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针对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和货币流动性过剩等突出问题,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是符合实际的正确选择。但是本轮调控在技术手段和时间窗口的选择方面,令人不解。
全国两会行将结束之际,在国家领导、两会代表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高度关注之下,释放出了一系列虚实结合的调控信息。其中主要手段是,央行决定再次提高0.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2003年9月以来,连续第十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之从最初的6%提高到15.5%,生效时间是今年3月25日。几乎同时,美国一家新的QFII基金获准进入。此外也有迹象显示,股市再融资步伐可能放缓。
本轮调控的背景,是今年一季度的物价涨势比较严峻。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价涨势不断延续、又有自然灾害影响加深、还有春节市场供求变化等原因,也有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实行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紧缩政策,十分必要,并且也体现了落实国家政策的坚定性。但是必须看到,随着春节已过和南方自然灾害善后工作基本到位,物价涨势在近期内应当有所缓和,因此在调控信息发布和时间节点选择上,就有一定的灵活性。
而在物价调控成为重点之时,新的情况出现了。这个情况就是我国A股市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连续急跌趋势。这种跌势到正式发布紧缩信息之时,几乎到达极点,沪深股指全面跌穿多个心理价位和年线后,再次出现加速下跌趋势,形成我国股市创立以来极为罕见的不计成本、争相出逃的非理性现象,股市内外出现一片恐慌。这就有必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在去年上半年的牛市中,由于多方面的引导和诱惑,我国有大量新股民纷纷入市,尽管他们缺乏股市风险意识,而股市涨涨跌跌也是常理,但就当时中小股民的进入时机和心理承受能力看,从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新兴股市的成长性看,股市调控的理性区域应当在沪市的4500至5000点之间,一旦跌破4000点乃至3800点,宏观调控的措施出台,很有必要考虑时间窗口问题。
假如这一点位没有到达股市调控的预期底线,那么在预定时机照常发布紧缩信息,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与此同时又重启QFII扩容之门,这就难以理解了。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显然是要抑制国内市场的热钱流动;批准新的QFII进入,明显又是吸引外资流入A股市场;在同一时间窗口两者并行,其意义和目的何在呢?
如果国内基金没有起到稳定股市的应有作用或者力量不够,股市存在失血之忧或者跌势超出预期,那么创立新型共同基金、加大基金融资步伐或者适度利用国家投资基金、以及延期发布宏观紧缩信息等,都是一些比较有利的技术手段,但为什么在国内股民严重亏损的节骨眼上,不优先利用国内有利因素,却引进QFII呢?难道它是中国股市的稳定力量?
虚拟经济本身就是病体。无论推出股指期货还是增加QFII,不管举出多少理由,它们在本质上决不是股市的稳定力量,相反都将使股市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大大增加。本轮调控组合和时间选择,出现了相互矛盾之处,是有失误,还是有猫腻,谁能对此进行解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