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制造”,通常均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定的劳动者对特定的原材料按特定工艺的质量体系进行加工生产。是人操作,就可能出错。制造质量就有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陷阱。不同的人只不过产生的概率、程度、频率及危害大小有差别罢了。
现代世界有两个制造大国集中在东亚,一个是新近崛起的中国,另一个就是资深制造强国日本。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是优质品质的代名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到船舶、工程机械,小到家用电器、相机、儿童玩具。日本产品的质量让人叫绝。
然而,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产的汽车、工程机械、手机电池、数码相机、家用电器、化妆品,不光是中小企业,一些原来让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大型企业,如索尼、丰田,松下、佳能、富士重工、三菱相继宣布召回不合格产品,使“日本制造”的质量招牌迅速褪色。召回数量之大,让世人瞠目结舌。日本国土交通省日前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4财政年度内,日本各汽车生产厂商先后向国土交通省提交了438份召回报告,总计高达756万辆有各种各样问题的汽车需要召回。在2005财政年度就增加到了840万辆。2006年索尼陷入产品质量怪圈 2006年11月24日,刚刚经历了笔记本电池风波的索尼再度曝出8个型号数码相机有严重设计问题。
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而日本上下检讨“日本制造”质量下降的方式却很奇特。
对外是:“不表态”。如三菱的帕杰罗,SK-Ⅱ化妆品等,他们自己明明知道有问题,却对中国消费者的召回要求心迟迟不理睬,只到“中消协”出面。
内心是:担心韩国和中国的产品赶上,让日本制造失去优势。
对内是:只关心究竟谁为产品质量负责。
没有多少人关心如何改进产品质量。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现如今,日本人不敢这么自信了。日本产品频频遭遇“质量门”,而中韩产品的竞争力却日益增强,加重了日本人的不安全感。
于是,日本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国制造”上。“毒饺”、鲐鱼敌敌畏残留、“毒包子”。。。。。。接踵而至。
中国制造出不出质量问题,本文不在此展开讨论。
中国方面的态度则是:客观对待、查清真相、本着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行封存。中央及地方当局提前界入,司法程序同步启动,联合调查、国门洞开,甚至派出国务委员亲自前往日本进行会商。
对外是:积极回应,毫不推诿。
内心是:深恶痛绝、一查到底。
对内是: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是如此,日本并不满意,他们不仅想妖魔化“中国制造”,还想重温“领事裁判权”的美梦,公然提出要在中国“设立官方质检机构”。
学术界认为,这一切 “最大的改变可能不是日本在质量上掉队了,而是中国赶上来了。”
而我认为:都是“制造”惹的祸,中国今后多创造,少制造。不让那些吃了中国便宜商品,又拿中国制造说事的家伙找到口实。
我这样一说,可能又要被一些成熟的“大人”妖魔化成“愤青”了。就是用高强微量元素检测装置在字里行间中找不到“反日”的只言片语,给个“比愤青的话高明”的评语。也打你个“愤青”擦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