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牢记灾害惨伏保持节俭作风

卢化南 张永安 高明 · 2008-06-2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牢记灾害惨伏保持节俭作风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管理局(邮编:454650 电话:13838907323)  

张永安 高明 卢化南  

关键词:济源、灾害、见证、探讨  

摘 要: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北纬34°53′—35°16′,东径112°02′—112°45′之间,面积1915平方公里,北靠太行山和王屋山,连接山西的析城山和黄土高原,西连秦岭,南靠黄河,东连华北平原。由于地势环境独特,历史上曾发生多起自然灾害,造成很大损失,有的灾害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及世界气候有一定联系,有的具有一定周期和迁移性。了解和探讨历史上自然灾害,提高防范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今后的防灾救灾有一定意义。  

一、洪水和冰雹灾害  

济源洪水灾害较多,多发生在5-9月份,往往随大风而至,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造成河道漫溢、平地积水、冲村毁地、人畜伤亡、财产等损失,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灾害。现在地面遗迹清晰可见,文献、碑刻记载较多。举例如下:  

1.30万年前,太行山上冰川融化,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堆积在大社村的冰碛物,迫使原来行走济源的沁河改道,把横在南边的孔山拦腰冲断,从五龙口处流出。(图一)  

2.在20万年前,发生数次大的洪水,冲集物高达30余米,面积很大,在承留、邵原、王屋等地均可看见洪水痕迹(图二)。  

3.在火车站发掘古文化遗址中,在4500年的人类居住房基及窖穴上覆盖2层沙层。按顺序从下到上,第一层厚27㎝,第二层厚22㎝,中间夹一层8㎝厚的风化扰土及夏商时古人遗物。第二层沙层上是春秋战国时人类活动遗物。两层沙粒颜色绿的较多,经查来源于漭河上游的岩浆变质岩风化沙粒。这个现象说明在4500年前~2000年前间,济源发生两次特大洪水,来势汹涌,没有三至五米的水面沉积不了那么多的沙层。济源是三面环山,平原开阔,两次大水间隔2000年左右(图三)。从春秋到现在又是2000余年,会不会再发生这么大的洪水,提醒我们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和防汛指挥部不可掉以轻心,要有防大洪水的计划和安排,防患于未然,使国家财产和后代万无一失。  

4.碑载:清道光23年8月27日,连天暴雨,黄河漂天,大峪镇关阳村被淹,房屋俱冲,人畜死伤无数,余者上山逃生。当地有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破天,老爷顶上漂芦根(老爷顶就是天坛山,海拔1715米,上有一层12亿年前的河底砾岩。怀疑是水冲所致,其实原是河道冲集物,后经地壳运动而上升,群众把两种不相干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图四、图五)  

5.流经五龙口镇的沁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最大一次是在公元1482年,每秒流量为1.4万立方米。最近一次1982年,每秒流量4240立方米。在有文献记录的500年间,每隔20年左右就有一次4000立方米/秒以上的大水;从明代至今的400余年内,沁河从五龙口出山后向南滚动约3公里,使2万亩良田变成荒滩(河底部露出明代墓葬为证。如:图六);从20世纪60年代起,沁河向南滚动的速度加快,以良庄、沙后、西庄为例,约200米宽,长10公里的良田现已成为河道。按照上述40年内沁河发洪水向南冲地移动的速度来看,再有300年将要冲毁上百个村庄,50万亩良田,下游的沁阳、温县、孟县等城市将不复存在,70万人会沦为难民。这并非危言耸听,是根据真实赁据推演出来,只有认真采取防护措施才可能减少损失。  

6.思礼乡荆王村并帝庙内有碑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一日,水暴发,入夜雷声交作,但闻水声扬沸、墙倾屋陷,人吁呼擎心,莫可名状。天明水退,计点房屋淹塌170余间,压死其中者多人。邑宰徐公闻其灾亲临检勘,赈钱30余千,稍济涸辙之急(图七)。  

