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腐败,人人深恶痛绝,皆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及至轮到自己头上,似乎又觉得“美如乳酪,艳如桃花”。正所谓:一边骂曹操负天下人,一边又厚着脸皮做心眼黑的勾当。现实中打反腐旗、干腐败事的贪官不乏其例,被群众戏称为“腐败分子反腐败”。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曾把自己反腐言论精编成书,发至全市副县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册。陈希同、李效时、朱振江......哪一个不是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的典范?这些腐败“蛀虫”,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败坏了党的声誉,污染了社会环境,给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了许多混乱。
其实腐败现象并非今日特有,而是古来已久,渊远流长,几乎与文明同生同长,象一对不合拍的孪生兄弟。无论今古,腐败都是一种“顽疾”。古代统治者也都提倡反腐倡廉,有的甚至采取极端严厉措施惩治腐败,最典型的要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颁令规定凡贪污受贿60贯银钱以上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剥皮实草”,就是将贪官的皮剥下来添满草,挂于衙堂,以儆后任者。既便如此,腐败现象依然“廉火烧不尽,欲风吹又生”。古往今来,腐败之“潮”,潮起潮落,常长常消,始终难以彻底绝迹。
腐败之所以屡反不败、屡禁不绝,关键在于“私”字作祟。“食色,性也”,腐败虽损国损人,但利家利已,想吃山珍海味,住高级房间,乘豪华轿车.....凡此种种,符合属于人的那一半动物本性。“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等腐败言论,虽不能登大雅之堂,却比理想道德更易传播立足,犹如杂草比庄稼更能适应环境一样。所以,只要有条件,人之私欲极易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行为便会抛弃崇高冲破道德甚至法律的束缚,把国家、集体、他人的财物据为已有。
席卷神州的市场经济大潮砸碎了“僵化”的枷锁,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初始阶段各种监督机制不健全,领导权力缺乏制约,给人之私欲发泄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经不住各种物质诱惑,借改革开放之机,中饱私囊,损公肥私,贪污受贿,大搞权钱交易,有的甚至陷入“腐败”泥潭不能自拔。俗语说“一块臭肉坏满锅”,现实中腐败分子虽然为数不多,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作用不可低估。
目前的反腐倡廉是一项事关国运兴衰的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全民族、全社会合力共同完成。如何剔除“私”字,防止腐败,笔者认为目前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优良传统,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弃“私”向“公”的浓郁氛围,使人们自觉抵制腐败;二是要健全完善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使人之私欲无法向罪恶膨胀,不能搞腐败,不敢搞腐败;三是各级领导要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带头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使腐败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