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我国社会颇多关于感恩的话题,对于受捐人为什么不肯感恩,应该是值得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心理学家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但是,“慈善家们”如此迫切地索要感恩,则无疑是一个,与价值观有关的、很值得玩味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价值饥渴的表现。
所谓价值饥渴,是在社会认同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迫切的价值需求,这种需求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只能在社会成员的互相认可中得到实现,没有任何中介能够取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认同。
社会中认同度最高、最一致的,是金钱,这与金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密不可分。对金钱的普遍认同,是商品交换的基础,金钱必须取得最广泛的认同,才能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角色。
但是,这种高度的认同感,很容易导致价值观方面的误解,让人们误以为,只要拥有充足的金钱,就能够自然地获得等量的社会认可。尤其在社会认同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种误解会被无限地夸大。结果,当巨富豪贾们不择手段地聚集了海量金钱、期待着普遍的认同时,却面对了一个“仇富”的社会,强烈的价值落差,足以激起贫富之间的尖锐对立、乃至仇恨。
而目前价值饥渴的现象,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现状。
慈善的目的,不是回报与感恩,慈善的出发点是同情、是博爱。
同情,是把自身感触溶入对方境遇、体味对方苦难,并产生共鸣的一种感受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抹去了社会脚色间的尊卑贵贱,于刹那间窥见了生命的宝贵和尊严,这种无意识的、惊鸿一现式的价值发现,单纯而又伟大,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付出同情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被自己感动,但是有些同情是虚伪的,尤其以台湾式的、小巧玲珑的同情最为典型,颇容易形成一篇篇唯美的文章,然而却并不厚道,因为他们已经是在“享受同情”了。这种病态的廉价同情,实际上是在享受他人的苦难、映衬自己的优裕,只能说是一种对于价值的误解。
真的同情,近乎博爱。如果说同情是无意识的,博爱就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能够博爱的人,对于人生,必定经过了非常认真的思考,以人人平等为基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价值观。历史上有博爱的胸怀的,都足以成为令无数后人感到温暖的伟人,而既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宽广的博爱之心,又能付诸行动的,可能只有一位,他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
他是人类当中极少的、对言行一致要求得异常认真、异常执着的人,他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的行为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这颗慈悲的心,在长久的、几乎把他自己弄得要疯掉的思考之后,只承认平等和爱,他甚至为了他人的苦难而厌恶自己的高贵,却最终成就了他无可逾越的高贵。(托尔斯泰的生平,见罗曼.罗兰的《巨人传》)
在我国,富人们索要感恩,索要的不是回报、是认同。应该说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主动地帮助你解决生活困难,只要希望收获一点认同。
然而,要求一个自身价值得不到任何认同的人,主动地认同他人、给他人赋予价值,却的确是一件非常苛刻的要求。因为,只有已经实现了价值的人,才有能力去为他人赋予价值;只有已经得到认同的人,才有资格去认同他人,这是价值实现的基础。
我们的社会,缺乏最基本的认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困难不在于,认同行为需要多么大的付出,而在于,那种内在的准则,无法自欺。
我是否承认你的价值,只是一个念头、一种观点、一种看法而已,但是社会的环境、价值的氛围,都在影响着我的判断,我无法欺骗自己,口头上虚假的认同也不可能瞒过你。
况且,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那么我对你的认同会有价值吗?同样,以恩人的心态去施舍他人的时候,你并不认同他的价值,那么他的认同会有价值吗?又何必索要感恩?
因此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价值实现的基础,虽然价值这东西听起来好像挺玄乎、挺高深,实际上我们的自信自尊,都来自这里,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生存的理由,也都是由它给定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对于自身价值的关注,也不能不在乎社会对自己的认同,能够完全无视他人的认同的,不在神界就在魔域。
当我们很轻易地、就这样广泛地承认“中国人诚信危机”这个说法的时候,那么,如此普遍的不诚信的人,是你、是我还是他?我们自己都不会承认的,然而,这种相当草率的承认,已经隐含了对同胞的轻贱,已经暗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的漠视。
那么,我国社会为什么如此缺乏彼此的认同?我国古代是否曾经有过,彼此相重的年代?
人人平等的观念,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它给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形成。在我国,虽然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国一直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论在社会体制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不能给予“人人平等”这个概念以足够的支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社会认同感会匮乏到,某些人要索取感恩以获得认同的地步。
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以人人平等为基础,进行一场反思性质的价值重估和价值体系重建。价值评判是一种潜在的主动行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在的权衡标准,这个标准是无法自欺欺人的,我们本能地用它来称量自己和他人,给予社会成员以某种程度的认可。因此这价值体系的重建,不能靠说教灌输、更不能靠强制表态来完成,只能靠独立的思考去说服自己。
给予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以充分的肯定,虽然只是一个念头,可是这个毫不费力的念头,需要有客观的、合理的价值观支撑,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中国,从思想层面、在理念上、在内心里,真正认同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在国民的生存权力方面、从体制上、社会结构上,真正地履行人人平等的观念。
人的行为,虽然可以伪装、可以暂时地背离自己的理念,却不能一贯地违背自己的心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