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学生就业八杆子打不着,但每年到了这时候,多少也要发点愁,这事儿就怪了。
大学生就业难,这事不必回避。于是总有当年的工友找上门,请我帮忙。知道他们确实难,但我能咋办呢?只好通过一些工作和朋友关系,打听有无需求,再托别人帮忙,俗称“拉骆驼”。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交易,仅仅是自寻烦恼而已。
大学生就业为啥难?过去精英们总讲“效率优先”,什么样的效率最高呢?我搞过产业技术能明白,最好是搞无人工厂。无人工厂的劳效水平可以无穷大。企业“效率优先”的用人途径无非两种:一种是在现有规模下的“减员增效”(所谓内涵挖潜),一种是扩大规模时的“定员增产”(所谓外延发展)。常说企业只管效益最大化,无所谓服务人类,最多也是“以资为本”、“为老板服务”,就业门路自然就少。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动力资源的市场调节。为了提高雇佣劳动效率,通常做法一种是企业向劳动力市场的尾数淘汰,另一种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后备力量(即扩大待业者队伍),这样既可以增加雇佣工人的在岗压力,不断促进优胜劣汰,而且能给老板们的灵活用工和炒鱿威慑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劳动力市场调节的这个秘藉,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就业难上加难。
政府如何调控呢?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办法,最有效的却在劳动力市场以外。即向国有企业提出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要求(当然也以市场名义)。但是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不断地战略收缩,安排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效率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指责和普遍压力。尽管有了“又好又快”的方针,但用人的惯性仍在作用。现有趋势下,政府调控空间十分有限,调控能力同步下降。
调控的措施如何呢?一般突出主专业,其它专业严格限制。主专业通常跟企业的主营业务有关,比较容易界定,当然标准也很明确;其它专业完全要看专业“名称”。我就非常纳闷了,我国在职大学生究竟有多少是专业对口的?出重大成果的多少会受专业限制?国际贸易跟市场营销的专业区别究竟多大?是不是搞机械设计的搞不了工业自动化?当然要问谁定的这个政策?
现在我就发愁了,别人请我帮忙,我还经常爱莫能助。尽管有的企业已经承认缺员了(是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好的人才因待遇不高留不住,应届大学生招录又不够,专业卡得还很死,普通职工的子女就业必然“有病乱投医”。
职工家庭生活压力大,子女好歹过了上学关,这就业关又是犯难。大学生不能就业等于难以自立,你能指望他们不在网上发牢骚?你能指望他们不会仇官仇富仇社会?你能指望他们不当各类枪手?你能指望他们不因西方的金钱利诱被利用?深究下去,最终仍将归于经济体制问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