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爱“见鬼去吧!
—读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关于“博爱”的论述
(一)“博爱”的沉渣泛起
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各根据地,在1949年以后的全中国,“博爱”早就进了历史博物馆了。因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深深懂得:“至於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2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生资产阶级的出现,由于“精关”的鼓吹,“博爱”随着黄、赌、黑一道又沉渣泛起。西方的泊来品“博爱”铺天盖地,影视剧《一切为爱》(美)、《收获爱情》(美)、《生前爱,身后情》(美)、《爱情速递》(英)、《爱在他乡》(法)、《爱的归宿》(意)等等充斥荧屏;国产“博爱”也不甘落后,“彼此相爱,别无所求”啦,“爱的死去活来”啦,不一而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声响彻云霄;还有那各种“爱心工程”层出不穷!
善良的人们啊,须知在旧社会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片充斥全中国,从事精神侵略!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中外资产者能“献出一点爱”吗?即使如美国的大享比尔·盖茨,中国的大小资产者捐赠一点,但他们能捐出全部剥削所得吗?只要有剥削还存在,世界怎么能变成“美好的天堂呢”?
至于“爱心工程”,如果不与消灭剥削及其产生的根源联系在一起,任你有多少“爱心工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劳动人民的苦难!因此,最大的“爱心工程”应该是消灭私有制从而消灭剥削的工程,这才是最大的“爱心工程”呢?
(二)“博爱”的阶级属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段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就说明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总爱用“行善”欺骗人民,而资产阶级则用“博爱”来欺骗人民。马克思说:“与这种想象的阶级关系的消灭相适应的辞句,就是博爱——普遍的和睦与博爱。”(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04页。)“把世界范围的剥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爱,这种观念只有资产阶级才想得出来。”(《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08页。)
用“博爱”“普遍的友爱”来掩盖阶级对立和剥削的人,历史上有哲学家、博爱学派,甚至还有社会主义者呢!
在古典哲学家那里,宣扬“博爱”的当首推费尔巴哈。“可是爱啊!真的,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他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而且这是在一个分成利益直接对定的阶级的社会里。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6页)。
以“博爱”为专业的博爱学派,马克思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象资产者”:“博爱论者愿意保存那些表现资产阶级关系的范畴,而不要那种构成这些范畴的实质并且同这些范畴分不开的对抗。博爱论者以为,他们是在严肃地反对资产者的实践,其实,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更象资产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21页。
有一种专门咕噜“爱的呓语”的社会主义者,比如海尔曼·克利盖就是一个。马克思恩格斯用《反克利盖的通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5~102页)整整一篇文章批判了他“把共产主义变成关于爱的呓语”。马克思恩格斯列举了“为了爱”“爱的世界”“爱的光芒”等35种关于爱的呓语之后说:“这样,单是在这一号报纸中,约略计算一下,这可以看到三十五种表现的爱。”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克利盖的“浸透了宗教思想”的“关于爱的高谈阔论”,“如何在共产主义的招牌下贩卖基督教的肮脏货色,其结果必然是完全自甘堕落“,“向宗教谄媚”!
(三)“博爱”的 “极点”
资产阶级关于“博爱”的各种论调,最后达到一个什么“极点”呢?请看恩格斯的论断;“所以文明时代愈是向前发展,它就愈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并且最后在下述说法中达到了极点:剥削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剥削,完全是为了被剥削阶级本身的利益;如果被剥削阶级不懂得这一点,甚至举行叛乱,那就是对行善的人即对剥削者的一种最卑劣的忘恩负义行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4页。
恩格斯指出的“爱”的“说法”发展到最后的“极点”(简单的说,笔者认为这个“极点”就是“剥削有功”),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是累见不鲜了。
2000年11月16日 《南方周末》就发表了《向合法致富的人致敬》的“新经济快评”,带头向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的富人“致敬”,口中反复念念有词:“作为劳动者,我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了他们提供的工作机会”“是我们而不是《福布斯》杂志把他们推上了富豪排行榜。我们选择了他们——就像在政治领域用手投票选出领袖一样,在经济领域,我们用脚投票选出自己的领袖”“我们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工作和投资机会”“我们想说的是,富豪不是我们——普通人甚至穷人的对立面”!《南方周末》的精英门,富豪怎么能成你们的“对立面”呢?富豪们给了你们“更好的工作”哦,至于给于穷人的,对不起,所谓“更好的工作”就是更残酷的剥削!
《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是充满感性的说教,而《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发表的《各个社会阶层和谐相处的经济学分析》,却是理性的说教:“劳资之间由阶级斗争转向阶级合作,就可能形成和谐相处的局面。目前在这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作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力量的工人农民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经济地位普遍较低……。另一方面相当部分被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员有经济地位,但无政治地位。因此劳资合作必须解决好两者的地位。一方面要从尊重创造的角度提高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要从尊重劳动的角度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这样劳资合作实际是作为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合作。”
“工人农民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工人农民给你们打工,成为雇佣劳动者(你们美其名曰提供就业机会),还是主人翁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无政治地位”?现在你们不成了“人大”“政协“的代表了吗”“尊重创造”?你们是说20%的精英创造了80%的财富吗?那你们还雇工干什么?“尊重劳动”?工人农民中现在还有多少不是雇佣劳动者?你们谁尊重雇佣劳动了?你们只是把雇佣劳动当成一种恩赐!
* *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博爱”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欺骗毒害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语)贾府里的焦大也决不会爱林妹妹的。(鲁迅语)让“博爱”见鬼去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