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之路的几个核心问题(1)---中南大学孙锡良
中共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科学论断,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对于这种普世价值观的肯定和接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反映中国共产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现在,等待我们去做的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实现民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很多的探索和争论,以我个人的看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或者提起讨论:
一,民主道路的选择问题。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选择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带领全国人民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任何道路的选择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脱离时代的背景,机械的选择道路肯定会行不通,现在,中国民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民主思想的参差不齐,大多数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对民主的认识相当肤浅,甚至根本就不知民主为何物,执行起来很容易出现把“民主当热闹看”,但是相对来说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民主意识及民主热情都较高,比较容易顺利推进。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城市民主化程度反而不如农村高(当然指的是形式上的,因为农村的村干部选举并没有因为有了政策就执行好了),城市基本上没有任何一级干部是通过选票决定的,所以,我建议:不妨采用“从城市走向农村”的新型民主道路,并且步子可以相对大点,从省会城市开始推行“行政首长普选制”。再进一步向下各级推进,如果怕面太广不好控制,不妨从直辖市开始试点,因为直辖市比各省行政区划上相对单纯一些,如果中国迈开这样历史性的步子,从方向上讲应当是不会有问题的。
二,政党制度的中国式安排。大多数年轻人比较热衷于西方的两党制,但是,我个人认为“两党制”在中国短期不现实,没有推行的基础,除了共产党以外还没哪一个民主党派有比较成熟的制度和比较广泛的影响面,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很难具备执政能力,即使象日本这样的民主国家,实质上长期以来都是自民党占统治地位,其它政党很难在选举中击败它,但是,他们的在野党又的确起到了监督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政党制度的安排上有所调整,允许民主党派进行整合重组,实现有较强监督能力的一个或者两个民主党,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监督党”,不一定称为“在野党”,目前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虽然有效,但是,毕竟离人民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非执政党的监督未免不是民主进程中的必要选项。
三,中国的选举文化的创新。选举制自从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坚持着,虽然形式与西方不同,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了民主的形式,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有优越的一面,例如:比西方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有人情味,更加的文明;然而,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形式主义太多,民意体现不够;关键选举太少,走过场选举太多;竟争性选举太少,指定性选举太多。在制度还没有形成框架之前,我认为,不妨在选举文化上尽快作些创新,使文化走在制度前面,没有一个好的选举文化,民主有时候也会变成冲突和对立,中国台湾地区的选举就是一种典型的撕裂社会、撕裂族群的选举,印度的的选举也是一种族群利益的选举,古老的中国大陆也是族群林立,不能保证大陆的选举就不会演变成地区对立、族群对立的选举,所以,我们应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给国民灌输一种理性的选举文化、高尚的选举文化。培养政治精英们的演讲文化,从政者向公众公开表达政见的文化。另外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有一整套为选举文化保驾护航的法律基础。
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这种民主化关键在于决过程及决策程序要合法,要有法可依,目前的现实是行政部门权力过大,全国人大行使职权的范围过小,人大成为一个完全定框框的地方,为什么要民主,目的肯定是为民办事,受民监督,凡是关系人民群从切身利益、关系国家核心战略利益的决策毫无疑问要经过人大讨论,这就是民主的真实体现,是民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脱离选举形式之后的质的反映,客观的讲,在这一点上还要加强。
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观,但是,并不等于民主是一个模式,任何民主都必须适应自身的民族发展史、经济水平、国民素质及社会制度,世界上有很多民主国家,虽然有了民主,但是并没体现出民主的优越性,而同样的制度在有些国家实现得很成功,即使同处于西方社会,他们的民主形式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好东西用好,真是要慎思慎行,循序渐进,步子大了会出问题,步子太小,可能会出现走一小步退一大步的情况,怎么走还得大家出主意,为党为人民为民族不妨都建一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