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到哪里去看民意?
田嘉力
4月17日《人民日报》载文介绍河北省考核干部的新观念、新举措。除了拔掉“GDP崇拜”根子、淡化GDP意识、治理“攀比造假”源头、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等等以外,最为引人瞩目的是“群众不认可,数字高也白搭”。
“群众不认可,数字高也白搭”是通俗的说法,官方正式的书面语是“引入民意调查制,设计满意度下限”。如何进行“民意调查”呢?文章介绍说:“民意调查一般在来自基层的、未在参加民主测评范围内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进行。还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政府网站评议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念是新的,办法是好的。但我对获取民意的渠道表示担忧。不仅是干部考核,所有关于民意的获取,我都有些担忧。
这些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中介组织的入室调查,就能够反映民意?某副总理说,她最大的烦恼是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当然,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同于副总理,他们一般来说还不至于“最大的烦恼是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这些代表或者生活于基层,或者工作于基层,总是可以听到一些群众真实声音的。问题是他们能不能够、敢不敢于把真实的声音传达上去?我看有些悬。党代会几年一次,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每年一次,全国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累加在一起应该有上万人。在传达民意方面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否则,群众哪来那么多的抱怨、而且拖延多年而不停息?
至于中介组织的入户调查之类,其效果更等而下之,不说也罢。
那么,领导机关到哪里去看民意呢?我想,首长们“亲自”来到基层,与群众促膝谈心,亲切交流,应该是最有效也最可靠的。过去周总理,现在温总理,都经常这么做。过去的毛主席,现在的胡总书记,也都尽量抽时间这么做。可是离百姓越近的官员越不喜欢这么做。比如企业里的书记厂长,几乎不和职工见面。一个县长,甚至一个街道办事处主任,百姓都很难见到他们的“尊容”。这是“走出去”的尴尬,至于“请进来”,也不容乐观。
温总理是善于“请进来”的。温总理说过“中南海的大门始终是畅开的,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到中南海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可是比中南海规格低很多的机关,却并不向群众“畅开”。有些县市搞过“*长接待日”,据说前一天下午就有人排队等候首长接见了。可见百姓是很难被“请进来”的。官方破天荒搞一次,也是蜻蜓点水、昙花一现。这倒是很奇怪,有些领导干部感叹“最大的烦恼是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而有些呢,“民意”送上门了,他们还不愿意接纳。真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如果又不愿意“走出去”、也不愿意“请进来”,真要看民意的话,其实还可以到网络论坛上来看。网络论坛虽然有管理员在“把关”,但在这里“民意”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仍然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只要想看,只要想听,天天都有。网民是个庞杂的群体。具体到张三这个网民,李四这个网民,也许都不怎么样,有些人还爱恶搞,但成千上万的网民,不约而同的发出同一种声音,那就值得重视了。这里是有民意可看的。几乎不花成本,又快捷方便,值得领导机关一看。
http://www.rmloho.com/user1/163/archives/2008/337849.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