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转帖 阎崇年的“语录”和书中原话

泥忆云 · 2008-10-11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10月5日,《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一位男青年竟然动手掴了他一个耳光。阎崇年被打事件,迅速成为媒体舆论焦点。据报道,打人者已被拘留15天。

对网上盛传的“阎崇年语录”,阎崇年教授今天上午接受本报采访时,为本报提供了一位超级“粉丝”的笔记摘录。他说,这位读者不辞辛苦,查阅了自己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清史读物。用公开亮明观点的文字,把其中涉及“语录”的内容摘录下来,一目了然地回应了网上所炮制的“阎崇年语录”。阎崇年明确表示,这些所谓的“语录”、诗词、博客等等,根本是捏造的。

一、关于剃发易服

网上语录: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书中论述: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46页

第四,推行“六大弊政”。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强迫推行剃发、圈地、占房、杀儒、投充、逋逃六大弊政。清军入关后继续在京畿地区圈占大量田地,给民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下令汉民剃发,以示归顺。后金利用“自髡降奴”的通判黄衣,剃去头发,穿红蟒衣,骑着骡子,沿街游说。黄衣得到后金重用,后被派到广宁游说劝降。辽东巡抚薛国用发现黄衣,将其捉拿,当众枭首。努尔哈赤对汉人剃发易服的错误政策,后来被多尔衮移植到关内,强迫推行,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谣,造成一场大悲剧。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110页

其(按:指多尔衮)过——我概括为六过:“六大弊政”,即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挫伤汉人情感,带来严重后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数字可能有出入,但多尔衮违背皇太极对汉人的政策,杀人过多,是其重大错误。200多年后,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是对这些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89页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着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对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时,再到吴三桂反叛,满汉之间,文化差异,异常凸显,冲突不断。满族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错误的镇压和屠杀政策,流传到现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暴政和由此引发的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多尔衮摄政以来,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康熙大帝》,第8页

二、关于文字狱

网上语录: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书中论述:

文字之狱,古已有之。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清代文字狱的一个特点是,除君主这个敏感点之外,又多了一个民族的敏感点。于是,辛亥鼎革,狂飙飞舞,这个敏感的民族情结,一直影响到今天。

——《康熙大帝》,第203页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既有相同的一面——进行思想与文字钳制,以维护皇权统一;又有不同的一面——康熙朝的文字狱案都是因干犯正统意识或是影响到皇权稳固而兴起的,与乾隆朝因只言片语或琐碎细故而小题大做有很大不同。

第三,学界存在分歧。清史界对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有三种意见。

其一,批判观点。认为康熙朝文字狱开了清朝镇压知识分子的恶劣先例,后来演变为雍正、乾隆的大兴文字狱。其实庄廷、戴名世二人著作中,并没有什么严重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孝标的书中说到南明永历政权不算是伪朝,戴名世的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以倾向明朝的视角叙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对南明诸王寄予同情。

其二,维护观点。认为康熙帝对方孝标、戴名世的打击、处理是正确的、必要的。一个政权存在了七十年,仍然不承认其合法性是不能允许的。无论是满族祖先的谥号、庙号、年号,都得被尊重、被承认,戴名世犯了这些忌讳,当然应该受到处罚。

其三,执中观点。认为康熙帝对《南山集》案的处理,有醇有疵,体现了康熙帝的整体形象。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失误,以文字罪人并予以严厉处理的文字狱案,仅此一起,同后来雍正、乾隆两帝滥兴文字狱比较起来,并不可等同看待。

总之,康熙帝尊崇儒家文化的政策,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影响:其积极方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力量的凝聚,因为大家都修身齐家,对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弘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消极方面,为维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汉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

——《康熙大帝》,第210—212页

第三,中华文化传承。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这是应当批评的。——《康熙大帝》,第279—280页

三、关于汉服(书中没有评价过这个问题,只有一处提及过汉服)

网上语录: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书中论述:

乾隆《大阅图》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20页

——《清宫疑案正解》,第123—124页

四、关于吴三桂

网上语录: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书中论述:

有人问:吴三桂降清是真降,还是假降?清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吴三桂是真降,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长达30年的时间,一直死心塌地效忠清朝。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是假降,证据是“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后来反清说明他是韬晦、是假降。

又有人问:吴三桂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清史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肯定吴三桂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为明末清初中国重新统一做出了贡献。另一种意见是,吴三桂官于明而叛明,叛明而降李自成,再叛李而降清,最后到老年又反清叛乱,是一个丧失大节的人。

不管怎样评价吴三桂,他引清兵入关,直接后果是:爆发山海关大战。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212页

吴三桂这个人,我在这里不对他做全面评价,就人品而言,仅着重指出:明清松锦大战身为宁远总兵而率先逃跑的是他,背明朝降李自成的是他,叛李自成降清朝的是他,勒死南明永历帝的是他,身为清平西王而起兵叛清的也是他!吴三桂一生有“三叛”——一叛明朝投降李自成,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三叛清朝起兵反乱,反复无常,孑孓小人。吴三桂与我下一节要讲的清初江南士人,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山西傅山等,其人品,其气节,龙蚁之分,天壤之别。

