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提出要培养“钢铁品质”的人才,可“钢铁品质”的说法校内人士普遍觉得不大顺,有点别扭。近日偶然想到这个问题,忽然觉得只需要改一个字,把“钢铁品质”改为“钢铁品格”,这样就会很顺畅,精神色彩和格调也醒目得多,与学校所定义的“钢铁品质”的精神性内容显得更合拍和贴切,尽管其精神表述不无值得商榷的地方。
从语义的角度来说,“品格”比“品质”无论在精神象征意义上还是精神内涵意义上,都要明显地高一个档次。“品质”的本义是品相、质料,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品的质量问题,在引申意义上,指的是构成人的品行、素质的本真性精神涵养;“品格”的本义是品位、规格,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品档次或格调的问题,在引申意义上,指的是人在品德、人格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取向性精神价值。就“品质”和“品格”的精神含义而言,“品格”更具有自觉追求或着力培养的精神风格的意蕴,如“松树品格”、“梅花品格”等;“品质”则更多地指原生的、纯真的精神素质,如“金子般的品质”这种说法,就是因为金子最不易氧化,品质堪称表里如一,而钢铁通常表面会氧化生锈,品质是否“表里如一”还真不好说。
这里本不想涉及学校定义的“钢铁品质”的内容,只是近日提出本文的正题时,校领导同志对我解释了“表里如一”的由来及其在科学上的依据,我不能否认这个解释的道理;然而,这种需要专门知识才能理解的“表里如一”品质,不容易对校内外宣传并取得普遍认同,毕竟铁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和工业上常见的问题。诚如领导同志所指出的,“表里如一”是学校长期培养的一种精神风貌和品格特征;那么,这种“表里如一”精神如何能够与钢铁的特征联系起来,易于联想地加以表述呢?
我想,既然铁锈是浮附在钢铁表面的氧化物,通常不会影响到钢铁的本真属性,而且我们的机械研究和材料研究中还可能会涉及到防锈除锈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了保存钢铁的本真特性;联系到目前所定义的“钢铁品质”中用了校训里面的“崇实”两字,在校训里,其后两字是“去浮”,恰合去除浮附在钢铁上的锈斑之意。因而,如果用“去浮存真”来表示表里如一的精神特质,正好既与钢铁和钢铁研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又和校训及“钢铁品质”现有表述的前句“崇实求精”相对应,不知领导同志和校内的科技专家及学子们是否以为然。
言归正传,在精神表现意义上,“品质”和“品格”的含义有相近的一面,两者常常可以通用和互换,但在表达的层次和程度上又有区别,这在语用方面可以得到分明的体现。“品质”一词既可以用于物质层面,也可以用于精神层面,改革开放前大陆上多用于精神含义,而台湾方面则常用于物质含义,因为“品质”一词实际上在汉语中是大陆上常用的“质量”一词的本词和规范词,台湾保持的不过是传统用法而已。改革开放后,随着台商的登陆,“品质”一词在物质含义上的传统用法又重新流行起来,而精神含义的用法则随之萎缩。
“品格”一词虽然本来用于物质层面,但却早已主要用于精神层面,海峡两岸皆然。证之以百度中的搜索,即可一目了然。“钢铁品质”搜索出来的首先是而且主要是有关钢铁产品质量的网页,“钢铁品格”搜索出来的则全部是有关人的精神品性的网页。学校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物,“钢铁品质”使人想到的却首先是物而不是人,在百度中更几乎是见物不见人,因而它给人有把人培养成物的感觉,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别扭的原因。
“钢铁品质”的提法显然是借鉴了青岛某校“橡胶品质”的说法。其实,在汉语词的文化意涵中,橡胶本来就无所谓“品格”而言,如果说“橡胶品格”,那是一种生造的用法,很突兀的;所以,他们借橡胶物质品质的象征意义,来阐述其精神品质的含义,那倒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说法。而钢铁就不一样了,在中外语言的文化意境中,钢铁都是有“品格”的,如今我们舍弃象征人的精神的“钢铁品格”,仿造出首先表征产品质量的“钢铁品质”,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有关方面称,涉及“钢铁品质”的汇报材料已提交教育部。虽然如此,改易一字,并无伤大雅,更恰是“崇实求精”品德的体现。党中央在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前后尚且可以接受党内外人士的意见,并听取会场内外的声音,经过反复修改后才正式发表;中外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正式演讲,出现脱稿而临时增删内容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因而,学校尚未发表的汇报文稿,如何一字不能更动呢?
当然,如果按照潜规则,目前改动有困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涉及到我们学校对今后长期的精神价值取向的表述,影响深远,同时也涉及到校园内据称可能耗费相当成本的固定性标牌的文字设置,希望有关方面能够仔细推敲这一字之差和相关内容的表述,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的考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