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关于剩余价值的推理”
看了刘战平的关于剩余价值的推理,想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资本家用120块钱买了源料,投入了一台机器,让10个工人来工作,最终产生了200(100只锤)块的价值的产品,资本家后来讲,由于工人如果自己手工工作只能生产40块钱(20只锤)的产品,那么我就分发40块钱给工人,我拿40块钱,并说这样是合理的。
这样的故事在网上有很多人讲,但多数讲不到本质上,而且这样的例子具有欺骗性,多数人一下子还看不出来。实际上其欺骗性的根本原因就是假设前提,因为如果用逻辑学的方式来分析这个故事,几乎每一句话的假设前提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不管什么学科,如果你想要证明一个问题,你必须有一个假设前提,然后有一个结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这个假设前提存在,那么这个结论成立”在证明过程中只能用到你假设前提作为推论,如果你把结论变相地作为肯定回复或者否定回复放在了论证过程,那叫循环论证。这个问题在数学上很易发现,但在经济学上就比较难。因为在数学公理化系统中,一般的假设前提最多也就是十个以内,就连数学的根本“连续统假设”(ZFC 则CH )才9个假设前提。而经济学则不一样了,有很多前提条件,这就为多数假的经济学家混水摸鱼创造了条件。在经济学问题中,如果你要参加辩论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你们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要一样,所以这就难怪很多经济学家在经济方面得出相反的结果,但却都能有脸自称是经济学家。这跟数学家不一样,都做下来,一人十道题,谁做不出来,谁就回去做小学教员。我感觉这个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美国人以模型来研究经济学,对美国人来讲也算是科学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那样,这个由他们的文化决定,他们学MBA就讲800个案例,如果有新的案例就再加进去,他们的法律是判例法,以前人怎么判,现在就怎么判。但这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中国人谈经济的时候用到模型,那他肯定是水货。
回到这个剩余价值推理的这个例子,他在这个问题中在给出价格之前已经用到了假设前提。第一,你原材料的120元是如何来的?
第二,工人平时每天4块钱的收入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第三,机器怎么来的?
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工资问题,你的原材料120块其中已经包含工资因素了,所以不能成立。我们要把这个假设改一下,资本家是用沙子做成的锤,把120块从系统中去掉,当然,这个例子中120块原材料成本进来了,也出去了,总体上对系统还没有影响。我们就当这个因素不存在。虽然这样例子会更脱离现实,但他更接近真理。
你在这个例子中提到了每天4块钱的收入,这个是怎么得出来的?因为我们这里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最终要通过这个例子的无数次“叠加”要能模拟现实社会。就如同我们研究直线运动与圆周动动。因为所有的曲线动和所有现实物体的运动都是可以分解成这两种运动的。如果你这个例子系统中有一个因素是来自外面的,小例子中的小的误差就会导致系统“谬以千里”。
那我再给你自圆其说一把,假设这个社会上全是手工劳动,不存在机器,每个人劳动一天会得到4块钱(两个产品),而且社会上只有一种产品—锤子。你讲的机器是世界上第一台机器。那工人每天四块钱的收入这个前提条件,可以加入到你这个系统中。
好,现在给你打了两个补丁,我们再回到这个故事,现在有40个产品,80块钱,如何分配的问题。工人说要全部拿走,资本家说“你们没有机器根本没有办法生产”所以全归资本家所有。 现在的问题是分配问题,我们这个故事系统中有没有什么依据跟这个分配方式有因果关系?有人提供机器,有人提供劳动。如何分配?如果把这个问题简化一下。
1, 有人提供机器,对生产出产品有帮助。
2, 有人提供劳动,对生产出产品有帮助。
3, 如何分配?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机器要求分配全部,理由是没有他不行,工人也同样要求分得全部。出现了矛盾。
说到这里,所讲的分配理由--“工人的工资等等”都来自于这个系统之外,所以结果与原因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那怎么办?我来把这个简化后的故事再改编一下,假如 刘 先生生病了,他的命值100万。病因是心脏坏了,肝脏也坏了。小王有一种药能治他的心病,小张有一种药能治他的肝病。现在小王与小张都想要 刘 先生的100万。都说没有一百万绝不拿出药。请问最终小王与小张最后会如何分配。小王,与小张必须同时给药, 刘 先生才能活。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本质上已经上升到一个系统问题了,即一个有很多元素组成的系统,有无数个缺一不可的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系统功能。请问每一个元素的分配问题。
由于每一个元素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再小的元素都有理由说“没有我你们就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分配的依据是什么?
在上面的故事中。如果最终,小王,与小张各分得50万, 那刘 先生的气管可能也会罢工,虽然我气管不是很复杂,但是只要我不工作你们就完蛋。那怎么办?