7.邵原镇大交村有道光年间灾害碑记:道光元年,人得板症死一半,十四年遭大旱至十五年五月二十八落雨,十六年八月蝗虫来吃秋吃麦,十七年出现蝗虫吃麦秋,飞起遮天盖地。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猛雨下,大河涨至14日,黄河发崎河岸村庄、漫水涨百丈,有涂命。二十四年六月28日晚,下黑雨,下里长,下里宽,下里大,不响雷,不火闪,水连地,水连天,冲地出,伤苗田,米粮川变河滩。二十六年急流山,粮食贵难买,一斗米800文,许多人逃外边(图八)。  

8.县志载:①公元562年4月河济溢(黄河、济河涨)。②公元603年大水。③1032年雨雪。④1761年七月大水连日,沁、泷、三水暴溢,人畜屋舍淹没无算。  

9.1960-1983年间,共降瀑雨15次。其中最严重是1982年7月30日至8月3日,连降瀑雨5天,王屋山区降水量450-650㎜,造成水灾严重。本县61个自然村,380个居民组的村庄进水和被水包围,倒塌房屋9550间,窑洞2919孔,冲毁桥梁180座,公路3500米,渠1.7万米,坎堰29.7万米,耕地4.8万亩,淹地21.8万亩,死亡11人,受伤113人,1.1万余人无家可归。  

10.济源几乎年年降冰雹,一般出现在春末秋初时期。有“雹打一条线”、“中午响雷必下雹”雹打山岗霜打洼的规律。冰雹出现路径有四条:①自竹园沟出口往南,经承留至坡头。②自漭河口向城区发展。③自五龙口向梨林发展。④黑龙山向邵原以南发展。四条路径都发源于太行山纵深处,居高临下,顺山口而出。一般雹线长度为15-35公里,宽约1-7.5公里。常见冰雹直径15-30㎜。1970年7月9日,五龙口、梨林两乡连续降冰雹4次,雹大如拳,致使万亩庄稼减少30-50%,5560亩绝收。  

另外县志记载:①1639年7月,阴雨害稼,冰雹大如升。②1691年3月29日雨雹。③7月12日雨雹伤禾殆尽。④1693年4月雨雹。  

11.大风、寒潮、冰雹天气一般单独发生,有时伴生,是一种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以春夏雨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较少,1959-1983年的24年间出现大风(7级以上)185次。  

还有典型的一次闻名全国,2004年5月6日,小浪底库区内出现一股怪风,山坡上石碑被风刮断,大树连根拔掉,飞沙走石,库区水面上大浪翻滚,一艘游轮被冲翻,淹死49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12.连阴雨,雨量不大且时间长,俗称“毛毛雨”、“罗面雨”。多发生在9-10月份,影响收麦、收秋、麦播。1959-1983年的24年间出现17次,其中1970-1971年6月上中旬出现的二次均为13天。1975年的6-7月发生阴雨长达15天。  

当地有气象谚语:蜻蜓飞黄河涨;燕雀高飞报晴天,低飞阴天到;烟筒不出烟,必定是阴天;初一下,十五晴;初一阴,半月昏;朝看东南阴,不到中午就下雨;晚看西北黑,下雨不等明;西北发黑云,狂风大雨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  

二、旱灾  

济源过去旱灾较多,有十年九旱之说,有时比较严重,1-3季颗粒无收的时段有之。造成卖儿卖女,外出逃荒,十室九空,人吃人、吃树皮草根、观音土,饿死人很多,死后无人埋,尸骨遍地等情况。其状之惨,目不忍睹。  

1.春旱: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有时到达5月上旬,多连年出现,间隔周期短,造成小麦生长不良,严重影响秋播。从1960-1994年的35年间,出现轻春旱17次,重春旱8次。  

