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在左派和右派激烈交锋的夹缝中,我们必须左右开弓,才能为已经奄奄一息的社会主义,寻找到一条新的生路。
关于社会主义的推理(一)
——生产资料决定论——
关键词:奴隶经济;土地经济;机械经济;生产资料特殊性;价值原理。
内容提要
本篇想要说明的是:使奴隶经济、土地经济、和现代商品经济(机械经济)──这三大经济体系得以构成,并相互区别开来的物质基础,分别是奴隶,土地,和劳动产品(机械)——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从而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1 生产资料的特殊性
需要先行注明的一点是:这里说到的“商品经济”(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的时候,乃是特指近代社会以来的制造业经济;从而也就是特指反映了制造业本质的——机械经济。
人们通常以为:有了分工,才有了交换;有了交换,才有了价值;有了价值,才有了商品;而有了商品,才有了商品经济。从而商品经济归根到底乃是取决于分工和交换(例如恩格斯说:“要成为商品,这个生产物必须由交换转移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来使用的人手里。”[1])。
但事实上,真正使商品经济得以成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那个决定性的原因,既不在于分工,也不在于交换,又不在于价值和商品;而仅仅在于早已被所有这些现象形态重重笼罩起来的,一个极为单纯的因素——生产资料的特殊性。
为了要能够表明这一点,我们现在就需要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而能够与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相比较的,当然是走在它的前面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很明白!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有服各种劳役的充当奴隶的──人;还有可供种植和养殖各种农牧产品的──土地;如此而已。但不论是充当奴隶的“人”,还是可供种植和养殖的“土地”,它们显然都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
于是我们知道: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向去看),还不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只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来构成的。而正是因为如此,自然经济才会名副其实地成其为“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又是些什么东西呢?
也很明白,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有刀、剪、锯、锤、斧、锉、锥、钳,以及杠杆、滑轮、螺旋……等等人力器械;有水轮机、风轮机、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等动力机械;还有锻压机、切割机、纺织机、印刷机、注塑机……等等加工机械;如此等等。但不论这些东西是如何地千变万化和千差万别,它们显然都是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
于是我们又知道: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再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而已经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商品经济才会不可避免地成其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可以说,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区别于自然经济的其他一切特征所由以发生的根源,全在这里了。例如:
2 使扩大再生产成为必然
自然经济通常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生产方式,而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则通常是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方式。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差别,那其实并不在于人们在主观上是否满足于自给自足,而完全要归因于客观上生产资料的特殊性。
先来看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还不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只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来构成的。
从而就使得已开始生产劳动产品的自然经济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一个生产消费资料以用来满足生活消费的生产过程;而不是一个生产生产资料以用来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过程。
例如奴隶经济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一个生产各种山珍海味,木材矿产、亭台楼阁、工艺美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服务性劳役等等的生产过程;而不是一个生产“人”(奴隶)的生产过程。例如土地经济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一个生产各种粮食、棉花、蔬菜、瓜果……,以及各种畜牧产品等等的生产过程;而不是一个生产“土地”的生产过程。
所以自然经济,不论人们在主观上是否满足于自给自足,就其自身的生产过程来讲,必然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生产方式。
再来看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因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再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而已经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
从而就使得进一步生产劳动产品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过程,不仅是一个生产消费资料(诸如各种服装鞋帽、钟表眼镜、电灯电话、冰柜空调、乃至轿车游艇……等等)以用来满足生活消费的生产过程;而且是一个生产生产资料(诸如各种人力器械,各种动力机械,以及各种加工机械……等等)以用来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过程。
所以商品经济(机械经济),不论人们在主观上是否满足于自给自足,就其自身的生产过程来讲,必然是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方式。
3 使分工和交换更加发达
分工和交换并不能成为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区别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因为在自然经济中,也早已存在着诸如百奴、百仆、百役、百夫、百伎、百农、百姓、以至于百官之类的比较发展的分工,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发展的交换了。……尽管如此,分工和交换的更加发达,却仍然不失为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区别于自然经济的重要标志。之所以如此,还是要归因于生产资料的特殊性。
先来看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还不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只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自然物品来构成的。
因而就使得已开始生产劳动产品的自然经济的生产过程,只能够不断地生产出由这各种不同形态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或劳务);却不能够不断地生产出,并非由这各种不同形态的劳动产品,而是由那某种特定形态的自然物品(奴隶或者土地)来构成的,特定形态的生产资料。
从而就使得自然经济中的分工(从主要的方面去看),只能有消费资料范围内,根据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或劳务)来划分的,比较发展的分工;诸如奴隶经济中的伙夫、屠夫、挑夫、马夫、船夫、渔夫、樵夫、歌伎、舞伎、乐伎、画伎、差役、苦役、兵役、门童、婢女、以及商人、和猎人……,或者土地经济中的粮农、棉农、菜农、果农、花农、茶农、烟农、桑农、以及蜂农、和牧农……等等。却不能有生产资料范围内,根据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来划分的,更加发达的分工。
进而也就使得自然经济中的交换(从主要的方面去看),只能有消费资料范围内,这各种不同形态消费资料(或劳务)之间的,比较发展的交换。却不能有生产资料范围内,那各种不同形态生产资料之间的,更加发达的交换。
再来看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因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再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而已经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
因而就使得进一步生产劳动产品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过程;不仅能够不断地生产出,乃是由这各种不同形态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而且还能够不断地生产出,也是由这各种不同形态的劳动产品,诸如从木工机械直到铁工机械,从纺织机械直到钟表机械,从建筑机械直到运输机械,从化工机械直到电子机械……等等来构成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
从而就使得商品经济(机械经济)中的分工(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仅能有消费资料范围内,根据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来划分的,比较发展分工,诸如铁匠、木匠、皮匠、鞋匠、裁缝匠、钟表匠、首饰匠、玻璃匠……等等。而且还能有生产资料范围内,根据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来划分的,更加发达的分工,诸如食品机械厂、纺织机械厂、木工机械厂、化工机械厂、铸造机械厂、建筑机械厂、电子机械厂,一直到火车、轮船、汽车、飞机制造厂……等等。
进而也就使得商品经济(机械经济)中的交换(从主要方面去看),不仅能有消费资料范围内,这各种不同形态消费资料之间的,比较发展的交换。而且还能有生产资料范围内,那各种不同形态生产资料之间的,更加发达的交换。
4 使(劳动)价值成为必然
(1)生产资料占有方式
我们终于要来面对这个政治经济学中最困难的问题。
价值(劳动价值!)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所特有的东西,而分工和交换却不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所特有的东西。所以,使价值(劳动价值)成为必然的那个决定性的原因,也就不能是存在于分工和交换之中,而只能是存在于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它所特有的生产资料的特殊性之中。特别当我们首先是把考察的重点,放在生产资料占有者身上的时候,情况就更明显地是这样。
先来看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还不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只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来构成的。
从而就使得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奴隶主或者地主,还不能够在一系列再生产过程之中,通过对一定量劳动产品(诸如各种自然资源或者各种农牧产品等等)的扣除,来实现自己对于一定量自然物品形态生产资料的逐步扩大的占有;而只能够在一系列再生产过程之外,通过对一定量自然物品(人口或者土地)的争夺(战争),来实现自己对于一定量自然物品形态生产资料(奴隶或者土地)的逐步扩大的占有。
这样一来。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奴隶主或者地主,他们当时也就无须按照一种乃是通行在劳动产品中的同一性的的原则;将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各种自然资源或者各种农牧产品等等),和自然物品形态的生产资料(奴隶或者土地),这不仅在具体形态上已是各不相同,而且在一般形态上也并非同样都是劳动产品的两种东西,看成是同一形态的一种东西。以求是在一个同一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定量前者(劳动产品)的扣除,来实现自己对于一定量后者(自然物品)的逐步扩大的占有。
或者即使这里实际上也需经历一个“扣除”的过程。那也只须按照一种还只是通行在自然物品中的同一性的原则;将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人口或者土地),和自然物品形态的生产资料(奴隶或者土地),这虽然在具体形态上也是有所不同,但在一般形态上却同样都是自然物品的两种东西,看成是同一形态的一种东西(例如同样都是一定数量的“奴隶”,或者同样都是一定面积的“土地”)。以求是在这个同一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定量前者(自然物品)的争夺(战争),来实现自己对于一定量后者(自然物品)的逐步扩大的占有。
再来看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因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再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而已经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
从而就使得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占有者——资本家,已能够在一系列再生产过程之中,通过对一定量劳动产品(例如棉布)的扣除和交换,来实现自己对于一定量劳动产品形态生产资料(例如纺织机械)的逐步扩大的占有。
这样一来。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占有者──资本家,他现在也就必须按照一种乃是通行在劳动产品中的同一性的原则;将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棉布),和劳动产品形态的生产资料(纺织机械),这虽然在具体形态上也是各不相同,但在一般形态上却同样都是劳动产品的两种东西,看成是同一形态的一种东西。以求是在这个同一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定量前者(劳动产品)的扣除,来实现自己对于一定量后者(劳动产品)的逐步扩大的占有。
但这个已经是通行在劳动产品中的同一性的原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面对如此艰深奥妙的重大难题,我们的这位从未深入研究过经济学的资本家居然并不为之而发愁。因为他显然早已是从最普通,最简单的生活实践中知道:通行在劳动产品中的这个同一性的原则,那其实就是“劳动”的原则,并且是时间意义上的“劳动”的原则。而这个时间意义上的“劳动”的原则,正是——价值(劳动价值)的原则。
而正是因为有了价值(劳动价值)的原则。我们的这位纺织行业的资本家,他才得以把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棉布,和劳动产品形态的生产资料──纺织机械,这虽然在具体形态上也是各不相同,但在一般形态上却同样都是劳动产品的两种东西,看成是同一形态的一种东西;即同样都是体现了一定量劳动时间的,一定量的——价值 。
并且又正是在这样一种同一性的基础上。我们的这位纺织行业的资本家,他才得以是在一系列再生产过程之中;通过对已经是一定量价值的,一定量棉布的扣除,来实现自己对于也已经是一定量价值的,一定量纺织机械的逐步扩大的占有。
(2)消费资料占有方式
其实,即使我们又把考察的重点,放在生产资料使用者(或者消费资料占有者)的身上,也将可以看到:使价值(劳动价值)成为必然的那个决定性的原因,只能是存在于生产资料的特殊性之中。
先来看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还不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只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来构成的。
从而就使得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使用者,他们各自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及劳务),可以统统成为——自然物品形态生产资料的产物。
例如使用奴隶形态生产资料(即服劳役)的奴隶们,他们各自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诸如各种山珍海味、木材矿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服务性劳役……等等,可以统统成为——奴隶的产物。
例如使用土地形态生产资料的农奴们,他们各自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诸如各种粮食、棉花、蔬菜、瓜果、以及各种畜牧产品……等等,可以统统成为──土地的产物。
这样一来,当他们相互之间已开始发生对于消费资料的占有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交换关系),从而需要在一个同一性的基础上做量的比较时。就可以借助于这种自然物品形态生产资料自身的一般形态,即数量意义上的“奴隶”,或者面积意义上的“土地”;将所有这些“自然物品”的产物,都看成是一定数量的“奴隶”,或者一定面积的“土地”。
例如:在一个樵夫一年的木材产量平均是10方,而一个渔夫一年的黄鱼产量平均是2吨的情况下。一位采伐木材的樵夫,就可以用自己所生产的10方木材,通过交换去占有另一位捕捞黄鱼的渔夫,所生产的2吨黄鱼。因为现在对于他们来说,10方木材已不再是10方木材,而是—— 1个“奴隶”;而2吨黄鱼也不再是2吨黄鱼,而也是—— 1个“奴隶”。
例如:在 一公顷 土地一年的稻米产量平均是2吨,而 一公顷 土地一年的肉牛产量平均是1头的情况下。一位种植稻米的粮农,就可以用自己所生产的2吨稻米,通过交换去占有另一位养殖肉牛的牧农,所生产的1头肉牛。因为现在对于他们来说,2吨稻米已不再是2吨稻米,而是—— 1公顷 “土地”;而1头肉牛也不再是1头肉牛,而也是—— 1公顷 “土地”。
(从这里已经可以窥见到一向通行在自然经济中的,各种贵金属货币的真实含义!)
