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积累下一沓残币,最大的面额2元,最小的面额0.1元(1角或1毛),合计十几元,想到银行去兑换。本以为,兑换残币是区区小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办妥,因为在毛泽东时代(以及邓小平时代初期)银行都无条件给群众兑换残损人民币,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发展了,银行服务意识应该增强了,兑换残币应更不成问题。万万没有想到,兑换不仅难,而且难得令人难以置信,难于上青天。
到农村信用社某网点大厅,8个窗口中有一个窗口的牌子上标明兑换残损人民币。够幸运,大部分窗口无人值班或摆出“本窗口暂停营业”的牌子,但兑换残币的那个窗口有人值班。递上残币并说明意思,职员接过残币,翻看两下,说信用社只有权兑换缺小角的残币,不兑换缺大角或有裂缝的残币,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才是指定的残币兑换行,你还是干脆到建行或农行兑换吧。
笔者纳闷,兑换残币这样的小事,参与银行何必还要分三六九等?纸币缺角,怎样才算缺小角,怎样才算缺大角,有严格的尺寸标准吗?信用社的牌子只标明兑换残币,为什不写明只兑换缺小角的残币而不兑换缺大角的残币或有裂缝的残币?兑换残币对银行只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方便顾客(不好再称为群众),为什么设置重重障碍?很简单很简单的事为什么搞得这样复杂?
农行又怎样呢?周六、周日不营业,平常营业但兑换残币的那个窗口经常没有人值班,笔者去了两次都是白跑。
建行又怎样呢?牌子上写着兑换残币,还写明投诉电话,但职员称:我们是小门面,多有不便,你还是去大门面去兑换吧,最好把破碎的纸币黏贴好……
就这样,跑了多次路,找了多家银行,操了几多心,可十几元的残币,黏贴得整整齐齐,就是兑换不了。要在毛泽东时代,即使一堆碎片递过去,也早换回来了。
虽然建行“小门面”推笔者去大门面兑换,可笔者不想去了,因为害怕,怕费好大劲去了,建行大门面又推说该去别的什么地方。
工商银行的网点没有兑换残币的标示,农村信用社的网点有标示但实际上不兑换(还不如不摆那个兑换残币的牌子,那样省得误人),农行网点难得见人,建行网点巧言推脱,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啦?真是没有好处不办事吗?
处在毛泽东时代,觉得社会风气不好,希望改革,真改革了,却是这个样子,还不如毛时代。至少在残币兑换这件事上,中国社会劣化太多。
参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mf196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