2.初夏旱:多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主要影响春播作物和晚秋作物的播种。从1960年至1994年的35年间,出现轻旱12次,重旱7次。如1965年6月间,40天降水量仅为7.5㎜,为历年同期降雨量的1%,是初夏旱中最严重的一年。  

3.伏旱:出现在7-8月份,平均五年两遇。伏旱使玉米凋枯或雄花死亡,谷称“卡脖旱”。1960-1994年的35年间,出现伏旱19次,1967-1970年连续4年发生伏旱。其中1971年和1991年伏旱最为严重,作物干枯。  

4.秋旱:一般出现在9-10月份,主要影响秋作物生产和小麦播种。1960-1994年的35年间出现秋旱20余次,其中1976-1981年连续6年出现秋旱,旱情较为严重,有的减产达90%。  

5.根据碑记和县志及文献记载:(1).1645年春夏旱无麦。(2).1650年春夏旱。(3).1655年夏旱。(4).1660年春寒秋旱。(5).1665年春旱甚,麦尽槁。(6).1667年旱。(7).1668年春降大雪,三月大雪,深三尺,寒过于冬。(8).1672年旱。(9).1674年春夏旱。(10).1676年春夏旱,五月雨雹大如鸡卵。(11).1677年春旱。(12).1678年旱荒。(13).1679年先旱后水,民掘草根和树皮以食。(14).1680年旱,冬黄河冻坚,往来行人皆履冰上。(15).1681年春旱五月雨雹。(16).1683年秋大旱。(17).1684年秋大旱。(18).1685年春夏大旱。(19).1688年秋大旱,2月26日雨雹如墨,八月桃李花开。(20).1689年春夏旱,黄河溢,水退田尽变为沙卤。(21).1690年春夏大旱,济水竭,禾稼尽枯。(22).1691年大旱,六月飞蝗蔽天,食禾殆尽。(23).1692年大旱,继以大疫,民多死。(24).1708年大旱。(25).1721年春夏大旱。(26).1722年大旱,粮停征。(27).1723年夏旱,皇命抚臣赈灾。(28).1750年邵原等处雨雹,禾殆尽。(29).1778年春夏大旱无麦。(30).1844年6月大旱,秋禾未收,麦苗无安,斗米时价贰千四百文,人民饥困,妇女逃卖,然有人食人肉者。(31).1859年秋旱。(32).1877年连年大旱,麦价市斗钱两千,饿死者无数,几于村落为墟,赤地千里。(33).1880年春旱,四月十八日,狂风带冰雹自西向东南,宽约7公里,长20公里,麦禾均被击倒。(34).1920年大旱一年,井泽干涸,麦秋无收,人饿死。(35).1966年,大旱绝收23万亩。(36).1630年大旱,麦皆焦枯,济水竭。(37).1631年大旱。(38).1661年大旱。(39).1576年大旱无禾。(40).1628年,大旱饥,斗粟二千钱,父子兄弟相食,中产以下多死绝。  

济源除了旱年以外,其它年景雨量充沛,太行山前大小沟叉流清水,人们出门踏扎石,称为类似江南水乡。但近二十年来,雨量明显减少,大部分沟叉断流无水,要警惕久旱必有大涝和地球变暖现象。  

三、地震  

济源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多,但震级小,频度低,无强震发生。但周边地区强震对本市影响较大,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根据济源史志记载举例如下:  

1.1058年地震。  

2.1320年重修真泽庙(现属沁阳),碑记:……元大德岁次癸卯秋八月值大地震,其殿廊庑俱为摧坏竭矣……。(图十)  

3.1351年5月,孟州地震,声如雷霆,塌房屋,压死者甚众。  

4.1525年9月3日,沁阳地震,有声如雷。  

5.1668年地震。  

6.1668年7月25日,山东营县郯城发生8.5级地震,烈度十二度。  

7.1679年7月28日地震。  

8.1679年9月20日河北三河平谷发生8级地震,烈度十二度。  

9.1684年7月地震。  

10.1685年4月6日地震。  

11.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襄陵发生8级地震。  

12.1965年1月13日,山西垣曲发生5.5级地震,济源感觉明显。  

13.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对济源有破坏作用,县委院2幢小楼严重倾斜、裂缝,民房掉瓦等。  