再来看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因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再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而已经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诸如木工器械,或者铁工器械……等等来构成的。
从而就使得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使用者,诸如各行各业的工匠们,他们各自所生产的不同形态的消费资料诸如方桌,或者水桶……等等,统统成为——劳动产品形态生产资料的产物。
这样一来,当他们相互之间进一步发生对于消费资料的占有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交换关系),从而需要在一个同一性的基础上做量的比较时。就只能借助于这种劳动产品形态生产资料自身的一般形态,即时间意义上的“劳动”;将所有这些“劳动产品”的产物,都看成是一定时间的“劳动”,从而也就是都看成是一定量的价值。
例如:在100小时劳动的方桌(净)产量平均是1张,而100小时劳动的水桶(净)产量平均是4只的情况下。一位制造方桌的木匠,就可以用自己所生产的1张方桌,通过交换去占有另一位制造水桶的铁匠,所生产的4只水桶。因为现在对于他们来说,1张方桌已不再是1张方桌,而是——100小时“劳动”,从而是100元价值;而4只水桶也不再是4只水桶,而是——100小时“劳动”,从而也是100元价值。
(从这里又已经可以窥见到通行在商品经济中的各种纸币,与通行在自然经济中的各种贵金属货币之间的内在差别!)
(3)占有价值
事情的确是到了有些不可思议的地步!
价值(劳动价值)──这个虽然已知是以时间意义上的“劳动”为自然内容,却还是常常使人感到困惑的极奇妙、极深奥的东西;就其还应该具有的社会本质来讲,它原来终于又是一种对于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所特有的,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及消费资料)的占有方式。
这就象“土地”(价值)和“奴隶”(价值)──这两个虽然早已分别是以面积意义上的“土地”,和数量意义上的“奴隶”为自然内容,却从来不曾引人注目的极平常、极简单的东西;就其也应该具有的社会本质来讲,它们则原来终于又是一种对于自然经济所特有的,自然物品(土地或者奴隶)形态生产资料(及消费资料)的占有方式一样。
于是我们终于是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过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系列:作为价值,它原来并非只能是一种“劳动”价值。在此之前,它原来还可以是一种“土地”价值,和一种“奴隶”价值。
于是我们终于是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过的,绝对工整的对应关系:
与奴隶、土地、和劳动产品(机械)──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它们的具体的、特殊的形态,即质量意义上的“奴隶”、体积意义上的“土地”、和空间意义上的“劳动”,分别构成了奴隶经济、土地经济、和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方式正相对应。
奴隶、土地、和劳动产品(机械)──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它们的抽象的、一般的形态,即数量意义上的“奴隶”、面积意义上的“土地”、和时间意义上的“劳动”,则分别构成了奴隶经济、土地经济、和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占有方式。
于是我们终于又可以进一步地联想到:就象人们早已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把那个乃是由以空间意义上的“劳动”为自然内容,又以“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使用方式为社会本质的,具体的、特殊的“劳动”所表现的价值,称之为——使用价值一样。
我们现在也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这个则是由以时间意义上的“劳动”为自然内容,又以“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为社会本质的,抽象的、一般的“劳动”所表现的价值,称之为——占有价值。
所以,价值:一方面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占有价值。
而不应该是,价值:一方面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交换价值。
不知道是出于怎样的巧合,马克思也曾经再三地强调:
“…依照普通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
“商品,一方面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因为这只是现象形态,不是它的真正的内容。”[3]
“…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不是价值。”[4]
……不过眼下我们最好还是暂时绕开这个政治经济学的无底洞,继续往下讨论我们的问题。
5 使资产阶级成为必然
阶级是随着生产资料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因为讲到阶级,那只能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阶级,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
但同样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阶级,为什么会有奴隶阶级、农奴阶级、和工人阶级之分?而同样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又为什么会有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分呢?……在经历了前面几个难关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不会是很因难了。因为很明白:
所谓奴隶阶级,那无非就是(主要)使用奴隶形态生产资料(即服劳役)的使用者阶级(那种以为只有失去人身自由的劳动者阶级才是奴隶阶级的,极为流行的看法,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所谓农奴阶级,那无非就是(主要)使用土地形态生产资料的使用者阶级(不论他是自由的,不自由的,还是半自由的!)。
而所谓工人阶级,则无非就是(主要)使用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的使用者阶级(也不论他是自由的,不自由的,还是半自由的!)。
与此同时。
所谓奴隶主阶级,那无非就是(主要)占有奴隶形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那种以为只有不讲人道的占有者阶级才是奴隶主阶级的,极为流行的看法,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所谓地主阶级,那无非就是(主要)占有土地形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不论他是人道的,不人道的,还是半人道的!)。
(顺便提一下:由于上述两种生产资料同属自然经济范畴,且对这两者的集中占有后来又已经是兼而为之;所以上述两个占有者阶级,他们以往也被统称为——贵族阶级。)
而所谓资产阶级,则无非就是(主要)占有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也不论他是人道的,不人道的,还是半人道的!)。
这就是说:各个使用者阶级的特殊性,和各个占有者阶级的特殊性,与他们彼此在人性、人格、人品、人道、人权、以及人种等等方面的差别毫无关系;而完全是取决于与之发生关系的生产资料,这个“物”的特殊性。
为了免去后面的许多麻烦,对于资产阶级这个一向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还要更加坚决地来强调一下:
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也不论是什么样的集团,乃至什么样的国家;即不论它的出身经历、性格习惯、文化教养、道德品质、思想作风、政治态度、以及组织结构如何;而且又不论它是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之中;甚至也不论它是否在主观上愿意代表全体人民,并在客观上努力为全体人民服务。……只要它所占有(并且是集中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乃是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的生产资料;
那它就必然要成为并且已经是成为资产阶级。
必然要成为并且已经是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集团。
必然要成为并且已经是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
——这是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
6 使战争不再成为必然
军事家们说:战争就是战争。
政治家们说: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哲学家们说:战争是一种自然现象。
道德家们说:战争是使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
而我们现在却要说:战争是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
前面讲到,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来构成的。从而就使得已开始生产劳动产品的自然经济的生产过程,不能够不断地生产出自身所要求的生产资料,以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但我们分明是从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看到,自然经济的生产过程,实际上也还是呈现出一种逐步扩大的趋势。于是我们要问:这种逐步扩大的趋势究竟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位原始部落的成员。
他正坐在一棵大树底下冥思苦想:象现在这样又要上山狩猎,又要下水捕捞,又要远出采集,还要削制弓箭长矛,打磨石器骨器,编织渔网筐篓,修建茅屋棚厦,并且一直到储备粮草,看家护院,烧火做饭,养儿育女,以及抵御天灾人祸……等等,这愈来愈多的劳务负担,如果还是仅仅依靠家族中十分有限的人口,又将如何忙得过来呢?