清朝人刘健在《庭闻录》中讲了一个故事:吴三桂在辽东的祖茔,风水“一脉三断节”。吴氏一门除吴三桂以疾而终外,都死于非命,吴三桂落得断子绝孙的悲剧结局。这当然是巧合。但吴三桂“一人三叛”,出尔反尔,毫无气节,贰臣叛臣,兼而有之。吴三桂气节之大亏,越千年而为人不齿。

——《康熙大帝》,第62—63页(下转A24版)

五、关于海禁(书中没有提到过“闭关”)

网上语录:禁海策和闭关令是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这维持了意识形态的稳定。

●书中论述: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海峡两岸统一。终于,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到了。

——《康熙大帝》,第80页

康熙帝既有功绩,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湾内附后开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贾“南洋不许行走”,此一决策,大有失误。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传布,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再如禁止采矿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手工业材料发生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试验、制造、配置,影响军力的强大等。

——《康熙大帝》,第282页

六、关于清与汉唐的比较(书中提及一次)

网上语录:满清远迈汉唐,因为满清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图腾!

●书中论述: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敻越汉唐”。在西北,乾隆帝对南北疆维族等统一。在西南,进兵安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后乾隆《钦定西藏章程》制定,设立金瓶掣签制度,西南云贵川的苗、瑶、彝等,改土归流,清朝实现了中国皇朝史上多民族的协和。

——《康熙大帝》,第279页

七、关于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书中没有直接论述过)

网上语录:辛亥革命只是清王朝新政的延续。

●书中论述:光绪“百日维新”,初现变革生机。然而,“戊戌政变”,痛失良机。清朝皇室,自相残杀,错过维新变革的机会,丧失选择发展道路的机会。接着,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与光绪逃难。其受害者,自然是百姓、是国家、是民族;而受害最烈者,则是皇室、是贵胄、是满洲。在辛亥革命中,皇清宗室,满洲贵族,成为“革命对象”。清廷拒绝维新,终遭灭顶之灾。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251页

八、关于咸丰皇帝

网上语录:咸丰远超许多华夏帝王。

●书中论述:奕 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79—180页

以上故事,说明奕 突出“仁”与“孝”。这是道光立奕 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是偏重“德”。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 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82—183页

九、关于康乾盛世课题

网上语录:阎崇年向欧美六所大学兜售“康乾盛世”并申请研究经费时居然全部被拒,而且还遭到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讥讽:“这不是中国的黄金时期,而是最黑暗的时期!”

阎老先生拍案而起:这是对中国一个黄金王朝的轻视蔑视以及歧视,它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它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它的国号成了我们清史专家永远的意淫!

●书中论述: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计划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人们在用两只眼睛看乾隆。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第130页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大学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课题:《论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并成立一个由香港、北京两方面的学者合作的课题组,约我参加这项课题研究。但课题组主持人说:这个课题要经过一个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结果,课题没有被通过,其理由是:专家委员会认为康乾时代不是历史的盛世,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由此启发我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评价康熙朝的历史地位?

三种观点对康熙帝历史功过的评价、对康熙朝历史地位的评价,清朝人是充分肯定的;辛亥革命反满派观点是否定的;当代学者又是怎么看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黑暗的时期。

第二,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强盛的时期。

第三,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落日的辉煌。

先说第一种观点。持康熙“黑暗”说者,主要论据是说康熙朝为“封建专制”。但我们看,封建君主专制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其间有三百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不加分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专制”。因此,以“封建专制”作为否定“康熙盛世”的论据值得商榷。

次说第三种观点。论者认同康熙朝出现“辉煌”,但这是落日的辉煌。这个提法很有道理,但日出的辉煌与日没的辉煌,终究都是一次辉煌。《尚书大传·卿云歌》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实,康熙朝也好,整个大清朝也好,其他朝也好,都像日出日没,月升月落一样,既要观察其是日出或月升,日没或月落;更要观察日出月升时,是被乌云遮蔽,还是光亮天下。本文讨论的是学术界存在的第二种观点。

再说第二种观点。我个人不提“雍正盛世”,因为雍正朝十三年,时间太短;也不提“乾隆盛世”,因为争议较大。我赞成“康熙盛世”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因为,康熙之世有五种景象。——《康熙大帝》,第277页

十、关于清军南下用兵的影响的叙述

网上语录: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

●书中论述:皇太极时期向明朝用兵,主要有八次:其中关外三次——宁锦之战败于袁崇焕、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逼降祖大寿和洪承畴(前面已经讲过);另外还有关内五次,进行掳掠。就是说皇太极的军队,攻破长城,五入中原。这对于皇太极来说,是扩大政治影响,取得军事胜利,掳掠中原财富;对崇祯帝、对中原百姓来说,则是一场可悲的灾难。——《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68页