14.1981年1月4日10时30分,大峪乡反头岭一带发生1.8级地震。  

四、天上降石头  

天上降石头就是陨石,也能形成灾害,砸塌房屋,致人伤亡。据县志记载:  

1.1476年正月有大量殒,光芒烛地。  

2.李八庄村在唐代时天上掉下一铁饼(图十二),直径1.1米,厚0.3米,重350公斤,像一个青蛙状。经冶金部化验该陨石成份为铁、镍合金,其中含铁84%。传说当时砸塌一座房,伤亡3人。由于该村降下铁块,所以把村名改为铁石镇。到明代时村中有一李姓的人,排行第8,当了侍郎官,村名由铁石镇改为李八庄。  

3.在邵原裴李岗文化遗址下层发现一陨石(图十三),直径15㎝,重1.2公斤,含铁、镍。根据地层分析,估计落地有10000余年,入地0.96米深,弯度呈抛物状,垂直偏差76°,方向由东向西,洞壁和底部有烧焦土的痕迹。  

4.离济源市区25公里的沁阳赵寨在宋代时天上掉下一巨石(图十四),约400公斤。  

5.离济源市区20公里的孟县赵和两个村,在清代康熙十九年时天上掉下数个巨石,传说像下雨一样,历时10余分钟。一大片庄稼受损,伤亡4人和6头牲畜,两个村名分别改为星星沟和落落庄。现挖出一块约400公斤(坑深2.6米)在孟州韩园展览(图十五)。  

6.离济源市区80公里的恒曲县在1964年天上降下一团火,咚的一声,地表发生震动,人们近前一看是天上降下一巨石(图十六)约300斤重,用手去摸发热炙手。  

五、蝗虫、霜冻、泥石流及狼灾害  

1.济源历史上发生蝗虫灾害较多,庄稼和植物被蝗虫吃光,人们忍饥受饿,出逃和饿死的人很多。除了上面碑记之外,文献还有许多记录如:①北齐天保八年蝗。②唐代开元三年蝗。  

2.霜冻一般在10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时间较长,有时冻坏麦苗和人畜的事经常发生,只要稍微做好防寒准备,就可避免对人畜造成的危害。  

3.泥石流经常发生,常见冲毁房屋、道路、良田等,往往伴随大雨产生。  

4.狼灾在1950年以前经常发生,成群结队的狼不断伤人和牲畜。由于在建国后政府组织人员捕杀,狼的数量减少和人类砍伐树木较多,山地失去了狼的栖息地,现基本上不见狼的踪迹。  

六、见证受灾惨状和教训  

受灾后人们的生活情况怎样,除了上面碑记和县志记录以外,我再让大家看一下记录较为详细的碑记。目的是让人们对灾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牢记受灾之苦,常温防灾之甜。在克井镇瓮村西黄龙庙内有一个荒年碑记(图九),记述清光绪三年时济源旱灾之惨状,摘抄如下:  