于是他决意变革!召集起家族中年富力强的父老兄弟,象以往围捕野兽一样,对那些常常会流窜到附近来争抢食物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旨在征服奴隶的战争;并由此而开创了奴隶经济的新纪元。
经过一场又一场规模逐渐扩大的奴隶争夺战(例如从最初的家族式战争直到古代希腊的伊利亚特之战),可供驱使的奴隶的数量是逐渐增多了,但赖以维持的土地的面积却又不够了。
于是他现在只有一不做,二不休,进一步联合起更多的力量,对周围地区发动了不仅是旨在征服奴隶,而且又进一步是旨在征服土地的,规模更加扩大的土地争夺战(例如从最初的家族式战争直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之战);并由此又开创了土地经济的新纪元。
就这样,要不断地扩大已有的奴隶经济和土地经济,就必须不断地征服更多的奴隶和土地。而要不断地征服更多的奴隶和土地,又必须不断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这位从前的部落成员,现在在贵族首领,他之所以在那个古老的年代里,曾经是那样狂热,那样勇猛,那样奋不顾身地投身于战争;那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本性一定比现代的人们更残暴、更凶狠、更加不讲人道。而只是因为自然物品形态的生产资料,必须通过战争去争夺;从而他们那种自然经济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必然是战争。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因为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不是由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而是由人类社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来构成的。从而就使得进一步生产劳动产品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过程,已能够不断地生产出自身所要求的生产资料,以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
我们再来看一位小商品生产者。
他现在的生产资料(从主要的方面去看),已经既不是奴隶,也不是土地,而是诸如手工织布机这样的劳动产品了。从而现在只须凭借着他独运匠心而不断加以推进的技术革新,就足以使他的还只是个体劳动的生产过程本身,开始成为生产资料的积累过程(即表现在与周围个体劳动者们相比较,已经是多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上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再生产的过程,他现在又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积累,通过雇佣较多的工人来扩大并改进以往的劳动组织。再凭着集中劳动对个体劳动的优势,使自己的生产过程,更加成为生产资料的积累过程(即表现在与周围个体劳动者们相比较,已经是更加多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上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
就这样,在提高机械化程度的基础上,扩大并改进以往的劳动组织;又在扩大并改进劳动组织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化程度。……这位从前的织布匠,现在的资本巨头,他之所以在这个当今的时代里,已不再是那样狂热、那样勇猛、那样奋不顾身地投身于战争;这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的本性一定比古代的人们更仁慈、更宽厚、更加讲究人道。而只是因为劳动产品形态的生产资料,只须通过劳动来生产;从而他们这种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已经不再必然是战争,而可以并且应该是生产过程本身了。
※
围绕着生产资料这个主题,如此寻根究底地讲述了如许多经院式的道理,总该能够被用来解决一些比较重大的现实问题才好。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足马力,在这个已经是全新的基础上,一往无前地来重新确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只是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社会主义,首先还只是一种狭义社会主义,但却朝着广义社会主义的方向,开始发生了变化。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P.13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P.38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附录 p.1018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附录 P.1019
关于社会主义的推理(二)
——历史地位新探——
关键词:奴隶经济;土地经济;机械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历史地位。
内容提要
本篇想要说明的是:已经是建立在奴隶、土地、和劳动产品——这三种不同形态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当今的社会主义,它不仅首先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最高阶段;不仅其次是全部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总合;而且终于又是把机械经济,土地经济,和奴隶经济统统包含在其中的,以往一切经济的总和。
1“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
(1)三大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然经济的历史过程,并且是从它的前导——奴隶经济开始。
纵观奴隶经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奴隶经济本身所经历的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奴隶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正在萌芽的最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奴隶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即征服),还仅仅是以最低的战争形式,即各个部落成员的各自为战的形式,而刚刚开始。这就使得加入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够分别拥有与这种战争形式的效果相适应的,很少量的奴隶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最低阶段的奴隶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大约是与旧石器时代相对应的父系氏族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奴隶经济。
奴隶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迅速成长的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奴隶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是以较高的战争形式,即把各个部落成员的各自为战集中起来的形式,而加速进行。这就进一步地使得组织集中作战的少数部落首领们,又能够集中占有与这两种战争形式的效果的差额相适应的,较大量的奴隶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中间阶段的奴隶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大约是与新石器时代相对应的,诸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燧人氏、有巢氏、盘古氏、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等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各自为政的)奴隶主贵族的奴隶经济。
奴隶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发育成熟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奴隶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终于是以最高的战争形式,即把各个部落首领的集中作战又联合起来的形式,而达到高潮。这就再进一步地使得体现在部落联盟上的,战争的最高组织者──国家,得以垄断又与这两种战争形式的效果的差额相适应的,更大量的奴隶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最高阶段的奴隶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炎帝、黄帝,经过尧、舜、禹,直到夏、商、周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奴隶经济。
※
紧跟在奴隶经济后面的,乃是土地经济。
纵观土地经济的发展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土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土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正在萌芽的最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土地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即征服),还仅仅是以最低的战争形式,即各个部落成员的各自为战的形式,而刚刚开始。这就使得加入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够分别拥有与这种战争形式的效果相适应的,很少量的土地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最低阶段的土地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伏羲氏、神农氏,直到周文王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土地经济。
土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迅速成长的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土地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是以较高的战争形式,即把各个部落成员的各自为战集中起来的形式,而加速进行。这就进一步地使得组织集中作战少数部落首领们,又能够集中占有与这两种战争形式的效果的差额相适应的,较大量的土地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中间阶段的土地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周列国以至春秋战国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各自为政的)土地贵族的庄园经济。
土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发育成熟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土地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终于是以最高的战争形式,即把各个部落首领的集中作战又联合起来的形式,而达到高潮。这就再进一步地使得体现在部落联盟上的,战争的最高组织者──国家,得以垄断又与这两种战争形式的效果的差额相适应的,更大量的土地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最高阶段的土地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秦、汉,直到唐、宋、元、明、清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土地经济。
※
紧跟在土地经济后面的,又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纵观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发展历史,我们又同样可以看到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正在萌芽的最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还仅仅是以最低的劳动形式,即各个手工业者的个体劳动的形式,而刚刚开始。这就使得加入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够分别拥有与这种劳动形式的效果(即个体劳动生产率)相适应的,很少量的劳动产品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最低阶段的“商品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西方世界古代威尼斯的时代,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迅速成长的中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是以较高的劳动形式,即把各个手工业者的个体劳动集中起来的形式,而加速进行。这就进一步地使得组织集中劳动的少数资本家们,又能够集中占有与这两种劳动形式的效果(即两种劳动生产率)的差额相适应的,较大量的劳动产品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中间阶段的“商品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以蒸汽机时代为中心的欧美各国的近代史上,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的“商品经济”。而这个还只是以个体劳动的集中为主要标志的,(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的“商品经济”,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
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本身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显然是一个发育成熟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的生产,终于以最高的劳动形式,即把各个资本家的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的形式,而达到高潮。这就再进一步地使得体现在资本联合上的,劳动的最高组织者——国家,得以垄断又与这两种劳动形式的效果(即两种劳动生产率)的差额相适应的,更大量的劳动产品形态的生产资料。
而具有如此特征的这个最高阶段的“商品经济”(我们应该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已经是以电气化时代为中心的,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代史上,寻找到它的踪迹),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商品经济”。而这个又已经是以集中劳动的联合为主要标志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商品经济”,则正是——社会主义经济。
(2)对传统理论的反思Ⅰ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它原来并非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比拟”[1]的历史怪物。作为国家干预(或国民一体)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它原来是既可以和国家干预(或国民一体)的土地经济相比拟,也可以和国家干预(或国民一体)的奴隶经济相比拟的。更彻底一点来讲,现今的社会主义,它不过是不论在土地经济中还是在奴隶经济中,都曾经反复出现过的以往的“社会主义”,在商品经济(机械经济)中的重演罢了。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以往的资本主义,和现今的社会主义,它们原来并非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经济。由于同样都主要是建立在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基础上,只不过前者是先将工人们的个体劳动集中起来,而后者是再将资本家们的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所以它们不过是同一种经济,即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两个依次渐进的发展阶段而已。
这就象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和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它们原来并非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经济。由于同样都主要是建立在土地形态生产资料基础上,只不过前者是先将农奴们的各自为战集中起来,而后者是再将地主们的集中作战又联合起来;所以它们不过是同一种经济,即土地经济的两个依次渐进的发展阶段而已一样!
这就象欧洲历史上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和古代罗马的“集权制”,它们原来并非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经济。由于同样都主要是建立在奴隶形态生产资料基础上,只不过前者是先将奴隶们的各自为战集中起来,而后者是再将奴隶主们的集中作战又联合起来;所以它们不过是同一种经济,即奴隶经济的两个依次渐进的发展阶段而已一样!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虽然是经历了轰轰烈烈大革命的洗礼,却仍然是主要建立在劳动产品(机械)形态生产资料基础上的,现今的社会主义;
它原来并非是一种突然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仅仅成为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余”和“痕迹”的经济体制[2] 。
又并非是一种只是因为还要和农民们交换农产品,还要为工人们分配消费品,还要对工商企业实行经济核算,还要与国外资本家们发展国际贸易等等,才不得不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做为“补充形式”而暂时保留下来的经济体制[3] 。
也并非是一种由于有了“计划第一”,而只好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退居到第二位的经济体制[4] 。
甚至还并非是一种由于社会主义尚未发展到“高级阶段”,所以在“初级阶段”尚需把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摆在第一位的经济体制(且战且退,步步为营!)。
作为国家干预(或国民一体)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它原来乃是一种终于使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经济体制。从而它已经是最高阶段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或者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最高阶段。
2 全部“商品经济”的总合
(1)三个发展阶段相互融合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述三大经济的历史过程,以求能有较多的收获。
走在自然经济前列的,乃是奴隶经济。
纵观奴隶经济的发展历史,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那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之外;还可以看到这三个特定发展阶段之间的,不仅是逐步进化,不仅是首尾相联,不仅是互相渗透,而且是依次迭加在一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
在具有较高效率的奴隶主贵族经济,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小奴隶经济,它实际上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燧人氏,有巢氏、盘古氏、女娲氏、伏羲氏、以及神农氏……等等新石器时代的小奴隶经济的数量,当不会比旧石器时代的更少);只不过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而在具有更高效率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奴隶经济,又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奴隶主贵族经济,它实际上也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也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也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夏、商、周时代的奴隶主贵族的数量,当不会比燧人氏,有巢氏、盘古氏、女娲氏、伏羲氏、以及神农氏……等等时代的更少);只不过也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也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
走在奴隶经济后面的,则是土地经济。
纵观土地经济的发展历史,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那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之外;也还可以看到这三个特定发展阶段之间的,不仅是逐步进化,不仅是首尾相联,不仅是互相渗透,而且是依次迭加在一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
在具有较高效率的地主庄园经济,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小土地经济,它实际上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东周列国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农经济的数量,当不会比伏羲氏、神农氏、以及周文王时代的更少);只不过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而在具有更高效率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土地经济,又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地主庄园经济,它实际上也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也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也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秦、汉,以至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地主庄园的数量,当不会比东周列国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更少);只不过也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也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
走在土地经济后面的,又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
纵观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发展历史,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那三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之外;又同样可以看到这三个特定发展阶段之间的,不仅是逐步进化,不仅是首尾相联,不仅是互相渗透,而且是依次迭加在一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
在具有较高效率的资本家经济,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小商品经济,它实际上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蒸汽机时代的小商品经济的数量,当不会比古代威尼斯时代的更少);只不过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既然如此。在具有更高效率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又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它的命运又应该如何呢?
