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出路
——有感于高考存废问题
出路,何谓出路?简言之为“前途”。贫民是无出路可言的,古往今来,此定律在一般条件下从未改变过。偶有飞黄腾达者,当为偶然现象。偶然的就是特殊例,本篇讨论的是一般人,一般事,一般条件,惟有以普遍为立论方能表示规律。
纵观历史,平民的出路无非是通过农民起义,使阶级流动猛然巨变,如汉、明两朝的开国皇帝出身自市井之徒。当然,个别的还不能说明问题。市井之徒的周围主要围绕着的也是与其相对等的平民阶层,这样才能说明这个社会阶级流动的问题。除此起义改变命运之外,似乎还有那“科举”之出路。
科举制起源于隋唐,与其以往相比较,终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历史阶段来看,科举制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至今仍在行世。科举制在武则天时代,为培植新势力,武则天首次用科举来普遍提拔“庶族”,开了科举考试无贵贱的历史先河。但科举制到后世的结果是禁锢了国民的思想。那么科举制是如何禁锢国民的思想的呢?表象上看,科举制由于限定教材——四书五经——导致思想禁锢,而自古以来,反抗封建礼教的人士也不少,难道国民大众就不能够辨识吗?我看未必,这实质原因又是什么呢?说穿了,根源就是为科举而读书能“当饭吃”。何谓“当饭吃”呢?中举了能当官,在官僚社会里,当官自然能有“吃喝玩乐”。对于单个人来说,这是何等的美事,读书能有当官的“出路”。渐渐产生了共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这句话无论何时都没有错,但若把读书认为就是四书五经,就是为科举的目的,那么无论何时都错误了。读书应该为追求真理即知识而读,读书毕竟只是理论的事情,掌握好理论方能用来指导实践。
可见,禁锢思想的并不是因有书,因为国民自会选择书,而一种以科举为“出路”的读书考试制度才是国民创新思维的杀手。惟有把读书放置在寻求知识层面的教育制度才能不至于使国民读书的路走死胡同。对此,封建统治者难道没意识吗?不是,愚民教育从来就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为维护既得利益是他们的第一目的。
生活在一个经济世袭与权力世袭的社会,考试制度对于平民还算是比较公平的了。或许你会打问:“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其他选择当然有,但在官僚社会里,当官才是最最便捷的“出路”途径,因为官僚控制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当官成了解决个人经济问题的最佳选择。可见,科举考试制度能够顺利实行的条件是它能够提供给其“顺民”经济基础的保证,说白了就是借用经济手段去实施政治的目的。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呢?封建世袭制度无非是一个家族的“国”,反过来说,就是“国”是某家的国,而不是百姓的国,百姓只是为某家族服务的工具。“学成文武艺,好卖帝王家。”接受教育的目的体现。
人之天性各式各样。有人善长于技艺,有人善长于交际,有人善长于读书,更有人善长于考试。这都只能说明人的天性区别,而非人的贵贱之分。但以读书考试来区别人显然是种偏见,更何况善于考试的并不一定能真正读书,能读书的也并不等于能考试。一个人在一方面多了点,在另一方面可能就少了点。“术业有专攻”,找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发挥潜能。以科举考试作为国民的“出路”的社会,结果导致国民散失了创造力,社会一直处在自然经济的领域徘徊,偶然碰上“明君”了,经济文化就繁荣点。
官僚主导的社会,平民是无出路可言的。官僚控制着社会的资源,以暴力工具为后盾,随时对平民进行镇压。社会等级分明,三教九流,司法不公正,平民的利益无保证。那么,平民的出路在哪里呢?平民只有靠起义战胜官僚,才能使自己翻身。但过往的起义军夺取政权后,又转变为新的统治阶层。这是家族集团的翻身,是一种大冒险行为,在动荡的社会可行。而和平年代,平民的“出路”,除走科举之路外就没有了吗?是的,否则只能走“违法”的道路。所谓“违法”的道路是指组织私人的武装,最佳的方式就是“黑社会”组织,因为暴力主义往往决定一切。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发号施令,正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暴力工具作后盾。对于平民而言,要想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想取得社会对自己的公正,靠“黑社会”组织来实现是最有可能的。当然,倘若这种“非法”组织达到了能够威胁统治者地位的时候,自然要被镇压。有暴力组织的平民社会群体,便有与当地官吏讨价还价的筹码,双方的妥协也比个别的平民被官吏任意宰割好,而对个别酷吏的私自报复行动使地方暴力组织得以生存,暴力组织继续存在,其群体内的平民利益可以得到相应保障。
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样是在宣扬暴力主义,把民众引向杀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人是否需要活的”。人其实是无需要活的。一般人活着做什么?都怎样活着?一般人除了挣钱外,生活就是吃喝和性生活。没人权,奴隶般地活着。子子孙孙如此,于是把希望一代代地往下寄托,寄托子孙也寄托“明君”,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位当官的儿孙,过上吃喝玩乐的享受生活,同时光宗耀祖。难道人生就是为了捞得一官半职而活着,而子子孙孙一代代寄托下去吗?显然,这样的活是不明白的活,如同信仰了一辈子佛教也不知道佛的真谛。人越上了年纪就越容易去信仰宗教,主要是因为初始的信念已然绝望了,而宗教提供了最好的寄托。佛祖告诉世人,只要心中有佛,佛就无处不在。学佛不等于念经,念经不等于能成佛,学佛也是为了达到“般若”,“般若”的汉语意思是智慧,而智慧的获取是要经过自己的领悟得来的,所以佛家最中意“悟性”。悟性来了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佛的真谛是“顿悟”,悟出“四大皆空”,换言之,事不关己心,心则不乱,就算事关己心,心也不乱,悟道就是要使自己想通,直到空,无使思想注意力受外界的干扰,即使发生在自个身上。对于死也一样,佛家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所以面对死是坦然的,因为死没什么,反正人原本是不需要活的。既然如此,那么活着就应该活得尊严,活得痛快,无使奴隶般的生活继续演化下去。
2007-12-12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