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为什么怀念毛泽东的人越来越多”之后,有位网友留言:就是因为眼下贫富悬殊差距越来越大,就是这个原因。
他说的很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要,今天,人们内心深处的这种呼声越来越大,就是因为眼下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的道德落差越来越大,腰部(腰包)丰足而头脑空虚、脚底软弱的这种“橄榄人”越来越多,就是因为越是改革开放,人们的心理压力越大,而整个社会疏导这种大众心理压力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于是,并非只是穷人,并非只是边缘人,并非只是弱势群体,并非只是中老年人,恰恰是有许多显贵、许多“达官”,许多中产阶层,许多主流人士,更重要的是许多80后、甚至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发现:发现了毛泽东。
今天的发现,已经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毛泽东热”,相对于今天的“第三次发现”,第一次发现,八十年代的发现,更多的是当年“老前辈的新回忆”,比如李银桥的回忆,权延赤的采访,都是那时候的畅销书。第二次发现,九十年代的发现,更深一步,基本上全方位展示了毛泽东的方方面面,展示的已经不再是毛泽东的政治家形象、军事家形象、诗人形象、书法家形象、思想家形象、理论家形象,而是一个综合的“毛泽东人文形象”。
今天,咱们正处在“第三次发现”的过程中,这一次发现,跟前面两次有哪些不同,这一次的发现者队伍,出现了哪些变化?时逢改革开放30周年,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尤其是在这个“大家重新进入集体回忆”的时候,对毛泽东的第三次发现,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1945年5月,在巴西,纪念罗斯福总统逝世的仪式上,美国大使伯利说了这样一番话:伟人们有两重生命,一重生命是他们在世上工作的时候。第二重,则从他们去世那一天开始,这是一个终点,但对他们的思想与精神来说,却是一个新的起点。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回想32年间对毛泽东的“三次发现”,尤其是这一次发现,跟前两次发现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这次发现,已经上升到了“魂兮归来”的高度,到了重招“国魂”的高度。因为一个“肉体发达、灵魂孱弱”的社会,一个“身躯硕大,骨气疏松”的社会,人们发现吃“美国深海鱼油”这些外来补品已经无济于事的时候,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己民族的“精神钙中钙”。而大家一旦想到自己民族的“安神”、“壮骨”良药,首先想到的就是“毛泽东精神”。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益提升,祖国的光明面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无庸讳言,咱们的另一面,“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教育错位”、“人文积弱”,这是谁都不可能绕过的一个“集体心理障碍”。而这时候,“重读毛泽东”,就让所有关注祖国命运、关注“社区(NGO)”命运、关注自己命运的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