(2)对传统理论的反思Ⅱ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在具有更高效率的国家干预(或者国民一体)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又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作为其原始基础的那个资本家经济,它实际上也并非是要趋于消亡,它实际上也并非不能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也并非不能继续向前发展(例如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资本家的数量,都不会比蒸汽机时代的更少);只要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将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将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就可以了。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它原来并非只有在以往资本主义的“废墟”上,才能够建立起来。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系,它原来不仅已经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最高阶段;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又要把中间阶段的资本家经济,以及最低阶段的小商品经济统统包含在其中,并以最高阶段的国家经济为主导的,全部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总和。
这就象奴隶经济的“社会主义”(例如西方世界的古代罗马)、或者土地经济的“社会主义”(例如东方世界的汉、唐帝国),它们原来并非只有在以往奴隶主贵族经济、或者地主庄园经济的“废墟”上,才能够建立起来。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系,它们原来不仅已经是奴隶经济、或者土地经济的最高阶段;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又要把中间阶段的奴隶主贵族经济、或者地主庄园经济,以及最低阶段的小奴隶经济、或者小土地经济统统包含在其中,并以最高阶段的国家经济为主导的,全部奴隶经济、或者全部土地经济的总和一样!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那些曾经是按照全部工厂企业国有化──这个十月革命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许多“正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之所以终于未能发挥出当时以为能够发挥出的,“比任何资本主义都要大得多的生产力”[5] 。除了确有一些历史客观原因之外,恐怕主要还是和其中有许多人在主观上,
非要使之与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彻底绝裂”。
非要使之成为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比拟”的历史怪物。
非要用“继续革命”来使之纯粹而又纯粹。
从而非要把本来是可以,并且是应该,进而是必须包含在其中的那些“资本主义因素”、乃至“小商品因素”统统扫除干净。……结果使集中劳动的联合,失去了许多得以联合的基础。又使个体劳动的集中,失去了许多得以集中的内容。直至将社会主义这个本该是汇集了一切江河的汪洋大海,清理成为拒绝了许多江河的枯源之水。——这一点有关的。
3 以往一切经济的总和
(1)三大经济相互融合
我们还要来回顾一下上述三大经济的历史过程,以求能有更多的收获。
纵观乃是由奴隶经济、土地经济、和商品经济(机械经济)来组成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终于又看到了这三大经济体系之间的,不仅是逐步进化,不仅是首尾相联,不仅是互相渗透,而且是依次迭加在一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
在高于奴隶经济的土地经济,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由于作为奴隶经济物质基础的东西——奴隶形态的生产资料(也就是服劳役的人),它实际上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奴隶的数量,当不会比夏、商、周时代的更少)。
所以这个低于土地经济的奴隶经济,它实际上也就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也就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也就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只不过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一看去,它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而在高于土地经济的商品经济(机械经济),又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时候;由于作为土地经济物质基础的东西——土地形态的生产资料,它实际上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例如当今世界的农田面积,当不会比中世纪时代的更少)。
所以这个低于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土地经济,它实际上也就并非已经趋于消亡,它实际上也就几乎还是保持原有水平,它实际上也就甚至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只不过也是因为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它才会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愈来愈降为从属部分,以至于乍一看去,它也似乎是正在趋于消亡罢了。
(2)对传统理论的反思Ⅲ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那种以为旧的经济基础已经灭亡之后,反映这个旧的经济基础的旧的思想观念,还会长期存在的见解[6] ,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被这个还会长期存在的旧的思想观念所反映的,那个旧的经济基础,它实际上并没有灭亡。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无数革命先烈,通过无数次旨在“推翻旧世界”、“砸碎旧世界”、“埋葬旧世界”的浴血的战斗,才得以建立起来的现今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它原来不仅已经是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最高阶段;不仅还应该是全部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总和;而且终于又必然是一个再把从古到今的奴隶经济(其实就是各种服务业!),土地经济(其实就是各种农牧业!),和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各种制造业!)统统包含在其中,并以这三者的国家经济部分的结合为主导的,以往一切经济的总和。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那些连现今的社会主义,差不多是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这样一种已经是很保守的观点,都不能容忍的人们的心胸,显然是有些狭窄了。因为现今的社会主义,如果单就其中的国家经济部分而言,那它原来就不仅差不多是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而且还差不多是一个“没有地主的地主阶级国家”,和一个“没有奴隶主的奴隶主阶级国家”。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到: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原来并不是一个不断地用新的、较为高级的经济形态,去“取代”旧的、较为低级的经济形态(例如用农牧业去取代服务业,再用制造业去取代农牧业,进而还要用资本家经济去取代小商品经济,最后又用国家经济去取代资本家经济……等等)的,有限循环的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用新的、更为广阔的经济体系,去“包含”旧的、较为狭窄的经济体系的,无限扩展的历史过程。
这就象生物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不断地用新的、较为高级的生物物种,去“取代”旧的、较为低级的生物物种(例如用多细胞生物去取代单细胞生物,用节肢动物去取代腔肠动物,用脊椎动物去取代节肢动物,进而还要用哺乳动物去取代爬行动物,最后又用食肉动物去取代食草动物……等等)的,有限循环的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用新的、更为广阔的生物体系,去“包含”旧的、较为狭窄的生物体系的,无限扩展的历史过程一样。
于是我们非常不情愿地领悟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类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7]
注释
[1]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期间最高指示》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3]列宁
[4]毛泽东
[5]列宁
[6]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期间最高指示》
[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
总序
在左派和右派激烈交锋的夹缝中,我们必须左右开弓,才能为已经奄奄一息的社会主
义,寻找到一条新的生路。
关于社会主义的推理(三)
——分配原则新探——
关键词:工资;利润;所得税;股份经济;广义社会主义;铁的所得税规律。
内容提要
本篇想要说明的是:只有在一个乃是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广义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相信,由社会主义(国民一体的股份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引言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先别着急!)。但它所要导致的社会主义,不应该是一种排斥了资本主义的——狭义社会主义,而应该是一种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广义社会主义。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前途已显得有些渺然的情况下,倘若我们果真能够通过一个逻辑的过程,较为系统地来证实上述的论点;那我们或许竟可以使这个曾经有过光荣历史,后来却又多灾多难的“社会主义”,在以往“两大阵营”的最后一战中,即便已不能占据上风,也要力争打个平手。
但社会主义究竟是如何来包含资本主义的呢?……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又要在侧重于生产资料的角度之后,再一次从侧重于分配原理的角度,重新来回顾一下整个商品经济〔机械经济〕的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顺便来探究一下价值、产品、和价格——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先来设立一个小小的前提,那就是:每个劳动者一天8小时的劳动,始终是表现为——8元的劳动日价值。
1 原始积累
〔1〕原始的个体手工业
我们假设:在原始的小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有一位从事个体劳动的小小织布匠。他现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乃是一架单凭个体劳动就能够制造出来的,极为简单的手工织布机。和所在地区其他的个体劳动者们一样,他一天劳动8小时,扣除原材物料的消耗,可以净生产出 1米 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微观(即个人范围)的价值原理,这 一米 棉布价值8元。并且按照一种宏观(即市场范围)的价值原理,这 一米 棉布也正好是表现为8元钱的市场价格。
【说明Ⅰ:当同一地区各个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由于还没有较低的个体劳动和较高的
个体劳动之分,而统统处在一种大体均衡的原始状态中的时候;用来反映个人实际劳动的
微观的价值,和用来反映市场基准劳动的宏观的价格之间,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微观的价值所反映的个人实际劳动,和宏观的价格所反映的市场基准劳动,现在同样是所在地区中,那个处在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懒人和笨人的劳动当然除外!)。】
这 一米 棉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8元钱的价格,应该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由于在这种仅仅使用人力器械的个体劳动中,劳动力乃是唯一的生产动力;而作为生产资料的人力器械,现在还只是劳动力的从属物。所以在这位一向主要是依靠埋头苦干,才能有所收获的小小织布匠看来,这 1米 棉布,也就很显然地是在他的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从而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8元钱的价格,也就很自然地要被全部用来维持这个劳动力的生活消费。
〔2〕分化的个体手工业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这位织布匠在不胜劳苦之中突然灵机一动,将这架手工织布机加以适当地改进;结果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却已经可以净生产出 2米 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微观的价值原理,这 2米 棉布价值8元(价值总额保持不变,产品单价开始递减!)。但按照一种宏观的价值原理,这 2米 棉布则已经是表现为16元钱的市场价格(产品单价保持不变,价格总额开始递增!)。
【 说明Ⅱ:当同一地区各个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由于已有了较低的个体劳动和较高的
个体劳动之分,而开始出现如上较大差别的时候;用来反映个人实际劳动的微观的价值 ,
和用来反映市场基准劳动的宏观的价格之间,也就要随之而发生如上较大的背离。这是因为,微观的价值所反映的个人实际劳动,已经可以是一种较高等级的个体劳动;而宏观的价格所反映的市场基准劳动,现在仍然是所在地区中,那个处在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
这 2米 棉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16元钱的价格,又应该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于是这位织布匠开始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因为虽然从比较单纯的“力”〈F〉的角度来看,现在的 2米 棉布,仍然还是在他的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但是从比较完整的“功”〈W = FS〉的角度来看,这增加的 1米 棉布(由于并非要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则是在比以往显著增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得到改进的生产资料的作用〈S〉。
面对这种愈来愈发人深省的局面。我们的这位织布匠,他现在究竟是应该继续坚持从“力”的角度看问题,一如既往地将他所生产出来的全部 2米 棉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16元钱的价格,统统用于自己的生活消费,使之比所在地区的个体劳动者们高出一倍呢?
还是应该逐步改从“功”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不再忽视生产资料的作用,及其随之所要求的利益;一反往常地将这增加的 1米 棉布所包含的4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8元钱的价格分离出来,用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以求从中获取某种更大的好处呢?
