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性质的主体,一旦提出“反左”,其必然就是“右”(标准的“中”并不存在)。右之反左,是反对或要消除矛盾的对立面。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着的双方,是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都不会消失。矛之不存,盾又何用?
正如人不能没有左脚,不用左手,反对左脑。在宇宙这个四维空间中,古人就明白了阴阳调和的事物规律,上下左右缺一不可。一旦缺了左,右就残废了,而从原来的右,仍将生出新左来,如此反复,没有穷尽;一旦反了左,右也被反,而矛盾的消亡,最终是以左右双方整体消亡为结局。可见即便“反左”,“反右”也就并存了。
没有绿叶,无所谓红花;没有谬误,无所谓真理;没有敌人,无所谓朋友。这个世界之所以经常要斗争,根本在于矛盾双方的排斥力占了上风;这个世界之所以经常讲团结,主要是想加大矛盾双方的吸引力。只有各种力量平衡时,整个矛盾体才能亲和,这是和谐准则的哲学内涵。
提出“反左”,本身就有“斗争”味,就有极右或“极左”之嫌,实际就是自愿充当并不惜自立一个靶子。提出“反左”的,可能看到底层的呼声太大了,就误以为左的力量太强了,不利于保持平衡,于是急忙提出“反左”来。这就错上加错,因为底层呼声或民众反应太大了,根源是在右的力量作用下,让矛盾着的整体偏离了平衡态。
假如从主流层、权威界发出一种明确信号,就并不仅仅表示左右间的公开对立,而是主流层或权威界与整个基础层的上下左右的全面对立。这个对立着的基础层,可能是极为庞大甚至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这就彻底背离了和谐准则。
而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甚至打出“解放思想就是不断反左”的大旗来,根本不能与和谐理念联系起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