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资本市场秩序需要“两只手”
维护资本市场秩序需要“两只手”
赵文广
2008年04月01日18:42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去年上半年,刘纪鹏教授认为,“4000点是股改的生命线,只有保住4000点,才能证明股改的成功”。现在他仍然坚持这一观点,并认为“丢了4000点,连创业板都没有必要推”。笔者非常同意刘纪鹏教授的观点;并且认为,当前如何维护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维护股改成果的问题,更是一个有关部门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问题。
我们看到,股市自三月以来,在短短的二十几个交易日,沪指暴跌上千点,可谓一泻千里。时至今日沪指再创3308点的新低,3300点已经危在旦夕!包括悲观主义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相信,尽管我国经济有内忧外患,但我国经济发展基础依然稳健。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不到半年就下跌了45%,而发生次级债风波的美国也才下跌了15%。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市场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投资者信心丧失殆尽,大盘已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扭转颓势(这也就是说,目前市场已经失灵),股市面临进一步崩盘的风险。
如果把4000点视为股改的生命线和投资者的重要心理防线;那么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预期和秩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笔者建言,管理层应采取果断措施,积极维护和稳定市场暴跌的秩序。笔者注意到,面对股市非理性的暴跌,近亿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而时下一些供职于国外投行所谓的经济学家和自由市场学派人士,却极力反对政府出面干预市场,不知其用心何在?诚然,对于政府要不要干预市场,其实西方经济学界从来就有不同的流派。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看到,自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经济自由发展思想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基础,西方学者理想们中的政府就是管理最少的政府。20世纪初,自由放任竞争的资本主义上升为垄断阶段,随着生产的集中与垄断的提高,市场失灵的程度在加深,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频度在增加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尤其是30年代的大萧条更使经济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动摇了民众对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稳定的信心,这样就为凯恩斯主义出笼并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特别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为凯恩斯国家干预论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于是一段时间各国政府纷纷仿效美国采用“干预主义”政策来指导经济,一直到了70年代,随着一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混合体)现象,凯恩斯主义开始变得无能为力并让位于货币主义学派,即寄希望于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到了80年代中期,当货币主义学派也被证明捉襟见肘时,新自由主义又开始粉面登场,其核心观点是强调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随着美国共和党总统里根和英国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新自由主义不仅在美英两国大行其道,而且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到了90年代初,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出笼后,美国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贷款等附加条件推销“华盛顿共识”,强制拉美一些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但目前我们却看到的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在一些拉美国家和俄罗斯的实践均遭到了严重失败。于是1994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市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最近以来亚洲经济出现持续繁荣,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华盛顿共识”提出了质疑,开始把目光转向世界经济的亮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上。特别是去年以来,美国因担心次级债风波导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美国政府更是频频出台提振国内经济的政策,甚至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政要更是不断向公众喊话,积极维护市场信心,改变公众预期,确保美国经济不陷入严重衰退。
由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人们一度对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和主张就是一部分人由于受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学思想的影响,推崇完全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改革取向,否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另一种观点和主张就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效率认识不够,忽视市场竞争,并以公有制为依据,过分夸大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认为“政府是全能的”。笔者认为,无论是“市场万能论”,还是“政府全能论”,这些观点和主张既不符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及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基础,国家运用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可以有效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如在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成功地应用了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从而保持了我国经济在亚洲乃至世界的“一枝独秀”的局面。我们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与竞争的排他性,有时市场微观利益会损害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宏观利益,如近两年一些地产开放商与投资商合谋不断哄抬房价以谋求超额利润,以及供职于欧美国际投行的部分“御用经济学家”不断唱衰中国股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做好宏观调控,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持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反复实践探索和中国经济的改革实践表明,市场在优化资源的配置中确实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的问题,这样在客观上又需要通过政府的“有型之手”对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予以弥补或矫正。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也告诉我们,当市场的“无形之手”不能让经济运行自动达到均衡状态时,政府必须运用“有形之手”让其尽量恢复均衡状态。这也就是说,市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对一国经济实施宏观调控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型之手” 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由此看来,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既不能盲目崇拜“市场万能论”,而排斥政府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又不能过分迷信“政府全能论”,而贬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与效率。我国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保留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从而把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种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更加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在笔者看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一个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与市场微观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也即“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当前在发展资本市场过程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辩证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市场与政府在主导经济发展中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进行辩证地 “扬弃”,去伪存真,把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型之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吸收了市场机制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优点,又吸收了政府具有配置公共资源和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职能及维护市场公平及有序发展等优点。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要过度崇拜市场,又不要过分相信计划,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笔者再次呼吁,维护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只有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才能彻底摆脱市场非理性的暴涨暴跌的局面。在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如果有关部门担心被扣上“政策市”的帽子,过早放弃对新型市场的呵护,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即使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面对股市暴跌和投资者信心不足,总统布什近期也不断向公众表态,支持美联储的一切救市措施。对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非理性下跌,如果有关部门仍坐视不管,甚至推卸责任,国家和人民将不得不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和难以挽回的损失。改革开放30年,我们逐渐认识到资本市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配置场所,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当市场出现非理性行为或市场失灵的时候,有关部门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并辅之于必要的行政手段,针对非理性的市场加以调来控改变公众预期,恢复市场秩序,今后应逐渐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并纳入今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为此,管理层要责无旁贷,敢于理直气壮地站出来,积极承担起挽救资本市场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采取避免市场走向崩溃的措施:一是在近日要择机宣布降低印花税。既然我们能在市场过热时用它降温,当然也应当在市场极度低迷时用它升温。二是要研究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分类表决机制。三是对大股东减持公司股票数量和行为要实行提前公告制。有关部门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有力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