在这个虽然仅仅是人力器械的改良(参见近代英国个体手工纺织行业中,各种人力纺织器械竞相改良时期的情况。),却已经是在一种模棱两可的程度上,可以引起某种变革的历史关头;我们的这位不再甘于平庸的织布匠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比较客观,从而也比较有利的第二种选择。他咬紧牙关,坚定信心,日复一日地将这增加的 1米 棉布所包含的4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8元钱的价格分离出来,积累起来。……整整十个三百六十天,总共积累起1440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28800元钱的价格。
他计算了一下:用积累起来的这笔资金,如果不是投入到消费资料的领域里去,而是投入到生产资料的领域里去,将可以开办起一个更高效率的手工工场。于是他打起包裹,整好衣装,痛痛快快地告别了原始的小商品经济的社会,高高兴兴地跨入到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去了。
(顺便提一下:勤劳刻苦加智慧——这虽然并不是原始积累的唯一源泉,但却的确是原始积累的第一源泉!)。
2 资本主义积累
〔1〕工场手工业
我们的这位个体手工业时代的小小织布匠,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小小资本家了。他充分地运用自己以往的个人积累,很及时地开办起一个,已经是装有十架经过改良的手工织布机的手工工场;并且雇用了十名左右的工人进行集中劳动。
由于这里不仅已经有了由这种较高效率的手工织布机,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同时又加上了由这种集中劳动所带来的,可以大大降低人力物力消耗的组织优势(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体现在诸如厂房、工作台、流水线、照明、配料、以及仓库……等等各项共用设施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
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 4米 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微观的价值原理,这 4米 棉布价值8元(价值总额保持不变,产品单价继续递减!)。但按照一种宏观的价值原理,这 4米 棉布则已经是表现为32元钱的市场价格(产品单价保持不变,价格总额继续递增!)。
【说明Ⅲ:当同一地区各个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由于又有了较低的个体劳动和更高的集中劳动之分,而进一步出现如上更大差别的时候;用来反映个人实际劳动的微观的价值,和用来反映市场基准劳动的宏观的价格之间,就又要随之而发生如上更大的背离。这是因为,微观的价值所反映的个人实际劳动,已经可以是一种更高等级的集中劳动;而宏观的价格所反映的市场基准劳动,现在仍然是所在地区中,那个处在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
这 4米 棉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32元钱的价值,又应该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由于这 4米 棉布,已经显然是在每个工人的劳动力,和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所以自然就要在分别确定了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之后,将它分配给这两个方面;并因此而将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32元钱的价格,分配给这两个方面。
每个工人的劳动力的作用,它的大小〔从宏观上看〕乃是用所在地区的(由于处在最低等级而成为“基准”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而此时此地,这个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还只是表现为全部 4米 棉布中的 1米 棉布;从而只包含有2 元价值,并且表现为8元钱的价格。
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含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两部分),它的大小〔从宏观上看〕则是用每个工人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额来测定的。而此时此地,这个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已经是表现为全部 4米 棉布中的 3米 棉布;从而已包含有6元价值,并且表现为24元钱的价格。
这样一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只能够依照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1米 棉布),从中分配到2 元价值,并且表现为8元钱的价格(与以往分别从事个体劳动时的劳动报酬相比,现有工资收入并未降低);以用来不断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 3米 棉布),从这十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6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240元钱的价格;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日复一日,……整整十个三百六十天,这位资本家已经可以积累起21600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864000元钱的价格。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开始发生了。
因为他这种较高效率的手工织布机,毕竟还只是一种个体劳动的产物。所以用不了多久,所在地区的个体劳动者们就会纷纷起而效之,将他们自己的手工织布机也都加以同样的改进;结果就会使得此时此地,这个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也终于是要从 1米 棉布的水平,提高到 2米 棉布的水平上来。
这样一来,在这个织布工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可以依照已经增长起来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2米 棉布),从中分配到4元价值,并且表现为16元钱的价格;以用来不断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与以往相比,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得以提高)。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只能依照,与已经增长起来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 2米 棉布),从这十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4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160元钱的价格;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一个、二个、三个……三百六十天,尽管这位资本家依靠着尚存的组织优势,每年还是可以积累起1440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57600元钱的价格;但他努力追求到的更高的积累速度,却总是要随着技术优势的得而复失而一次又一次地降低下去。………如何才能够使得正在兴起的集中劳动,不再受到乃是由个体劳动所造成的这种威胁呢?
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艰难时刻,使集中劳动最后战胜个体劳动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钟声,终于敲响了。
〔2〕机器大工业
我们的这位勇于进取的资本家又计算了一下:用他这十几年来依靠集中劳动所积累起来的,大约25万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大约100万元钱的价格;已经可以兴建起一个主要是用蒸汽机来驱动的,机械化的织布工厂。于是他破釜沉舟,乘势而上;从而使自己又从一个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小资本家,成长为一个蒸汽机时代的大资本家了。
由于这里再加上了乃是由集中劳动所带来的机械化优势;所以在这个又进一步雇佣了上百人的织布工厂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 8米 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微观的价值原理,这 8米 棉布价值8元(价值总额保持不变,产品单价继续递减!);但按照一种宏观的价值原理,这 8米 棉布则已经是表现为64元钱的市场价格(产品单价保持不变,价格总额继续递增!)。
【说明IV:当同一地区各个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由于又有了使用人力器械的个体劳动,和使用动力机械的集中劳动之分,而继续出现如上更大差别的时候;用来反映个人实际劳动的微观的价值,和用来反映市场基准劳动的宏观的价格之间,就还要随之而发生如上更大的背离。这是因为,微观的价值所反映的个人实际劳动,已经可以是一种使用动力机械的更高等级的集中劳动;而宏观的价格所反映的市场基准劳动,现在仍然是所在地区中那个使用人力器械的,处在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
这 8米 棉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64元钱的价格,又应该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由于此时此地,这个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已经是表现为全部 8米 棉布中的 2米 棉布;从而只包含有2元价值,并且表现为16元钱的价格。
由于此时此地,这个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已经是表现为全部 8米 棉布中的 6米 棉布;从而已包含有6元价值,并且表现为48元钱的价格。
所以这样一来,在这个织布工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只能依照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2米 棉布),从中分配到2元价值,并且表现为16元钱的价格;以用来不断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与以往相比,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继续保持原有水平)。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 6米 棉布),从这一百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60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4800元钱的价格;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日复一日,……仅仅一个三百六十天,这位资本家就已经是突飞猛进地积累起21600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1728000元钱的价格。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又开始发生了。
因为,当着这种还只是有了初步的机械化,就已经是财源滚滚的资本主义经济,终于还要在愈来愈大的范围内,普遍而又迅速地发展起来的时候:
如果他已经满足于现有的积累速度和规模,不再继续不断地扩大他的织布厂(例如将不断积累起来的大笔资金,不是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侈奢消费);那就难免有一天,要被正在急起直追的其他资本家们所淘汰。
但如果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积累速度和规模,而是要继续不断地扩大他的织布厂(例如将他的一百台机械化织布机,不断地扩大到二百台、三百台……);那用不了多久,就势必要因为同样野心勃勃的其他资本家们在这方面的无限止的竞争,而使自己(并使大家统统)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劳动力的不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而如果他既不满足于现有的积累速度和规模,又要避免受阻于劳动力的不足,就只有继续不断地去提高织布厂的机械化程度(例如将他的第一代机械化织布机,不断地提高到第二代、第三代……);结果也用不了多久,就又势必要因为同样野心勃勃的其他资本家们在这方面的无限止的竞争,而使自己(并使大家统统)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资本家个人积累上的——资金的不足。
……怎么办呢?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真的是已经敲响,“剥夺者要被剥夺”了吗?
在这个同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关头,我们的这位已经几度涉险过关,所以并未惊惶失措的资本家思虑再三;终于再一次打起包裹,整好衣装,痛痛快快地告别了昨天的资本主义社会,高高兴兴地跨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来了。
只是他所跨入的社会主义,并非是(如列宁所建立的)一种排斥了资本主义的——狭义社会主义;而已是(如罗斯福所建立的)一种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广义社会主义。
3 社会主义积累
〔1〕股份经济
随着使联合劳动最后又战胜集中劳动的,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钟声又已经敲响。我们的这位以往只是局限在某一地区独立经营的资本家,迫于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劳动力不足,而要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却又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现在终于要和不同地区,也曾经是独立经营的许多资本家们联合起来。他们不再象以往那样闭关自守,各自为政;而是纷纷拿出以往的个人积累作为股份,共同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股份公司。
在这些比以往任何单独一位资本家都要大得多的股份公司里,他们联起手来,将已经很多倍于个人积累的大量股份,投入到终于不再是局限在资本家个人积累上的,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的机械制造工业中去;从而可以生产出与其各自为政时相比,具有更高效率的电气化的织布机。
这位因此而进入股份经济行列的资本家,现在将可以用他进一步的积累,来购置乃是作为股份经济产物的新一代织布机——已不再受阻于资金的不足!并且可以继续雇用一百名左右的工人进行集中劳动——也不再受阻于劳动力的不足!
由于这里再加上了又是由股份济所带来的电气化优势;所以在这个织布厂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 12米 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微观的价值原理,这 12米 棉布价值8元(价值总额保持不变,产品单价继续递减!);但按照一种宏观的价值原理,这 12米 棉布则已经是表现为96元钱的市场价格(产品单价保持不变,价格总额继续递增!)。
【说明V:当不同地区(!)各个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由于再有了最低的个体劳动和最高的联合劳动之分,而再进一步出现如上更大差别的时候;用来反映个人实际劳动的微观的价值,和用来反映市场基准劳动的宏观的价格之间,就又要随之而发生如上更大的背离。这是因为,微观的价值所反映的个人实际劳动,已经可以是一种最高等级的联合劳动;而宏观的价格所反映的市场基准劳动,现在仍然是所在地区中那个处在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
这 12米 棉布所包含的8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96元钱的价格,又应该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由于此时此地,在联合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起来的,这个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现在已经是表现为全部 12米 棉布中的 3米 棉布;从而是包含有2元价值,并且是表现为24元钱的价格。
由于此时此地,在联合条件下进一步扩大起来的,这个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现在已经是表现为全部 12米 棉布中的 9米 棉布;从而是包含有6元价值,并且是表现为72元钱的价格。
所以根据以往的惯例,在这个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可以依照进一步提高起来的,这个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3米棉布〕,从中分配到2元价值,并且表现为24元钱的价格;以用来不断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进一步扩大起来的,这个与所在地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9米棉布〕,从这一百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600元价值,并且表现为7200元钱的价格;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可是,就在工人们和资本家正是要根据以往的惯例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时候;恰好就是通过这种股份经济的形式,而将资本家们的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同时也将工人们的个体劳动又联合起来的——国家,终于伸出了一双巨手。……
大惑不解的工人们,和恼羞成怒的资本家,他们现在居然摒弃前嫌,携起手来,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尖刻的诘难:“在我们这个织布厂里,工人们为它提供了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为它提供了自己的生产资料;请问国家,您又为它提供了什么呢?”
