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了,不知什么时候在中央台道德观察栏目看到一期节目,主人公的名字也不知叫什么了,但有一组镜头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个老太太,儿子和儿媳不管,有一次村干部带老人到儿子家帮助协调,儿子儿媳态度恶劣,老人坐在一个角落里,两眼呆滞,这时她那刚呀呀学语刚会走路的小孙子手里拿着一个小细棍晃晃悠悠过来要打老人。
看完这期节目,脑子里立即跳出一句老百姓经常口耳相传的俗语:老子偷鸡儿偷鹅,一代更比一代恶。从人性上说,我们能怪不懂事的小孩吗?孩子天真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你画美女纸上就是赏心悦目的美女,你画恶鬼纸上就是面目狰狞的恶鬼。当小孙子拿着小细棍打向老奶奶时,这下意识的动作已经说明,奶奶在他的眼里不是美女是恶鬼。而这个恶鬼形象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孩子的爸爸、妈妈给他画出来的。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人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传授的是百善孝为先,我想孩子见到奶奶会立即高兴地跑到奶奶怀里撒娇,别人见到的会是别开生面的和睦亲情场景。
由这件小事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多么的巨大。交友道理也是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书道理也是一样,读好书使人进步,读坏书使人落后。世间的一切人和物,只要长期在一起,都会在不自觉中受到影响。由此我就想到我们所在的社会。社会风尚是大家共同提倡约定俗成的,没有法律强制力,但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社会整体和谐,坏的社会风尚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
五、六十年代社会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整个社会由于道德风气高尚,各种社会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而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由于道德沦丧下滑,各种社会关系却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矛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和小孩打老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是多年来专注经济,放松教育的结果。邓小平说十年最大失误是教育可谓一针见血。
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到现在仍不敢正视现实,仍然陶醉在一片祥和声里自我陶醉,那下一步就会是礼崩乐坏无法收拾。五、六十年代社会和谐是因为社会各界有共同的理想,社会崇尚高尚,提倡大公无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流。现在矛盾凸显是因为我们宣传理想道德少了,社会崇尚金钱,提倡个性自我,拜金主义、自私主义成了社会主流。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和谐还是混乱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引导社会风尚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