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广场”扩建看“中华文化标志城”遭批
[ 原创 ] 两江居士
东方网3月19日消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批准,同意使用“毛泽东广场”名称,同意毛泽东广场改扩建方案。按照改扩建方案,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将在现有广场和绿化区域基础上新征用地31亩,使广场总用地达10.3万平方米。毛泽东铜像从现有位置向西南移动84.5米,面朝故居。改扩建工程计划在今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前完工。这是湖南韶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
这个消息公布后,网上是鸦雀无声,几乎无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而出席本次“两会”的山东济宁代表要求将“中华文化标志城”300亿元的建设资金纳入国家预算,并且呼吁“全国乃至全球中华儿女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戮力同心,共同参与’。”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广大网民和115名政协委员的强烈反对,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
同样是一个与文化旅游有关的建设方案,为什么会产生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我以为,这是由两个方案所揭示的主流文化内涵完全不同所造成的。
改扩建“毛泽东广场”从表象上看,是为了弥补现有毛泽东铜像广场客观上存在的广场空间序列不强、广场交通安全性不强、广场铜像中心性不强、广场外围绿地特色性不强、广场纪念集会功能性不强等五个方面的严重不足,而从实质上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纪念、瞻仰、学习毛泽东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纪伟人,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拥有无法超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旗帜。胡锦涛同志说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更是充满深情地强调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因此,改扩建“毛泽东广场”是实践胡锦涛同志“永远铭记毛泽东”的充分体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毛泽东广场”所展示的内涵十分丰富,无与匹敌。
就“中华文化标志城”而言,鄙博也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的发起地,而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围绕万世师表孔子做文章。虽然以前也有过很多学说,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但中华文化从不互相否定、排斥,而是互相融合。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的根。但这个根就一定是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绝对理由?不一定的。我记得鲁迅先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鲁迅好有才哇,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预见了打着“文化”幌子行利益之实的唬人的行为,并且予以了尖锐的嘲讽和严厉的抨击。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形式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我国的财政而言,体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据统计,2001—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的总投入是654亿。你一个“标志城”投资要花掉全国六年文化总投入的一半,人们能接受吗?前不久,陕西镇坪出了个“华南虎”,在尘埃未尽之时,山东济宁又冒出一个“文化唬”,政协委员不联名上书、广大网民不群起炮轰,那才真成了天下一大怪!“中华文化标志城”所揭示的内涵从本质上看,体现了当代“主流文化”的致命缺陷,反映了某些人好大喜功的政心!
令人欣慰的是,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这掷掷落地,斩钉截铁的声音,难道不是对那种已经变味的文化价值观的有力校正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