国家却是和蔼可亲地笑了笑,回答说:“其实你们资本家所提供的,始终是一种只能将同一地区工人们的个体劳动集中起来的,体现在诸如棉纺厂、毛纺厂、缫丝厂、织布厂、制线厂、印染厂、以及纺织机械厂、化工原料厂……等等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
“但要组成这种终于还要将不同地区资本家们的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的股份经济;则必然还需要在这不同地区的各个工厂企业之间,不断地加入一种使之在特定物质基础上相互联结起来的,体现在诸如公路、铁路、航道、隧道、桥梁、车站、机场、港口、以及供电系统、供热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通讯系统……等等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
“而所有这些已逐步将不同地区的各个工厂企业,在特定物质基础上相互联结起来;从而才使得更大范围的股份经济得以建立起来,从而才使得更高效率的生产机械得以生产出来,从而才使得更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得以开发出来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它们正是由国家来提供的。
“所以:
既然工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客观上已经是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的,(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中,获取——工资。
既然资本家们可以从自己的,客观上已经是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的,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中,获取——利润。
那国家为什么就不可以从自己的,客观上也已经是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中,获取——所得税呢?”
(注意:现在讲到的“所得税”,乃是一种跟随在奴隶经济的所得税——人头税,和土地经济的所得税——土地税之后的,机械经济的所得税;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制造业经济的——增值税。)
〔2〕股份经济的分配原理
面对这些虽然并非通俗易懂却还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工人们终于是无话可说,而资本家们当然也只有善罢甘休。但国家则还需要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现在来看在整个分配过程中始终作为基准线的,乃是由所在地区中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组成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虽然从你们这个织布厂的,还只是由同一地区来组成的所在地区去看:由所在地区中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组成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现在已先行达到 3米 棉布的水平。
“但是从我们这个股份经济的,已经是由不同地区来组成的所在地区去看:必然是由这不同地区中最不发达地区的,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组成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现在却仍然保持在、或者是刚刚达到了 2米 棉布的水平。
“从而虽然从你们这个织布厂的,还只是由同一地区来组成的所在地区去看:用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力的作用,它的大小已经是先行地表现为 3米 棉布。
“但是从我们这个股份经济的,已经是由不同地区来组成的所在地区去看:用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力的作用,它的大小却应该是继续地表现为 2米 棉布。
“进而虽然从你们这个织布厂的,还只是由同一地区来组成的所在地区去看:用与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来衡量的,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它的大小已经是先行地表现为,三倍于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 9米 棉布。
“但是从我们这个股份经济的,已经是由不同地区来组成的所的地区去看:用与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来衡量的,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它的大小却应该是继续地表现为,三倍于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 6米 棉布。
“而既然我们大家已经是共同地组成了现在的股份经济。所以,本着一种对于所有不同地区的工人们和资本家们,都要一视同仁的原则;国家就势必要以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的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作为整个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际上也就是要按照,由这个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上述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差额,从每一个已经超额出来的部分中,征收与这个差额相适应的,一定比例的所得税。”
正是根据国家用它那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所阐述的这样一个并非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从此以后,在我们这个客观上已经被纳入股份经济行列的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平均每个工人,在按照同一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个体劳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分配到包含在 3米 棉布中的2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24元钱的价格之后;还要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个体劳动和个体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向国家缴纳包含在 1米 棉布中的2/3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8元钱价格的所得税。
而这位资本家,在按照同一地区不同级别劳动(集中劳动和个体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从每一个工人身上,分配到包含在 9米 棉布中的6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72元钱的价格之后;也还要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集中劳动和集中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向国家缴纳包含在 3米 棉布中的2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24元钱价格的所得税。
从而在我们这个客观上已经被纳入股份经济行列的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在它所生产出来的,包含在 1200米 棉布中的总共800元价值,及其所表现的9600元钱的价格中: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这一百名工人,实际上将只能够按照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总共分配到价值133 1/3元,并且表现为1600元钱价格的工资(与以往相比,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继续保持原有水平);所占比例为16.6%。
贡献了工厂企业形态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实际上将只能够按照与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总共分配到价值400元,并且表现为4800元钱价格的利润(与以往相比,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原有水平);所占比例为50%。
而贡献了公共设施形态生产资料作用的国家,现在则可以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总共分配到价值266 2/3元,并且表现为3200元钱价格的所得税;所占比例为33.3%.
而这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率,则正是使(无非由国家来代表的)社会主义,在无须剥夺资本家们私有财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生命的源泉。就象当年那一定比例的利润率,曾经是使(无非由资本家们来代表的)资本主义,在无须剥夺工人们个人财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生命的源泉一样。
并且当着由股份经济(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这种更高形式的联合劳动所能够创造出来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终于还要超过由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较低形式的集中劳动所能够创造出来的,同一地区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并因此而使得国家的所得税率(所得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超过了资本家们的利润率(利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的时候。
我们就终于是有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上升到第一位,而全体资本家们的经济实力则已经退居到第二位的——广义的社会主义社会。
4 补充说明
刚才讲到,国家为股份经济所制定的所得税率,实际上乃是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确定的。可是在股份经济的不同地区中,由此来衡量的差额又是不尽相同的。这样一来,宏观上只能是为股份经济制定并实施某种统一税率的国家,又将如何来解决不同地区之间这种不尽相同的矛盾呢?
对于这个细分起来势必要包含无穷层次的重大难题,我们现在所能够做出的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正是因为不同地区之间有这种不尽相同的矛盾;所以国家在基本上确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或者联邦〕税率之后,还需要有一系列用来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之间拾遗补缺的,主要是作为地方税种的各类名目繁多的——调节税。
※
刚才又讲到,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乃是按照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确定的。而这个基准地区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又差不多是与作为股份经济起点的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它所能够造成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大体相当的。从而归根到底,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的所得。
于是人们或许要问:既然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的所得;那他们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加入到股份经济中去,从而使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呢?
这里也有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是:这与虽然工人们在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个体劳动条件下的所得(可是出于在诸如更加简易、更加及时、更加稳定、以及更加安全……等等其它方面的许多好处);他们也还是会心甘情愿地加入到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中去,从而使小商品经济“和平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道理,是一样的。
但如果这样的回答仍然是不够的,那就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近代英国的历史。
当着近代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率先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各自为政的资本家们若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已经开始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劳动力的不足(所以就有了充满血腥的圈地运动和反流浪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所以就有了蓬勃兴起的工会组织和劳工运动);但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械化程度,又势必要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资本家们个人积累上的,资金的不足(所以就有了居高不下的高利贷利率)的时候。
倘若他们不肯走一条乃是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求由此来解决资金的不足;那就只有走一条则是以对外扩张为内容的殖民主义道路,以求由此来解决劳动力的不足。
可是,当着德国的,意大利的,日本的资本主义也已经陆续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且不论后面还要有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并且也纷纷要走一条殖民主义道路的时候,那又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世界各国的资本家们来说,他们究竟是要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两败俱伤的世界大战中去?还是要心甘情愿地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去呢?
※
这里还有一个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倘若有人以为可以依仗某种比较主观的因素(例如国家权利或者国家意志…等等),来使得一个国家的所得税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地高于、或者是普遍地低于本国股份经济中,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这个唯一可以寻找到的比较客观的标准;那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有史为鉴!
一旦一个国家的所得税率,因为某种比较主观的因素,而在某个时期内已经是普遍地高于本国股份经济中,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从而使得客观上只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常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主要是)不利于资本家,而有利于国家的倾斜(这里正好可以有二十世纪末东南亚各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为例)。那我们将会看到:
已经是持续不断地侵犯到资本家们利益的,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就会在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需求过剩的状态。而已经是持续不断地受到国家利益侵犯的,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则会在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生产不足的状态。
从而除非这个国家的资本家们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入,持续不断地来抵销他们所受到的这个侵犯〔从而势必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否则的话,要想渡过这场已经是需求过剩,而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时减税!
而一旦一个国家的所得税率,因为某种比较主观的因素,而在某个时期内又已经是普遍地低于本国股份经济中,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从而使得客观上只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常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主要是)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国家的倾斜(这里也正好可以有二十世纪初欧美各国所发生的经济危机为例)。那我们又将会看到:
已经是持续不断地受到资本家们利益侵犯的,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就会在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需求不足的状态。而已经是持续不断地侵犯到国家利益的,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则会在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生产过剩的状态。
从而除非这个国家的资本家们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出,持续不断地来抵销他们所获得的这个侵犯〔从而也势必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否则的话,要想渡过这场又已经是需求不足,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时增税!
于是在“铁的工资规律”,和“铁的利润规律”之后,我们现在又看到了一个“铁的所得税规律”。
总序
在左派和右派激烈交锋的夹缝中,我们必须左右开弓,才能为已经奄奄一息的社会主义,寻找到一条新的生路。
关于社会主义的推理(四)
——条条道路通罗马——
关键词:工资;利润;所得税;股份经济;广义社会主义;私有化的意义。
内容提要
从以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为内容的资本主义出发,不论走的是一条殖民经济的道路,还是一条国营经济的道路;不论走的是一条世界大战的道路,还是一条经济改革的道路……这条条道路都是通向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广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1 广义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
广义社会主义的生产结构,从表面形态上看,仍然是一种集中劳动的大商品生产的生产方式。只是这里的“集中”,本质上已不再仅仅是对于同一地区的个体劳动的集中,而是进一步对于不同地区的集中劳动的联合了。它以股份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这种形式,将工人、资本家、和国家这三者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股份经济的生产结构中:
工人们所贡献的,乃是使他们的个体劳动得以进行的,仍然是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因为即便是在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上,也还是具有着诸如操作杠杆、调节螺栓、移动滑轮、管道阀门、检测和维修工具,一直到各种电器开关、以及电脑键盘……等等的人力操作的部分)上的劳动力的作用。
资本家们所贡献的,则是分别使同一地区各个工人的个体劳动得以集中起来的,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
而国家所贡献的,却是进一步使不同地区各个资本家的集中劳动(及其所包含的个体劳动),又得以联合起来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
由于这种股份经济的生产结构,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所以自然就要在分别确定了这三个作用各自的大小之后,将它所生产出来的一定量劳动日产品,分配给这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将包含在其中的一定量劳动日价值,及其所表现的一定量劳动日价格,分配给这三个方面。
工人们的,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它的大小:从个别上看,乃是用每个工人自己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从局部上看,则是用所在地区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但是从全局上看,却是用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
从而贡献了这个作用的工人们,最后就只能分配到,乃是与这个基准地区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并因此而分配到包含在其中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所表现的那一部分价格。
资本家们的,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它的大小:从个别上看,乃是用每个工人自己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测定的。从局部上看,则是用所在地区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测定的。但是从全局上看,却是用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测定的。
从而贡献了这个作用的资本家们,最后就只能分配到,乃是与这个基准地区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并因此而分配到包含在其中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所表现的那一部分价格。
而国家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它的大小:从个别上看,乃是用每个工人自己的,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测定的。从局部上看,则是用所在地区的,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测定的。但是从全局上看,却是用由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测定的。
从而贡献了这个作用的国家,最后就可以分配到,乃是与由这个基准地区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并因此而分配到包含在其中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所表现的那一部分价格。
工人们所分配到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所表现的那一部分价格,组成了一定量的——工资。由于它归根到底乃是来源于,用消费资料来维持的劳动力的作用;所以自然就应该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的领域里去,以用来不断维持这个劳动力的生活消费。
资本家们所分配到那一部分价值,及其所表现的那一部分价格,组成了一定量的——利润。由于它归根到底乃是来源于,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所以自然就应该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的领域里去,从用来继续发展这种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
而国家所分配到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所表现的那一部分价格,则组成了一定量的——所得税。由于它归根到底乃是来源于,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所以也自然就应该重新流回到公共设施的领域里去,以用来继续发展这种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
然而,我们的这个已经是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广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它在势必要充满着各种矛盾,各种变化,以及各种不测风云的实际运行中,究竟是如何来保证参与三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比较恰如其分的体现呢?