……清明后,降雨一犁、禾苗安好,民皆以为喜。既而连月不雨,到处枯槁,瞻山川之,草尽死而木尽萎;听哀民之嗷嗷,老者死小者亡。非无藻云蔽日,倏尔聚倏尔散;亦有微雨飘空,既时下而既时干。核桃柿不时而混摘充饥,谷黍稷半熟而强窃度命。草梗挖尽,树叶尝遍,剥榆皮以粘糠,摅荆籽而捣面,种种苦菜,难以尽述,然此岂足以弥生哉?渐至九月,三秋已尽,一粒未收,冬将来也,糊以何资?衣物当尽,卖产无售,不得已宰杀耕牛,瓜分殷户,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顾,妇女卖于他乡,接踵成群,老弱死于非命,填转沟壑。冬十月以至腊月,惨伤更甚,警惧日急,遍野尽成尸骸,沿途只留枯骨,东庄西庄一人谁敢冒往!朝时夕时,单身畴敢出门?人吃人肉,各庄皆有,挖枢刨墓何处云无?当此之时,除斯之境,凡我灾黎,几靡有孑遗乎,更有驱民死者,截路到处峰起强夺,各处伤人。呜呼哀哉!谁念我民之苦且哀哉,窃思丁丑亢旱至戊寅三月而得雨,草木发生,较去冬而稍有拼矣,凭灰菜求活,食桑椹度命,稍能耕种,秋颇有获。八月大雪数日,压倒枫林,九月后亢旱一冬,风吹云散,五年已卯,四月一雨,麦丰收,三伏连旱谷回精,秋禾未熟,冰雹拳大,转瞬尺深,万宝将成,硕鼠成群,食耗大半。反复思维是乃大劫临时,民能一时安生乎?于是社中耆老:有葛成武、李庭荣、李位重等人相遇一室回忆往事,惨伤莫已,难过甚耳,不幸又被抢家一百有余,共来二十之回亦有余,屈指社中死者八九有余,生者一分未足,言未毕尽而泪落胸襟,嘱予为文,勒石志焉。予思种种灾厄,不堪尽述,垒垒患难何能备载略序大指警于世,甚望后人……克勤克俭,勿以禾岁饱暖,遂忘凶年困苦,勿以目前有余,须防将来不足。谚有云:“年年防旱”诚哉是言也!后人览者,亦当有鉴于斯文。  

大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冬十一月二日立  

以上是发生在以济源为中心的历史上自然灾害,由于济源的特殊地位,有一定的规律和典型。总结自然灾害的规律及记录发生惨状,使我们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并产生心理准备和增加防护措施,对减少自然灾害和战胜自然灾害有一定意义。特别是我们现在生活富裕了,千万不要忘记自然灾害对我们先人造成的危害,使我们和后代要牢记自然灾害在历史上的教训,预防灾害可能重演,要树立生于忧患,居安思危,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的作风,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这是写这篇文章的希望和目的。  

参考文献:1.<引沁灌区志>豫内资郑新出通字(98)51号.2.<王屋山志>中州古藉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3.<济源县志>康照18年出版.4.<怀庆府志>康照12年出版.   

张永安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局长  

高 明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副局长、文物工作队队长  

卢化南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干部  

附:卢化南文章几篇

中国现代为什么冒不出杰出人才  

   

  光明日报2005年11月3日登载:温加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时,钱老说:“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大问题。”钱老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切中要害,提出忧愁,提出时弊,也寄托很大的希望。对这个问题我提出看法:  

  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影响世界的人物。如:祖冲之、张衡、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孔子、老子、朱熹等。建国后党中央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采取很多措施,护送一大批躲避战乱隐居国外的知识分子回国。如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等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了“两弹一星”和高科技事业。富国需要事业支撑,事业靠人去干,没有杰出人才,很难成就大事。现在我们用的电、电视机、手机、网络、计算机、汽车等先进产品都是国外发明和生产。世界上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应采用什么方法扭转局势呢?  

     一、加强综合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使学者不能只学某一科学特长,只有综合教育,博学特长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教育不能产业化,因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大问题,重视教育要加大投入,少收学费,对贫困学生进行救济,保障他们入校学习。贫困生中大部分有理想、有毅力、能吃苦,可能是将来杰出人才的根苗。  

     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体制,对有创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政府要给予鼓励和奖励,促使创新成功。领导要当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集中财力、人力为科技服务。经济困难时,其它事可不办或延迟办,决不能穷科技。不要让科技人员和科技事业受冷落。  

     三、每个单位都要拿出一部分经费鼓励职工创新,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使科技人员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受到尊重。我听到和看到很多人拼命去跑官、要官、买官,因为当代当官很实惠,很少看到人去跑科技,因为搞科技很辛苦。为了扭转这种风气,政策上要倾斜,落在行动上。吸引外来人才,留住本单位人才。现在有相当多单位的干部,领导能力低和层次差(上货和带病提拔),把单位管理成不干事的人沾光,干事的人吃亏,伤了干事人的自信心。形成干与不干都一样。有的职工不学习,一天到晚谈吃喝,勉强应付日常工作。创新无从谈起,大师人物怎能产生?  

