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还社会主义运动一个真实!
在前我们针对近三十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的资本自由化过程的由卵而蛹再蝶化的中国现代资本家的出现过程,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宏观地看,这似乎是一个逆反的历史潮流.为什么这样定位呢?因为资本的自由化发展是资本集中形成垄断资本的原因.而79年以后的自由化浪潮就资本形态来说,是由集中了的资本反退向分散零星的自由化资本了.人们都知道,资本是大吃小,强吞弱,垄断寡头统治行业,这是资本运动的铁的规律,只有弱智或别有用心才无视这个道理.
就对待资本来说,解放后,共产党首先将一切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在大陆的资本),一切官僚垄断资本,地主恶霸财产统统收为国有,人们称之为建立国有资本的第一桶金.这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它是剥夺剥夺者的政治经济革命的产物,是历史的正义之举.是奠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集中资本行为.是将生产资本收为社会所有的代表生产阶级利益的举动.
为了继续进行社会物质生产,提供社会商品,利用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明智之举.在毛泽东时代,所有资本都是以扩大再生产的投入使用为主,极明确的有重点地是投入生产资料的,就是说在资本有机构成中的固定资本(不变资本)投入是占主要的.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入高(生产资料)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利润率就低,但劳动生产率就高于过去.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基本都注重固定资本投入,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一个落后的历史背景而产生的.资本家的追逐利润最大化决定了资本家在固定资本上是不会有先见之明的,只有生存竞争才会让他们下赌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运动原动规律.正确地认识剩余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时期更有意义.下面就剩余价值问题谈一谈.
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工作时间和剩余工作时间这两部分.必要工作时间只是生产出资本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剩余工作时间则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而所有私人资本正是为了赢取利润最大化(这正是资本家是为利润而存在的道理)而在可变资本上下足了力气.要使利润率最大,其剩余价值就要大,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越大,工人无赏劳动的时间就越长,受压榨剥削就越严酷.这就是所谓的绝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都要施行严酷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过程的,这是因为竞争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用最少的固定资本投入(用最廉价的设备,环境,生产条件),让工人尽量延长工作时间以便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和利润率.所有自由资本的发展法则都逃脱不了臭名昭著的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发展阶段.对中国珠江三角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农民工潮农民工泪农民工的严酷生存环境以及对待农民工非人道的行为不正映证了资本家对绝对剩余价值的贪婪!但是,绝对剩余价值有他致命的诸多限制,这决定了资本运动的方向.
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它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随着资本运动的发展,资本自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即作为固定资本成份的生产资料投入越大,人员开支越少,剩余价值就越大.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点缀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锦上添花的效果.它直接的效用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决定一切...我们肯定需要更多地关注关注它的.
严酷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是野蛮的血淋淋的资本主义的特征.如何让相对剩余价值占资本运动的统领地位是现代资本主义令人眼花缭乱现象的逻辑内在原因.资本为了保持剩余价值在生产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必需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必需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资本家关心的只是商品出售实现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的补偿.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确立了它的支配地位的时候,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内在变化,在资本社会中相对剩余价值彻底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的组织发生革命.对这个结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应该给以极大的认真对待.
在建设国家经济创业时期,国有资本强就是可投入固定资本大,就是劳动生产率高!同时也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示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较快.这也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尽快提高社会物资生产能力!社会主义经济的国家基本经济过程在决策上都是如此的.由于利润率主要由资本有机构成中的可变资本占有比例提供,不变资本高,可变资本就低,所以利润率就不会高.利润率上不去,资金就短缺,投入产出或再生产就捉襟见肘.
轻工产品由于投入产出效果显著,所以有个农轻重的国民经济计划比例问题.
按理说(按马克思的《资本论》之资本运动规律理),资本的运动是在工业部门(重工,制造业,资源产业,运输业)占运作优势的,生活必需品(粮油菜蔬副食品等)生产是农业部门占优势,日用工业品轻工业部门占优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工业部门全面国有,农业走向集体化这些按理(马克思主义之理)按逻辑都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就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出现人民生活必需品,日用百货产品短缺,这是为什么?
问题出在对待农业产品的限制自由交换上!现代经济社会以工业产品生产为主.资本积累以工业化商品产品为主要目标.只要大的工业部门进行国有,对农贸市场完全应该放开实行市场自由贸易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让农贸市场自由贸易虽然是放任自流了农村资本主义,但这种资本主义是在资本行道里面的小资本主义,大的,垄断了一切工业产品的资本是没有理由害怕这些小资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更是这样的.这里再一次说明了列宁为什么说:国家资本主义的简要公式是:对上实行集中,对下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
结论是至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实行国家工业化上的道路是正确的.是合于逻辑的.这可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效果来证明!只是,而且仅仅是在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上出了问题.虽然是处于资本结构底层次的消费品生产问题,由于短缺商品特别是消费品,造成社会上直接经济利益缺位,人们以政治划分利益,这就是说事实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政治态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与之相对立的是反作用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始终困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物质的生产力的增长长期落后于社会需要,人们一而在,再而三地削足适履,让经济基础适合于上层建筑的要求,修正主义者则不断地修正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和目标,结果最终造成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大倒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们不能不痛定思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出现.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体制(以苏联模式为质)没有坚持马克思的资本运动分析理论而带来的结果.用一套自圆其说的替换了名词名称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代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严格的对资本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而这套自圆其说的所谓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理论从根本上回避了资本运动规律而自创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规律.这就为荒谬找到了依据,蔑视资本运动规律而受到历史的处置带来了令世界震惊的结局.
好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毛泽东思想依然在,社会进步事业在,人民在!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理论着手,从列宁开创的新曙光着手,从毛泽东的反修防修的最初论战着手,还社会主义运动一个真实,历史仍将发展下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