十一、关于康熙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比较

网上语录:玄烨是刘彻和李世民加起来都没法比的,因为他面临的环境比两人更艰巨。并且,比起汉武帝,康熙更有开拓之业,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比起唐太宗,康熙更有包容之心,让中国人普天同庆。

●书中论述: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40年以上的有六位:汉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神宗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高宗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康熙大帝》,第281页

中国两千年的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也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西安(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西安(长安)等。曾出现文景之治(文帝在位23年,景帝在位16年)、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旧唐书》称唐太宗为“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后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也经常南北摆动——宋都先在开封、后在杭州(临安),辽上京在临潢(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就是从今哈尔滨、沈阳、北京、开封、南京,到杭州,但中心在北京。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帝国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

就其后一千年来说,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八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在北京建都的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汉族、清—满洲,五朝中有四朝是非汉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除胡虏”为号召,结果又被“胡虏”所替代。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辽、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八朝,共有皇帝90位。这八朝都有一个民族融合的问题。辽朝与北宋对峙,金朝与南宋对峙,党项建西夏,元朝取代金朝,都有民族问题。朱元璋是汉人,他的口号是“驱除胡虏”,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满洲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取代了明朝;民国孙中山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而推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916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总算一千年。折腾来,折腾去,都离不开“民族”二字。

纵向比较。中国自辽金以降,千年以来,有90帝。北宋9帝、南宋9帝、辽10帝、金9帝,凡37帝,半壁山河,均不足论。

西夏10帝,偏处一隅,也不需论。元朝15帝,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打下基业,武功伟绩,略输文采,并未一统,更无盛世。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定鼎大都,武功赫赫,文治稍逊,也无盛世。其他诸帝,更不足论。

明朝16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统天下,功绩很大;但是,冤案烦苛,史多讥评。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迁都北京,然“靖难”之举,史称之为“篡”;蒙古难题,六次北征,死于道途,抱恨终天。所谓“洪宣之治”,洪熙在位一年,宣德在位十年,都没有形成盛世的局面。

至于清朝,共12帝,可以提及的是“三祖三宗”——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宗”自然位在“三祖”之下。仅以“三祖”而论,清太祖努尔哈赤奠基清朝,未入中原。顺治帝虽迁都燕京,英年早逝,后期荒唐。只有康熙帝可以讨论。

前面讲过,在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六位皇帝中,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算来算去,自辽以降,约一千年,康熙帝的前述五大贡献,迈越古人,千年以来,谁能与比?千年一帝,首推康熙!

——《康熙大帝》,第288—289页

十二、关于万历怠政

网上语录:明朝的万历皇帝,昏庸不上朝,用整个天下来供养他,一天吃很多菜,穿很多衣服。

●书中论述:明朝皇帝不像清朝皇帝那样勤政。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大多不勤政。有的书说,明英宗每天处理八件事,不及朱元璋的1/50。在明朝16位皇帝中,万历帝可以说是最懒惰的皇帝。

万历皇帝懒惰的表现是什么?我给概括为“六不做、六做”,就是该做的事情他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他却做。——《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18页

十三、对袁崇焕的集中评价见《袁崇焕传》第十三、十四节和《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崇焕精神》

网上语录:袁崇焕的精神固然可取,可敬,也可叹,但毕竟是站在狭隘民族的立场上作为的,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巨大勇气,也毕竟带有“泼胆汉”“痴心人”不识实务的迂腐。

●书中论述:诚然,既要知世论人,也要知人论世。袁崇焕的时世与为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

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16页

十四、关于“明亡清兴”

网上语录:我没有刻意地褒清贬明,理由很简单:不管朱明还是满清,都是炎黄子孙啊!

●书中论述:我要说明一点:我讲《明亡清兴六十年》,是以明亡与清兴放在一个历史平台上,自然于明着重讲衰亡,于清着重讲兴起;后来,清亡同明亡走着一条相似的路径;而且,明亡也好,清兴也好,都不是皇帝个人,也都不是满族或汉族的民族事情,而是中华民族的事情,要有正确历史观,而不要有狭隘的民族观。

总之,明亡清兴的历史启示:中华民族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官民在矛盾中协和,君臣在矛盾中统合,不断发展壮大的一部历史。当中华民族合时,我们就强大;当中华民族分时,我们就衰弱;当中华民族合时,我们就统一;当中华民族分时,我们就分裂。总之,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双方矛盾与斗争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明亡清兴。——《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244页

十五、诸如对汉服、曾国藩、满族与《狼图腾》的评价等根本没有涉及过

网上语录:

1.曾国藩是满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2.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无非是对满清的一种偏见。

3.最近有一部《狼图腾》,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上层的精明与强干。

4.满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人永恒的骄傲,原因有三:首先,它促进了民族融合,否则,中国还是单纯的汉本位国家,这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是有阻碍的;其次,它传承了中国文化,否则,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将遭受灭顶之灾;最后,它保持了社会稳定,否则中国人口基数和经济资源将大大流失。

十六、所谓诗作,更属诬陷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新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7.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8.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