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三大任务
毫无疑问,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的法宝,成为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在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重工业化的进程并进而奠定了中国经济体系的基础,为改革开放提供的基础平台。时至今日,占国民经济三分之一强的国有经济,依旧是传承改革前的衣钵,仍然是中国经济中技术最密集、战略上最重要、与国家安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是中国独立、自立与自强的命根子。这是马克思主义赐予我们的财产,但我们也要问问:下一步该怎么办。
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有若干问题日益棘手:以外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所有我们能够收罗到的理论,没有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国际化、利益彼此交织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一个如同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如何。其经济的组织原则、政治的架构、军事的意义以及文化的特质应该如何;进一步,上述大问题的根本是,一个政权、一个民族如何存在的状态的道义基础是什么也需要解决,因为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更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在物质世界一定的前提下,精神决定物质存在的秩序,这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群体的一个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现在条件下回答这个几个问题:中国如果不可避免的和整个地球打交道,中国必须提出这样的基础信念体系:中国以及人类社会的生活为什么要要这样或者那样?其次,中国是什么,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其他的国家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再次,中国应该如何做,各国应该如何做?注意,我们不是说要求其他国家如何,没有干涉他人内政的意思,而是说,你即使不这样去想,你的言行理论都必然影响他国的道路,或者被其他国家、民族的言行、理论所影响。一个民族的自立,必须有其明确的道义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各种社会的基本结构,比如美国的自由,欧洲各国信奉的民主,伊斯兰教的宗教法,我国历史在周边地区形成的儒家思想等,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我们确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争取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这个普世的问题。近期我国许多大的决策屡次被国际暗算,与我们的根本方略缺失有直接关系。
其一,中国(人类生活)应该如何,为什么要这样。这是个哲学、政治与社会伦理、基本经济观念四位一体的问题。只要世界各个地区的人相互来往,这个问题就是所有人的普遍问题,所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或者占据区域性主导地位的民族、国家必须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世界上有三个,一是欧美日主导的资本主义观念,二是伊斯兰国家所奉行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观念,三是近二十年来不太声张的共产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观念。伊斯兰国家的社会结构大部分属于资本主义的性质,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多,其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也不低,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也不少(国有、国有控股、大规模的股份制公司以及部分跨国公司有社会主义的部分特性)。可以说,事实已经向我们声明,需要用一个新的眼光看我们自己组成的社会,需要回答人类到底往什么方向走,中国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这个问题。如果说全球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去解决,那么,在现阶段,至少要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而存在,我们的国家与人民在外部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在与外部交往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与道义基础何在?近两年我们提出“和谐”的观念,也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可是和谐的前提是不和谐,怎么和谐还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国是什么,中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其他国家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必须提出面向全球的国家目标: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生活图景,什么样的国际地位,我们应该拥有什么,不需要拥有什么;如果国家之间有分工,这种分工应该如何,我们在分工中的地位应该如何;国家之间的利益界限日益模糊,我们如何界定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如何保证我们拥有核心的能力,保护我们的利益,如果世界是共赢的,我们如何保证我们不是失败的;各个国家的禀赋不同,我们应该与他们如何交道。这其中最根本的理论是经济理论与政治理论,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建立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并没有错误,但是必须上升到全球视野中考虑一国的经济治理问题,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生产部类是最重要的,必须把现代的金融问题纳入到系统考察范围。近期国际热钱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西方财团所左右的欧美日的对外政策,用经典政治经济学去分析十分容易看懂,而且利用这些分析的结果,我们也不难参与到这个博弈中并为我们的自身利益服务;去年以来的通涨早在四年前就通过各种国际性的结构安排而埋下伏笔,如果我们有全球视野下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也不难预测这一变化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不至于使国家在“不干预具体经济行为”的口号下无所作为,从而使我国尝尝通涨的味道,让大笔财富通过国际性的结构性的安排流入到西方财团手中。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背景下,我们的位置如何,应该如何,各种利益交换的链条中我们应该争取什么,必须十分明确地回答出来。由此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利益碰撞,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必须跨越的。不如此不足以立国,不如此不足以自立。
中国应该怎么办。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给出全球化背景下,在一国行之有效的经济、政治、军事的综合治理大纲:面向全球的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与产业结构原则,政治组织原则,军事存在的目的、意义以及所需要发展的手段、规模与质量。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集中在政治与经济的论述上,对于军事的实践集中在中国与苏联。从近百年的历史上看,苏联的实践其结果不大如意,我国的实践也被自己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一些基础理论是永远不会褪色的,比如对经济分工下的几大部类的划分,只要加入一些新的条件,就可以成为全球视野下指导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在此原则下,我们绝对不会在发展汽车工业的时候把设计能力拱手相让,即使不考虑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所有制性质,即使不考虑民族发展的问题,仅仅从国家的实际需要上,也不会不断地走桑塔纳路线;在此原则下,我们绝对不会在发展航空工业的时候把发动机问题放在一边,而去权利模仿、仿造,直至走上盲目跟从的路线,不至于美国的发动机不到位,我们连支线飞机都飞不上天;在此原则下,我们绝对不会把大批有盈利能力的企业以靓女先嫁的口号卖光;在此原则下,我们绝对不会因为国际舆论指责我们我们就不敢去制造航母,不敢到海外去寻求我们的利益并且保护我们的利益。
中国的政治存在,是以中国土地上生长的人民为基础的,是以这里的人民的利益的边界为边界的。因此,中国的经济政策,要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长久利益为核心展开的,要毫不犹豫的保护这里人民的任何合理的以及在任何地方的合理利益。在经济需求基础至上的政治建构以及军事工具、文化(意识)工具,也是必须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需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时下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继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分析、解决问题,走向理想的彼岸。否则,我们的主流意识将在西方主流意识的泛滥中丧失方向,进而失去主动,错过机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