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可先搞“财产申报”吗?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决不能让污七八糟、消极腐败的东西进校园”的讲话见之媒体后,高校不正之风和腐败多发的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不少专家惊呼:高校腐败将污染自己制造的“产品”——国家和民族的精英。
专家们的惊呼听起来文绉绉的,可能令我等普通百姓一下子难以搞懂。这就好比有的专家喜欢把“以权谋私”说成是“寻租”一样,云里雾里的让人老半天搞不清楚说的是啥子东西。
咱们还是用大白话说高校腐败可能造成的恶果吧: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果教育出来的学生满身满脑都是些污七八糟、消极腐败的东西,那么,咱们今后还能有多少把握让干部做到廉洁从政?想一想,现在以及将来有条件当公务员、有资格当领导的是什么人?绝大部分应该是高校出来的学生吧。再想一想,有关部门甚至是社会各界还有什么理由不共同做好高校的反腐败工作呢?
对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央已经看得很清楚,社会各界也是普遍形成了共识。老朽罗罗嗦嗦的说了上面这一大堆话,如果再不切入正题的话,恐怕立马就有人开骂了:“滚开,你这个老东西!”好吧,那咱就说“正题”—— 高校可搞“财产申报”吗?
如何抓好当前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讲话中提出了“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高度重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研究力量强、人才聚集的优势”等五点要求,这些,老朽个人以为都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愧为是真知灼见。
高校从昔日的“清水衙门”、“净土”变成如今的腐败高发领域,应该讲是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的。我们既然看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治理起来当然既要下“猛药”、又要采取综合手段“培源固本”,这恐怕也是一个常识问题。按照老朽的理解,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提出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五点要求”之中,似乎已经包含了上面的意思。
“培源固本”的综合手段咱不说了,就单说那“猛药”吧。这个“猛药”是啥子哟?按老朽个人的看法并参考“民意”,这个“猛药”看来非“财产申报”制度莫属。君不见那新疆阿勒泰准备开全国之先祭出反腐“杀手锏”——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剑未出鞘”已经引得人们一片叫好。
新疆阿勒泰开的那单反腐“猛药”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老朽不敢妄下断言。倒是在高校这个领域,如果有关部门下决心试行财产申报制度,老朽以为可能会有另外一番意义。理由如下:
第一,全国高校系统要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关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五点要求”落到实处,无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不为过。工作千头万绪,总应该有一个切入点、有一个抓手吧。在全国高校系统试行财产申报制度,似乎不失为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引擎”,应该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二,按照通常的做法,我们在推动某项重大的决策之前,一般地都习惯进行试点,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实践证明比较妥当的办法。对于“财产申报制度”,虽然已有新疆阿勒泰准备在明年1月1日起正式试行,但试点不应排除其他地方或系统。从思想意识、文化氛围和人力物力资源等各方面条件来说,高校系统更有可能在“财产申报制度”试点方面取得可贵的经验。更为有利的条件是,全国几乎所有的中等以上城市都有高校,这更有利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加强指导,有利于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
第三,高等学府历来就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师生们的新思想和勇敢行动让国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近百年来成为人们崇尚的楷模。对腐败具有极强“杀伤力”的“财产申报制度”,在中国无论从政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方面来说,真正推行起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壮举也不为过。那么,在反腐败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死较量之中,我们的高校有什么理由不开这个风气之先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