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一线!”
曹政宁
http://www.dfsports.com.cn/Details.aspx?newsid=24917&type=2&typeid=72
热线电话被打爆了!自从本报15日联络志愿者前往汶川地震灾区第一线的消息登出以后,紧接着16日报名热线整整一天没有停过,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除了询问报名资质和具体行程外,大家都毫不例外地说“我想去,我行的!”都争着要求一定要将自己列入名单。一天下来电话数过百,确认报名的也达到了50人左右,上海人民心系灾区的热忱尽显无遗。
其中主要是来自市内各行各业的登山爱好者,有的是军人、消防队员,有的曾经是柔道队员、攀岩教练。在平时,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的上班族,而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将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安危放在一边,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能早一点赶到灾区。他们都说能救出一个就值得,能救出两个是恩赐。3月份刚离开绵阳回沪的陆勇一早就打进电话,他说自己曾经是军人,在北川和绵阳呆过很长时间,“不仅对当地很熟悉,也有着深刻的感情。”听说那里发生了地震,陆先生几夜睡不着,一心想回去帮助那些曾经熟识的老乡们。从报纸上了解到本次报名是针对40岁以下的男性,他担心地说“我41岁了,但身体比一般人好很多,不会不要我吧?”报名者中几乎所有人都有着多年的登山经验,徒步进藏在他们中间只是平常的经历,甚至有的人还上过珠穆朗玛峰。当过13年专业赛艇运动员的韩晓峰便这样告诉我们:“我在西藏、成都生活多年,不仅地形熟悉,车也开得很好,需要的话我还能潜水。”当被告知进灾区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需要立下“志愿书”时,他又豪爽地表示:“我的身体状况可以把老虎打死,相信我,没错的!”为了达到脱颖而出的效果,许多人还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招,有的说自己有红十字会的急救证书,有的说自己学过康复医学,还有的说自己可以带领10人以上的专业团队,总之所有的人都心系前线,对去灾区不仅有心理准备,也做好了万全的物质准备。
登山救援不仅是男人们的专利,令人惊讶的是,女性报名者人数也相当惊人。许多声音听上去柔和、纤细的女孩子在表达起自己要赶赴第一线的决心时,话语里也充满了钢铁般的决心。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的齐辉就是其中一位,虽然从报纸上得知本次招募以成年男性为主,但她还是决心要来试一试,她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预备党员,我十分愿意并渴望去祖国需要的地方。”热心的她还多次拨打热线电话,生怕遗漏任何能使自己中选的优势。本次热线报名者中年纪最小的也是一位女性,年仅20岁的小付还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她表示虽然自己专业技能也许一般,但自从听说地震发生之后就希望能前往第一线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在工作人员委婉地劝说之下,她以恳求的语气说:“我给你们拎包、送水,随便做什么事,带我去好吗?”令大家十分感动,也钦佩她的坚持。
也有一些并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甚至完全与登山不搭界的市民也热心地参与到这次报名中来。他们朴实的话语更能体现普通市民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兄弟情谊,一位姓姚的建筑工人这么说:“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是有力气,也不懂得什么攀岩,但我们在家乡从小爬山,如果有需要,请一定告诉我们,我们有很多人。”
除了市内的志愿者,热线还接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报名电话。有外地户外俱乐部的领队询问能否将他们购置的药品等物资转交灾区当地的红十字会,有来自湖北、河南等地的志愿者希望跟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一起在成都会合,一位深圳的蔡先生甚至表示愿意自己买机票飞到上海参加这次集结。有一批已经到达四川的外地志愿者在网上看到招募信息后,还特意打电话来传授经验,嘱咐说“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
还有一些人,虽然自己不能前往灾区一线,但同样也在尽着自己的力量。市民韩先生从报上得知团队需要全地形GPS等装备,在下班后一头热汗地匆匆赶到报社,将自己和从朋友处借来的三台机器无偿借给我们使用,他说:“东西是小,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就值得了,真诚地希望能用他们多救出一个被困的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