     四、选拔一批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到科研和领导部门,把那些没有文化程度、靠关系提拔、只会吃喝嫖赌的干部换下来。把资金用到正地方,造就适应创新的环境,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  

     五、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允许不同的观点争论,反对学术垄断和腐败,激发创新发明动力。  

     六、在政策上向科技人员倾斜,实行制度创新。现在的制度把人都养懒了,不想干事,光想沾光。正像大家所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应改革不适宜的制度,增加激励机制,就会出现三种效果。1.每人担一段水,形成接力棒,没有闲人,就有水了。2.用管子把水引过来,水源充足还不受担水之苦。3.打井取水,也不受担水之苦。  

     七、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当官的瘾很大,因为看到当官的待遇和实惠,一心琢磨想当官。有经济实力的运用经济手段,有关系的就运用人际关系,根本无心搞事业。就是当上官也没干事业意识,除了作秀和捞一把外别无他谋,还把有作为的人才给抹杀了。如贾笑孟写的《神话故事》和《古文字探源》,呼吁了几十年没人管;吕邦保写《古文观之》十几年没能出版;冯维盛搞夏文化受专家肯定,而没有人支持;程原昆写的《医术药案》、《怎样填词》的书,他找了上级多年没有人理会,遗憾而死;牛子耕出版《王屋山笔记》因负债去跳湖自杀等。如果上级能给支持一下,这些人还会做出大的成绩,说不定还可能会出现大师级人物。是单位困难吗?有的也不是,而是钱没有用到正地方。  

  八、保护创新人员,改变秀木被风摧、出头鸟被抢打、阿谀奉承、研究浮躁,学术腐败,嫉贤妒能的风气。树立努力奋斗、赶超、创新的观念。  

     如果全社会都能以上面几条去做,经过10—30年的努力,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就可能出现。我国高新产品就能占领国际市场,我们的国家和后代就会兴旺发达。  

   

源市文物局卢化南 

头痛的年费

  我有个朋友,一生省吃俭用搞科研, 终于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用去研究费三万余元,申请费一百余元,发证费三百余元,满以为大功告成,只需推广见利。一年后为逐年増加的年费犯头痛,不交年费证书就作废,这是什么理!他和妻子对我诉说,并大发牢骚.

  我也有同感,我原有三项专利在8年前也是交不起年费而放弃,为此我专程到北京找过专利局进行咨询,他们说:"交年费有利于专利技朮推广,要不然成你的,影响大家使用。"我唉呀一声,老天爷,多么美丽的谎言和谬论!发明者这样蠢,不知推广,还掏钱给你们让保护,这专利本是我的心血成果,不出钱证书就作废了,知识产权保护局的作用是干什么的?他们说:"这是根据外国法律制定的,你去问人大常委会吧!" 我又问:"学习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我们国情,体制不一样怎能照搬,这影响到科技的发展."人家不答理,我也无奈,沒时间又犯不着找人大近期解决,只好无果而返.   

