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gmw.cn/u/31171/archives/2008/29623.html
这件事情发生在神七发射的当日,属千年难遇的重大新闻。本想当时就立刻披露出来,但怕分散人们关注飞船发射的注意力,故在飞船发射成功,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在酒泉发射场指挥大厅接见工作人员以后,再来叙说。
事情是这样的:25日,在某网络浏览时偶然发现一条与神七发射相关的新闻,仔细一看大吃一惊:新闻以侧记的形式,生动描绘了远望一号在太平洋上对神七飞船进行测控的详细过程。当时为中午时分,离规定的发射时间还差近十个小时,这消息很让人奇怪。再仔细看下去,发现更为离奇的是,这条新闻发表的时间为“2008年09月25日 09:04:58 ”,内容却是“27日午夜”的情景。怪啊,两天后才有的事情,记者不仅绘声绘色地写了出来,而且还提前发表与读者见了面。
这可是首次出现的新奇事情。我怀疑是不是有人居心不良恶搞,可是,对该页面无论怎么点击都有内容反应。下面是网络截图:
为了证实三位是否有假,我又查看了该单位派往发射一线采访的记者名单。19名人员中果然有他们,见扫描图:
而且,该单位在另一副图片说明上,连三位记者派往何处都标记得清清楚楚,见下图:
该图片题为《新华军事19名特派记者赴前方报道分布图》见新华网军事频道。
至此,三位是不是为真应该比较清楚了。
内行人都知道发生此情况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把提前写好的稿子不小心发了出来。可这哪是普通消息?哪是国家级通讯社出现的事情?发生如此疏漏,它比恶搞还低劣,比造假更让人气愤!
实在不忍对此产生联想和发表议论,但愿它是网络高手制造的恶作剧。现在,飞船刚刚升入空中,航天员们的任务还未完成,让我们把注意力还是放在飞船上吧,此事待飞船安全返回后再追查也不迟。
备忘:25日的奇闻全文:
太平洋上夜未眠 神七飞船第30圈测控侧记
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记者 吴登峰 梅世雄 王玉山)27日午夜,太平洋上夜未眠。
2000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涌浪高低起伏。
这是远望一号船在大海上度过的第27个夜晚。27天来,远望一号船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战风斗浪、风雨兼程,与4艘姊妹船一起在天地间建立起了一条实时、畅通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30分钟后,在太空中飞行30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将第六次飞抵"远望一号"上空。在10分多钟的时间里,航天员将完成轨道舱复压确认、脱下航天服等动作。
这,是航天员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的关键时段之一。
由于飞船绕地球飞行轨迹与地球转动角度相互变化的原因,其他测控站难以在这一时段对飞船实施测控,任务将由远望一号船独立完成。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实时准确地把对飞船的测量与通信数据传回指控中心,以及把指控中心的遥控指令与数据发送给飞船,关系到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成败。
"一级测量部署!"号令一下,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信号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各种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船体两侧,一对 四米 长的减摇鳍减缓缓伸出,使远望号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面上。
USB雷达机房,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5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
"明白!"
主操作手周兴国身体紧贴着操作台,轻推操纵杆,甲板上巍峨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到飞船出现的方向。远望号巨大的船体随着涌浪起伏、摇摆,但巨大的天线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紧盯着远方的地平线,纹丝不动。
"1分钟准备!"
"嘀嗒、嘀嗒……"秒钟每次跳动,都使空气更加凝重。
突然,屏幕上一道亮线一晃而过,紧接着一个亮点窜入屏幕。随着周兴国几个干脆漂亮的动作,一个亮点被稳稳地"钉"在屏幕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的报告声,打破了全船的沉寂。此时,比预定捕获目标时间提前了12秒钟。
"座舱舱总压正常!"
"座舱氧分压正常!"
飞船内的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数据,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
"复压阀关,轨道舱已复压至40千帕,报告完毕!"航天员的声音如在耳边,清晰可闻。
"明白!"万里之外,指挥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10多分钟后,飞船重新消失在地平线下。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划破夜空,在寂静的太平洋激荡徘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