2 广义社会主义的市场调节
有一件现代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深入去想,实在算得上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奇观!
由于不断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通常是以消费市场为中转站;并且一旦因为要应付长远需求而有所节余,这有所节余的部分,就会以储蓄资金这个分体的形式,进入乃是作为储蓄资金市场的银行。
由于不断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通常是以股票市场为中转站;并且一旦因为要追加流动资金而有所不足,这有所不足的部分,就会以抵押股票这个分体的形式,取自也是作为流动资金市场的银行。
由于不断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其主体通常是以债券市场为中转站;并且一旦因为要追加贴现资金而有所不足,这有所不足的部分,就会以贴现债券这个分体的形式,取自又是作为贴现资金市场的银行。
(现在不妨假定这三大部分资金,其主体与分体的比例大约都是十比一。)
所以:
倘若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已开始受到工厂企业领域,和公共设施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储蓄资金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抵押股票和贴现债券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提高抵押贷款利率和降低贴现率,来导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已开始受到消费资料领域,和公共设施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抵押股票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储蓄资金和贴现债券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和降低贴现率,来导致股票市场的上涨;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其主体已开始受到消费资料领域,和工厂企业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贴现债券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储蓄资金和抵押股票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提高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的上涨;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公共设施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已开始反过来侵犯了工厂企业的领域,和公共设施的领域(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储蓄资金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而抵押股票和贴现债券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的银行,就会通过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和提高贴现率,来导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上涨;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的领域,和公共设施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已开始反过来侵犯了消费资料的领域,和公共设施的领域(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抵押股票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而储蓄资金和贴现债券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的银行,就会通过提高抵押贷款利率和提高贴现率,来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的领域,和公共设施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其主体已开始反过来侵犯了消费资料的领域,和工厂企业的领域(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贴现债券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而储蓄资金和抵押股票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的银行,就会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的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的领域、和工厂企业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已开始受到工厂企业领域,或者公共设施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储蓄资金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抵押股票或者贴现债券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或者通过提高抵押贷款利率来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或者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的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已开始受到消费资料领域,或者公共设施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抵押股票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储蓄资金或者贴现债券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或者通过降低抵押贷款利率来导致股票市场的上涨,或者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的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的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其主体已开始受到消费资料领域,或者工厂企业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贴现债券将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储蓄资金或者抵押股票则开始(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或者通过提高贴现率并降低抵押贷款利率,来导致债券市场的上涨;或者通过提高贴现率并提高抵押贷款利率,来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的领域里去。
……如此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在保证参与三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比较恰如其分体现的实际运行中,银行系统充当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微调机构。
而所有这一系列资金流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必然会有一个特定的、内在的、客观的、明确的目标!)无非是:
工人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不能够超出他们在各自独立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通常是由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限定的所得。
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不能够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通常是由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的,不同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限定的所得。
而国家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则不能够超出它在联合劳动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通常是由用股份经济中最不发达地区——这个基准地区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来限定的所得。
3 广义社会主义的结构简图
从上述这一系列的资金流动中,我们当然也已经注意到:人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原来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出组成了联合市场的——消费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在这三个“市场”的上面,分别是组成了国民生产总量的——消费资料,工厂企业形态生产资料,和公共设施形态生产资料。
在这三个“市场”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消费资金,工厂企业资金,和公共设施资金。
在这三个“资金”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劳动日价格的——工资价格,利润价格,和所得税价格。
在这三个“价格”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劳动日价值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Ⅰ,和剩余价值Ⅱ。
在这三个“价值”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劳动日产品的——必要产品,剩余产品Ⅰ,和剩余产品Ⅱ。
在这三个“产品”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联合劳动生产率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集中劳动生产率差额Ⅰ,和联合劳动生产率差额Ⅱ。
在这三个“生产率”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联合劳动的——劳动力的作用,工厂企业形态生产资料的作用,和公共设施形态生产资料的作用。
在这三个“作用”的下面,分别是组成了股份经济的——劳动力要素,工厂企业要素,和公共设施要素。
而在这三个“要素”的下面,以及最初那三个“资料”的上面,则分别站立着组成了经济“人”的——工人,资本家,和国家。
从而现在可以用一个并不十分严格的简图的形式,将它们相互联结起来:
工人 + 资本家 + 国家 = “人”
↑ ↑ ↑ ↑
消费资料 + 工厂企业 + 公共设施 =国民生产总量 ┓
↑ ↑ ↑ ↑ 占
消费市场 + 股票市场 + 债券市场 = 联合市场
↑ ↑ ↑ ↑ 有
消费资金 + 企业资金 + 公共资金 =国民生产总值 ┛
↑ ↑ ↑ ↑
工资价格 + 利润价格 + 所得税价格 = 劳动日价格 ┓
↑ ↑ ↑ ↑ 分
劳动力价值 + 剩余价值Ⅰ + 剩余价值Ⅱ = 劳动日价值
↑ ↑ ↑ ↑ 配
必要产品 + 剩余产品Ⅰ+ 剩余产品Ⅱ = 劳动日产品 ┛
↑ ↑ ↑ ↑
基准生产率 + 生产率差额Ⅰ+ 生产率差额Ⅱ= 联合生产率 ┓
↑ ↑ ↑ ↑ 生
劳动力作用 + 工厂企业作用+ 公共设施作用= 联合劳动
↑ ↑ ↑ ↑ 产
劳动力要素 + 工厂企业要素+ 公共设施要素= 股份经济 ┛
↑ ↑ ↑ ↑
工人 + 资本家 + 国家 = “人”
而所有的这一切,不论人们是把它称之为“市场经济”也好,称之为“股份经济”也好,或者是称之为“后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甚至于称之为“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等等也好;它们都正好是构成了一个已经是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广义的社会主义。
而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得以确信:即便是在当今世界上许多“正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纷纷落难,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的前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显得缈然的情况下;只须摘掉那配戴已久的有色眼镜,……它其实早已是在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中,以其更加真实,更加典型,
更加完善,从而更加正统的形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
可是突然有一天,在股份经济中本该是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资本家和国家,竟会为了想要夺取对方的一部分利益,而闹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4 工厂企业国有化的后果
首先是虽然位高权重,却还是免不了常常要受到资本家们利益侵犯的国家宣称:“私有制是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相容的!”于是它竟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工厂企业统统国有化。从而将一个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广义的社会主义,转变成一个排斥了资本主义的——狭义的社会主义。
不过用不了多久,已经失去资本家们制约的国家就会发现:
倘若它除了要用它本来就可以获得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去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之外;不再以种种理由,额外地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个厂企业的利润,也抽取出来,一并用来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从而国家现在的所得,实际上并未超出它在股份经济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所得)。那它辛辛苦苦所实行的国有化,就显然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之举。
而倘若它除此之外,还要以种种理由(诸如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等等),额外地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个工厂企业的利润,也抽取出来,一并用来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从而国家现在的所得,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它在股份经济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所得)。那又势必要因为已经受到侵害的各个工厂企业的发展的不足,而造成生产的不足。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讲,也就是造成了一种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经济危机(恰好是狭义社会主义的通病!)。
倘若它又要以种种理由(诸如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等等),通过抑制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来求得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从而工人们现在的所得,实际上并未到达他们在个体劳动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所得)。就又势必要因为已经受到侵害的工人们的生活消费的不足,而导致工人们的较高水平的个体劳动生产率,下降为较低水平的个体劳动生产率(铁的工资规律!)。并因此而使得建立在它上面的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跟着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经济危机。
但倘若它终于不得不通过诸如“减税让利”等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措施,而将已被侵占的,那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个工厂企业的利润,统统退还出来。那未请问,应该依靠谁来捍卫这一定量的利润,不再受到侵犯呢?
依靠由国家来委派的国家官吏们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国家的国家官吏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的利润,不受国家的侵犯呢?
依靠由工人们来选举的工会官吏们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工人们的工会官吏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的利润,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依靠既要经由国家委派,又要经由工人们选举的一种“相结合”官吏们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这两个方面的“相结合”官吏们,又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的利润,既不受国家的侵犯,又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在这个终于还需要再退让一步,以求得经济的三个层次,能够与阶级的三个层次正相对应的关键时刻;已经是愈来愈力不从心的“国家”竟然再一次宣称:“我不能放弃原则!”……于是我们就只有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看一看在不放弃这个“原则”的情况下,是否真的会有什么奇迹会发生。
5 公共设施私有化的后果
然后是虽然人多势众,却还是免不了常常要受到国家利益侵犯的资本家们宣称:“国有化是和资本主义的原则不能相容的!”于是他们也一夜之间,不仅将所有的国营企业,而且将所有的公共设施统统私有化(尽管公共设施全盘私有化的事情好像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只要资本家们已能够诸如通过国会施加种种额外的限制,使得国家已不能随着股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及时增税;其后果与公共设施全盘私有化的后果其实是一样的!)。从而将一个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广义的社会主义,转变成一个侵吞了社会主义的——“过度”的资本主义。
不过用不了多久,已经失去国家制约的资本家们就会发现:
倘若他们除了要用他们本来就可以获得的那一部分利润,去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之外;不再以种种理由,额外地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项公共设施的所得税,也抽取出来,一并用来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从而资本家们现在的所得,实际上并未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所得)。那他们辛辛苦苦所实行的私有化,就显然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之举。
但倘若他们除此之外,还要以种种理由(诸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额外地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项公共设施的所得税,也抽取也来,一并用来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从而资本家们现在的所得,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所得)。那又势必要因为已经受到侵害的各项公共设施的发展的不足,而造成需求的不足。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讲,也就是造成了一种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恰好是“过度”资本主义的通病!)。
倘若他们又要以种种理由(诸如超前消费和让利于民等等),通过刺激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来求得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从而资本家们现在的所得,实际上并未达到他们在较高等级的集中劳动中所能够实现的所得)。就又势必要因为已经受到侵害的积累率的不足,而导致资本家们的较高等级的集中劳动,下降为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铁的利润规律!);并因此而使得体现在它上面的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跟着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在经历了一个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之后,势必还要再经历一个经济萧条的时期。
但倘若他们终于不得不通过诸如“增税减利”等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措施,而将已被侵占的,那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项公共设施的所得税,统统退还出来。那未请问,应该依靠谁来捍卫这一定量的所得税,不再受到侵犯呢?