大家知道系统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那整体减去无数个局部努力。最后多出来的给谁呢?那么我想如果采用减去每个元素的成本的分配方式,我肯定愿意做最后一个受分配者,因为减掉你们的,那么我就获得那个“剩余部分”。
也就是说,在一个系统中,其中有N个元素,每个元素都是这个上系统存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系统存活的情况下,元素的分配要多于自己单独工作的所得。那多出来的如何分配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本就不在这个故事当中。 刘 先生讲的这个故事的分配办法根本就是资本家编出来的,骗人的。这样的分配办法根本不能采用加法或者减法。
那怎么办,如何做到公平?现在的事情就是给公平做一个定义。问题又回到了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了。答案在题外。
我给的答案就是工人与资本家具有同样的“人权”或者说权利,那公平的表现是什么?表现就是“对等”,就是说调换一下各自的位置,系统能照常运作?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最后我给出解决方案。
大家知道“奶牛”是没有“人权”的,所以他吃草,我们要他的奶是不付钱的。也就是说本质上我与奶牛在权利上是不等的。我有人权,他完全没有人权。 假如有一天,奶牛突然脑子发达起来了。他们的智商是人的100倍,他们不但不给奶我们喝,还要喝人的奶。这样我们人类就整天住在商品房里面,吃些野菜,然后生小孩挤奶给牛喝。 在这样的情况下,牛是有人权的,人是没有人权的,双方是不对等的。那什么样才叫对等呢?如果有一天人与牛就像美国的黑人与白人一样在政治上没有区别了,在法律上不加以区分了。那我们说,就是对等了。
那好再回到这个题,如果说资本加想用总产品减去工人的成本,即你们平时自己空手生产的时候一天生产两个,那今天你们十个人就分,20个锤子吧。那我就拿20个锤子。那作为工人也可以反问?你的机器哪儿来的?是资本家像生产锤子一样生产出来的吗?还是买来的吗?资本家说,机器是我爸爸做出来的,一个花了做100个锤子的努力做出来的。这个机器可以用10天。好了,现在结果出来了。工人会说,那你一天消耗掉10个锤子,那你得十个锤子。我们10个人拿30个锤子。
所以,如果对工人采用减法,分配结果是,工人20只,资本家20只。
如果对资本家采用减法,那工人分配30只,资本家得10只。两种办法都是极端的,用总量减去一边的成本的结果。实际上,工人投入20个锤子,资本家投入10个锤子。最终生产出40个锤子,除了返还他们的资本外,实际上多创造出10个锤子,由于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工人提供了20个锤子的劳动。而资本家拿出了,他爸爸10个锤子的劳动。那么分配上,应该多出来的十个,资本家拿13.3个,工人拿26.7只。最终资本家拿走了。
由 于刘 先生的这个例子中,没有讲机器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在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未知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把这个未知数,折换成已知的工人的劳动成果“锤子”并最终体现为与工人同质的劳动。资本家出的机器必定是劳动的成果,这一点是显然的。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不提机器与劳动的关系,只讲劳动与机器的关系,是这个例子中又一个隐蔽的陷阱。
最后我想讲一下,如何做到人权的平等和形式的对等。假如两个人生活在一个岛上,岛上有一棵苹果树,其中有一个人声称他对这个棵树具有所有权,那么另一个人必须去捞鱼跟他交换才能吃到苹果。那这个人每天捞两条鱼,用其中的一条去换取另一个人的苹果,虽然两个人吃的东西都一样,每人每天都一条鱼一个苹果。但实际上其中有一个人是不劳而获。本质上表现为他比另一个人具有不平等的权利。凭什么说这个树就是你的?
同样的例子,如果把树改成土地,其中有一个人成了地主,那么另一个人必须每天献上一鱼鱼,才能留在岛上。这也表现为人权的不平等。经济问题的本质是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背后体现的是阶级的特权。至于科学水平,我们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活到五百年以后。 人与人权力的差别体现在占有别人的必须的需求品,声称对方住的地方是你的。有一些象过去政府征收的盐税一样。
所以我认为人与人权力的不对等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指挥别人意志的权利,如叫别人去死。叫别人脱衣服。一种是控制对方占有物的权利。大家知道奶牛是没有人权的。如果人为地规定奶牛属于我而不属于你,土地属于我而不属于你,村上唯一的一棵井,谁要来取水给钱也是人权的不对等。
人权的不对等,在现有社会体现在对私有物别的占有,特别是别人必需的物品占有,根据其必需性,所体现的权利大小也不一样的。像奴隶社会,直接控制你,包括你的人与山上的野果子(大自然的物质)。封建社会只控制土地不控制人。现在同过去比有一些弱了。但从绝对量上,还是很大的。像上例中讲的机器,这个机器的所有权的控制。
在现念真实的经济社会中,在街上帮人修鞋的,还有卖茶叶蛋的,如果不考虑公司存在的话,他们属于自由竞争市场,没有侵占别人的人权,故存在剩余价值的可能性不大。而垄断的企业,由于垄断故增加了需求方的“必需性”,所以存在占有别人权利的现象,故有剩余价值的占有。所以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讲到最后就是要么控制整够行业(集中化战略),要么你创造行业(差别化战略),也就是说你卖的东西只有产生必需性(找不到替代品)才行。
如果有人一直想问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是谁创造的。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哪怕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没有关系。问题是如何分配,为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是资本家的,而不是我家的?,“只要不是你生产的,就应该是我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天下的东西只要是人就有一份,这才叫公平。一起努力的成果当然按照自己付出的代价多少分配了。
系统的放大效应是社会比单个社会成员更能创造更多财富的根本原因。系统放大效应的本质在于系统与个人相比具有时空转换的效果。这也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合的原因。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对男女上床了,完事后,有的时候是男的给钱女的,有的时候是女的给钱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你说谁的贡献大?谁应该为系统创造的快感付钱?还是说一个都不欠?
最后我个人认为,公有制是有理论基础的,但没有实现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包话足够强大的生产力,还有按功劳分配的测试仪器(分配理想的实现方法)。在过去很多国有企业就是没有办法保证分配的公平性,无法做到按劳分配,才让工人灰心的。不过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不少路,但是科技水平也在进步。有一些行业已经可以给“按劳分配”的办法打卡考核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公共行业可以实行公有化了。我们不需要象过去一样全部公有化,我们可以把一些行业公有化。象农业。土地,等等也许可以一试。
有一天我在想,能不能中国的土地国有化,然后把每年的地租钱全收到国库里,然后直接平均地打入到每一个公民的银行卡里面,这样土地的国有化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解决了嘛。让公平的阳光照到更多的地方。当然这个也许不现实,只是想想罢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