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理论”——与腐败决裂浴火重生的唯一出路
理论模型:饮水机上面的矿泉水桶。底下有一个孔,用于流出;上面开口,用于加水。假设这个桶里的水已经污染,而又不能将水全部放出后加进清水,也就是说,不能将这个污染了的水连桶一起扔掉,那么怎么办?就只有一个办法:不断地向桶里加清水,让污水不断从底下流出,这样反复进行,这个桶里的水就逐步变清了。
运用这个原理,对当前反腐败的制度和机制进行改进,就会收到奇效,就会使腐败这一顽症得到救治,我们党的肌体就能够在与腐败决裂中浴火重生。这个方法的突破口是选择在“带病提拔”上,把好了提拔关,就能保证“清水”不断流入,而不使这桶水再被污染。
“稀释理论”的核心在于“稀释”。用来“稀释”的水必须是清水。有人说,现在没有清水了。我不这样看。当前在干部队伍中,“清流”是有的,只是很微弱,这与整个官场的生态气候有关。生态气候改变了,树木葱茏,“清流”就会喷涌而出,汇成江河。
“稀释理论”的要害在于放出“脏水”。谁来把住“放水口”?就是各单位的一把手。当今提拔一名领导干部,究竟是谁说了算?一般情况下,不是上级组织部,而是本单位的一把手。
比如说,某厅要提拔一个副厅长,究竟提拔哪一位处长呢?只能是厅长说了算。厅长要提拔这个处长,一切程序、手续都不在话下。民意测评、推荐、谈话、廉政鉴定等等一切组织部门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在厅长的“长袖善舞”下搞定。而且,厅长还会向上级组织部门反复推荐此人,甚至紧盯组织部门在这个职位人选敲定的各个环节,直到把这个人“扶上马”。当然,如果上级组织部要从外面派一名副厅长进来,当属例外,不过也需要和厅长商量。同理,如果这个厅需要选拔一名处长到别的厅提拔,也照样是这个厅的一把手说了算。
这个现象,当前已经非常普遍。基本上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各自为阵,组织部很难派进干部。即便要派进干部,也需要讨价还价。你给他这个单位、这个系统派一个干部去,就得给他这个单位、这个系统安排一名干部到别的单位去。比如,你要派一个干部到某市去做副市长,你就得把那里的县委书记、县长提拔到别的地市当副厅级。这基本上也成了一个“潜规则”。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一个大官说话了,那他就不敢讨价还价。但这样的情形毕竟不多。
这样就很清楚了:提拔一个干部,这个干部所在单位的一把手才是真正的“组织”,被提拔的人真正感谢的“组织”其实就是一把手!为什么当今被提拔的干部不认组织只认个人,就是这个道理。“你是我的人”,“你是我提拔的”,“我是你提拔的”,“你提拔了我,是我的再生父母”,这些表白非常常见。不是组织部提拔的,他怎么会感谢组织?他怎么会向组织负责?
于是,破解“带病提拔”的出路就找到了:对被提拔的干部,这个干部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就要负责廉政把关。你有推荐的权力,你当然就有负责廉政把关的义务。如果这个干部后来被证明是“带病提拔”,那么对不起,你这个一把手就立即下台。从当前干部任用的环节上看,也有“廉政鉴定”这个程序,但却是由党组或纪检组出具,名义上是集体负责,实际上谁也不负责,不管出现多么严重的“带病提拔”,最后谁也不负责任的。因此,这样的“廉政鉴定”只是一道“护身符”,其作用只能是保证一把手的用意得以实现,而不用负任何责任。
如果实施这个“稀释理论”,会产生什么“负作用”呢?
1、如果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一把手都不愿意推荐自己的干部了,你上级组织部看着办吧。果真出现这种局面,那就好办啦!上级组织部就可以把平时掌握的那些正直干部大胆使用,想往哪派就往哪派,这个“稀缺资源”就回到真正的“组织”了。当然,对组织部也要问责,哪个处提拔了“带病提拔”的干部,这个处长就下台,而且分管的领导也下台,或者调出组织部。这样一来,组织部的所有官员都得四处搜寻正直干部,把“人才库”、“后备库”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备随时调用。
2、组织部的处长和分管领导被“顶缸”怎么办?比如提拔了一个腐败分子,而且事前就听到一些议论,但这个人是被更大的领导“关照”的,那么怎么办?这也好办,顶缸就是了,照办不误。出了事,滚蛋就是了。如果你能有证据证明是有更大的领导“关照”,那就向纪委陈述清楚。如果没有证据,就认啦。为反腐败做牺牲吧。如果你不愿意顶缸就更好,大不了把你调到别的部门。其实,只要认真实施起来,喜欢打招呼关照的领导也会越来越少的。
上述办法如果能得到采纳,不但“带病提拔”的问题迎刃而解,反腐败问题也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也就有希望了。
让一把手在反腐败问题上把关,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国上下的一把手真正负起责任来,反腐败就立马成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