依靠由资本家们来举荐的资方议员们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资本家们的资方议员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的所得税,不受资本家们的侵犯呢?
依靠由工人们来选举的工会议员们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工人们的工会议员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的所得税,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依靠既要经由资本家们举荐,又要经由工人们选举的一种“ 相结合” 议员们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这两个方面的“相结合”议员们,又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的所得税,既不受资本家们的侵犯,又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在这个终于也需要再退让一步,以求得经济的三个层次,能够与阶级的三个层次正相对应的关键时刻;也已经是愈来愈力不从心的资本家们也竟然再一次宣称:“我们不能放弃原则!”……于是我们也就只有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看一看在不放弃这个“原则”的情况下,是否也真的会有什么奇迹会发生。
6 国营企业私有化的意义
⑴ 历史原因
接下来我们所要讨论的,已不再是对于各项公共设施的私有化(一个逐步发育完善起来的债券市场,应该足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而只是对于国营企业——这种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们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欧美各国)里所看到的,主要是股份制企业的成长壮大。而在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例如第三世界各国)里所看到的,则主要是国营企业的成长壮大。但不论是发达国家里的股份制企业,还是不发达国家里的国营企业,它们显然都是迅速提高起来的机械化程度(例如从蒸汽机的水平提高到电气化的水平),终于已经超出了资本家们个人积累限制(也就是资本主义限制)时的产物。
只不过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经历了很长时期的资本家们的个人积累,已先行发展到较大的规模。所以它们对于这种相形之下,还只是比较“有限”地超出资本家们个人积累限制的,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就比较倾向于通过一种,分别是由“有限”数量的较大资本之间的相互联合(并以此为核心)来组成的,比较“有限”的经济实体──股份制企业(也称股份“有限”公司)来实现。
而在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里,经历了很短时期的资本家们的个人积累,还只是发展到较小的规模。所以它们对于这种相形之下,已经是比较“无限”地超出资本家们个人积累限制的,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则比较倾向于通过一种,主要是由足以将“无限”众多的中小财力统统集合起来的“国家”来组织的,比较“无限”的经济实体──国营企业(也称股份“无限”公司)来实现。
并且即使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西欧各国)里,为了能够集合更多的中小财力,以求加快这种已超出资本家们个人积累限制的,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也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是通过这种国营企业来实现的。
由于所有这些国营企业,显然是一种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
由于所有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按照广义社会主义的原则,显然是属于资本家们的势力范围。
又由于它们之所以会从资本家们的势力范围,跑到国家的势力范围里去;主要是因为与已经迅速提高起来的机械化程度相比较,多数不发达国家中资本家们的个人积累,还来不及发展到能够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与之相适应的较大的规模(从而势必要面临殖民地化——这个更加不幸的结局!);所以不得不暂时由“国家”来充当代理人。
再由于这种“代理制”(特别当它所代理的工厂企业已经数量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的时候),如前所述,不能够保证企业利益不受国家利益的侵犯。
所以,只要不发达国家里始终是在奋发向上的资本家们的个人积累,一方面是在深入持久的经济改革的扶持下,另一方面也是在加速发展的机械化进程的带动下;终于能够加速发展到较大的规模,直至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比较“有限”的联合成为可能。所有这些国营企业,它们自然就应该通过种种私有化(其实也是一种专业化)的途径,分期分批且循序渐进地重新返回到资本家们的势力范围中去。
从而使得一个不发达国家,在原来是“民穷而国穷”的基础上,经历一段(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民富而国穷”相比)已经是“民穷而国富”的艰难过渡之后,终于可以走上一条“民富而国强”的道路。
⑵ 现实意义
倘若这些国营企业(例如发达国家里的某些国营企业),实际上乃是国家动用了它本该征收到的一定量所得税投资建成的。那对这些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就可以采取有偿转让(诸如出售私有化股票等等)的形式来进行。以便将已被束缚的那一定量所得税抽取出来,用于弥补国家对于各项公共设施的投资的不足;并因此而使得已经形成的生产的过剩,得到缓解。
倘若这些国营企业(例如不发达国家里的某些国营企业),实际上乃是国家动用了它额外征收到的一定量利润投资建成的。那对这些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就可以采取无偿转让(诸如发行私有化证券等等)的形式来进行。以便将已被侵占的那一定量利润退让出来,用于弥补资本家们对于各个工厂企业的投资的不足;并因此而使得已经形成的生产的不足,得到缓解。
但由于不论是采取了有偿转让的形式,还是采取了无偿转让的形式;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国家所放弃的,都并不是用来发展各项公共设施的所得税。所以国营企业私有化之后的国家,也就并没有放弃本该由它承担的,对于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权力和义务;并且还会因为已经轻装上阵,而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但由于不论是采取了有偿转让的形式,还是采取了无偿转让的形式;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资本家们所得到的,都只能是用来发展各个工厂企业的利润。所以国营企业私有化之后的资本家们,也就只能是得到本该由他们承担的,对于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权力和义务;并且还会因为已经重任在肩,而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在颇有些艰难地经历了如此重大的一个波折之后,我们终于又重新看到了这样一种生产的结构。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中:
工人们所贡献的,乃是使他们的个体劳动得以进行的,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工人们所获得的,就只能是由包含在与这个作用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里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价格来组成的,一定量的工资。而这一定量的工资,再通过消费市场,以各种消费资料的形式返回到它所发源的地方去,以用来不断满足工人们的生活消费。
资本家们所贡献的,则是使工人们的个体劳动得以集中起来的,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从而资本家们所得到的,则可以是由包含在与这个作用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里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价格来组成的,一定量的利润。而这一定量的利润,再通过股票市场,以各种机械设备的形式返回到它所发源的地方去,以用来继续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
而国家所贡献的,却是使资本家们的集中劳动(及其所包含的个体劳动)又得以联合起来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从而国家所获得的,又可以是由包含在与这个作用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里的,那一部分价值及其价格来组成的,一定量的所得税。而这一定量的所得税,再通过债券市场,以各种基础工程的形式返回到它所发源的地方去,以用来继续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
而这样一种乃是由工人、资本家、和国家共同参与来组成,并且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司其责,进而还要通过消费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来进行市场调节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正好就是典型的广义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
于是我们应该能够断言:
国营企业私有化的过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背离社会主义而回复资本主义的过程。全然相反!
对于只有部分工厂企业国有化的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来说,国营企业私有化的过程,实际上乃是一个使它在加速超越资本主义的时候,经过一定程度狭义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到达广义社会主义的过程。
而对于已经全部工厂企业国有化的国家(例如俄国和中国)来说,国营企业私有化的道路,实际上则是一条使它们超越狭义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达到广义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7 条条道路通罗马
和欧洲历史上从古代希腊,过渡到古代罗马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或者说,和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过渡到秦汉唐宋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也就是说,和古代历史上从各自为政的诸候经济,过渡到国民一体的联合经济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从近代的资本主义,过渡到现代的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从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过渡到国民一体的股份经济;
——虽然它们都已经是大势所趋,却还是免不了要走过许多曲折反复的道路,经历各种艰辛困苦的磨难。
例如当时是走在前面的英国和法国。为了要冲破本国资本主义内在的局限,它们宁可首先选择一条当时是更加有利可图的殖民主义道路。直至是在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争夺战中已成强弩之末之后,才会心甘情愿地踏上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路。
例如当时是急起直追的德国和日本。为了要冲破本国资本主义内在的局限,它们宁可首先发动重新争夺殖民地的世界大战。直至是在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争夺战中不幸战败之后,才会心甘情愿地踏上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路。
例如当时是落在后面的俄国和中国。虽然并非到了要冲破本国资本主义内在局限的时候,却为了不在弱肉强食的殖民地争夺战中沦为殖民地;它们宁可首先建立起一种毕竟是可以抗拒列强的全面的国营经济。直至已经运行到愈来愈难以为继的时候,才会心甘情愿地踏上以股份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道路。
例如当时是更加落在后面的,由于无力抗衡而已经沦为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各国。它们则不幸是要经历殖民地经济和国营经济的双重过渡之后,才能有机会踏上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路。
例如当时是介于前两者和后两者之间的其它一些欧洲国家。为了要冲破本国资本主义内在的局限,它们也只有在发展殖民主义已经力所难及,而发展国营经济又已经难有成效之后,才会心甘情愿的踏上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概只有美国,才得以有幸既不经过殖民主义的过渡,又不经过国营经济的过渡,而直接了当地踏上了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当年其实也是一个殖民地国家!
……如此等等。
从而现在也可以用一个简图的形式,将上面的过程表示出来:
┄┄┄┄┄┄┄┄┄┄→ 殖民主义 ┄┄┄┄┄┄┄┄┄→
↑ ↓
┆ 广
资 各资 ──→ 殖民经济 → 世界大战 ──→ 股 义
本 → 自本 份 → 社
主 → 为家 经 → 会
义 政经 ──→ 国营经济 → 经济改革 ──→ 济 主
┆ 的济 义
↓ ↑
┄┄┄┄┄┄┄┄┄→ 狭义社会主义 ┄┄┄┄┄┄┄┄→
从这个很简单的图表中(虽然未必精确),我们可以看出:从以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为内容的资本主义出发,不论走的是一条殖民经济的道路,还是一条国营经济的道路;不论走的是一条世界大战的道路,还是一条经济改革的道路;……这条条道路都是通向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广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就象当年在古代罗马时期:从地中海各国的首都出发,不论走的是一条希腊雅典的道路,还是一条埃及开罗的道路;不论走的是一条西班牙马德里的道路,还是一条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道路;……这条条道路都是通向罗马的道路一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