现在看来,这个收年费制度每年害了十几万人,致使十几万项专利成果转化不到百分之五,大部分发明人受不了双重压力(科硏费和交费)而痛苦,专利成果因发明人交不起年费而终止,这不合时宜和常理,是违背道德良心,垄断霸王的条款.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为人民服务的,肩负国家民族发展的大计权力,再不能让收费使发明者头痛了.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卢化南 邮编 454650  电话13838907323

地方争名人国家要澄清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出现名人属地之争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当地对名人的重视和尊重,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从整体和长远而言,对思想意识造成很多混乱,影响国家形象,产生不好的影响,是不尊重历史和急功近利轻浮思想的表现。现在争名人归属的地方有:  

1.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对三国时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2.宁夏和甘肃对中华针炙鼻祖皇甫谧归属地之争。  

3.辽阳和铁岭对红楼梦的曹雪芹祖地之争。  

4.山东、许州、新蔡对姜子牙故乡之争。  

5.河南卢邑和安徽涡阳对老子故里之争。  

6.山西的垣曲、翼城、沁水、洪桐和山东对《舜耕历山》之地的争议。  

7.湖南株州、炎陵、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河南沁阳对炎帝的陵墓之争。  

8.安徽、湖北、河南济源大峪对《七仙女下凡》地之争。  

9.河南、山东、山西对《愚公移山》之地的争议。  

10.山西临汾和长子县对尧的故乡之争。  

11.西施、花木兰、苏妲妃杜康故里等之争。  

12.甚至小说中的金瓶梅、花果山、孙悟空、十字坡归属之争。  

……  

诸多的争议很大,娄见媒体互不相让,唯我至真,长期论战不休,各说各的理。读者如行雾里,辨别不清。该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  

1.历史上约地成俗的传说、遗址、象形物要固定下来,就是后来其它地方有所发现真的也可做研究之用,不可公示和变动。如:①汉武帝把黄帝陵确立在黄陵县桥山,故里定在新郑。尽管两地不占黄帝边,但2000年来海内外人士认可并光顾祭祀,以黄帝子孙为荣,以拜祖寄情,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尚,飘洋万里归根,繁衍万年脉通,心系中华。这是汉武帝对继承先祖,凝聚人心,建设中华,教育后代,勿忘祖先做出的一大贡献。中华民族需要一个祖先,定个墓就和后人心灵相通,顺乎民心,适应社会。当时也是根据文武大臣、文人学士的意见选择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约有3000年,当时科学技术落后,没有文献,只有根据传说和想象及分析去确定地方。不然谁能说清!就是假的也是对的。现在河南济源有姬沟和姬水,传说是黄帝诞生地,和史记勿合,但这只能做为研究而不能公示,我们济源就不去争,还维护古人的确定。②孟县的韩愈墓现在经历代扩展成为旅游胜地。可修武的韩愈墓地发现有7通宋碑证明,毛泽东和郭沫若曾经考察认定是真正的韩愈墓。但当地缺少宣传造势,而受冷落只能供研究资料用。如果修武再投入几千万元,建设韩愈墓,势必造成浪费和国内外社会混乱,争来争去没意思。对外影响不好,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怎样搞的,连这都定不准!  

现在关键是墓地在那里并不重要,只要有一处能唤起人民对韩愈的怀念就行了。我们即尊重历史事实,还要尊重古人流传的约地成俗即定的事实。  

2.还要教育我们的地方政府,不要认为贴上名人标签就可以抬高和发展经济。批评不负责的学者,见奶就是娘,给钱就乱表态,出伪证写假文。全社会形成制止学术腐败,净化社会环境,从源头上根除争议之风。  

3.对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国家(社科院、文物局等单位)成立一个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名人裁判委员会,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考证、分析、去伪存真、比较、确定一个地方。供国内外人士参观游览,再也不能混淆视听了。  

历史名人之争,彰显国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名人考察地遗址纪念可以顺从,多多宜善。如:日照有一个太公岛,是近几年为了旅游起的雅名,过去当地也没有传说和遗址,与太公根本不沾边。但为了吊起旅客的胃口,怀念姜子牙钩鱼的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称太公岛也不是不可。但故里和墓地只能单一、不能有二。凡是地方有争议的,国家必须澄清,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不然负面影响很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伤害了历史,苦了百姓,扭曲了文化品行,百害而无一利。  

济源市文物管理局 卢化南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