非可再生资源需求的媒介,也是对需求对其自身抑制作用的缓冲器。因为再生资源是循环资源,他产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且是可持续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而对非可生资源的需求是如此的单一,也导致这种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如此短暂。
我国经济目前的滞胀局面的原因也在于需求对自身的抑制。房地产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的扩大了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大量的的侵占土地,导致对可再生资源需求的无法满足,这样以来成本推动出现了。矿石价格上涨导致钢材价格的上涨,而对土地的圈占直接导致了粮食价格的飙升。进而抑制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打击了经济增长。由于对土地的圈占限制了人们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也就极大的限制了人们的多层次需求,而对房地产、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过度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强制的间接需求,因为政府投资来源于老百姓的税费)。这种过度需求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十分严重,而本身产业链十分低下,因而成本推动的效果十分明显。最重要的是这种需求价格如此之高,大大限制了对其他领域的需求。所以这种需求受到自身的抑制的效果也十分严重。一旦这种需求受到自己的抑制,经济的衰退就会到来。
由此可见,经济的良性发展不能过度的依赖对大型固定资产的投资。因为这种投资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自己的抑制作用。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还在于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的需求,因为这种需求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是十分缓慢而且是间接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