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一种对心的约束。它的内容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对其内涵的解读很可能因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讲,它是抑恶扬善的。道德虽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它是软的,并非法律。遵守它完全是自主自为的,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并非人人都可随时做的到,因此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总是被社会褒扬和礼赞的。见义勇为、舍己为他、扶危救困就是一种善举,就是一种精神,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一种“普世价值”。
见义勇为、舍己为他、扶危救困它久蕴于民间,深植我民族精神,非舶来品也。四川地震后,这种道德的力量象井喷式的喷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有难,全国支援。血库为之爆满,善款因此连创新高。下岗工人说我没钱,但我可以献血。那穿着肮脏的乞丐和拾荒者也把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一点钱也捐了出来。那并不富有的残疾农民就是把家里的猪卖了也要捐款。面对他们,总是让我动容,总是让我流泪。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俗情啊!他们虽然贫困,他们衣着虽然肮脏,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进入了圣殿,他们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俯瞰。
道德是一种行为的规范是一种心灵的约束,它也可以成为一种煞人的舆情。茅于轼的“牺牲自己造福别人是愚蠢的想法”;范美忠“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王石“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诚实,但很不幸的也犯了众怒。少数精英的言论和行为被有心人一经披露,即遭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社会俗情的火力所伤,成为呓语,甚至不得不铩羽道歉。由此感到“肉食者鄙”到现在还有现实意义,并且有很多事,尤其是事关利益的事看精英不如看乞丐,看贵人不如看苍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