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初,上世纪二十年代湘潭一位普通农民,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毛泽东知道。不光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且知道他家里几口人,租种几亩土地。他家都有多少农具,从犁有几架,每架多少钱,做成这架犁要一个木匠工,工钱多少,犁头多少钱,木犁上桐油半斤,一斤桐油当时多少钱,毛泽东当年做农村调查时都一一询问清楚。
农民离不开锄头,张家有几把锄头,其中“挖锄”一把,田锄一把,藁锄一把。眼下你甭说城里人不知道藁锄是什么工具,就连今天湘潭的农民子弟,未必都知道什么是藁锄。
张家有“打禾桶”一个,这么一个木桶,木料要多少钱,钉子、钳子花多少钱,做这个木桶,木匠工要多少个,每个工多少钱。上桐油几斤,一斤多少钱。还需要挡折一床,花多少钱。这个桶可用多少年,平均下来,每年均摊多少钱。
张家的其它农具,铁耙、耙头、箩筐、络脚、鸢箕、撮箕、风车、谷筛子、匀耙、扯谷耙、、南盘、米筛、推子、锥,共十五件农具,一一记录在案。说实在话,毛泽东不到张家来做农村调查,估计张连初本人对自己家的农具也没这么清楚过。
八十几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咱们看看这八十几年里,有多少人像当年的毛泽东这样,从湘潭到寻乌到兴国到长汀,一直到延安到西柏坡,习惯成自然一样,走进成百上千家农户,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温饱冷暖、婚丧嫁娶、风俗习惯和经济现状,并且一一记录,长久铭记心中。
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永远是双向的,没有一厢情愿的事情。毛泽东与人民的联系,人民对他的发自内心的惦念、挂念、思念、想念,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百姓内心深处的感情,都不是偶然的。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说,毛泽东的魅力,不是一时一事、一时一代能够衡量的。
“故园三十二年前”,咱们想想近现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人物”,而且可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咱们民族为国“尽忠尽孝尽节尽义”的杰出人物,可以说是成千上万,数不胜数。所有这些已经进入历史的先辈,都值得我们永久怀念。我们都不能忘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在世的丰功伟绩。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无形而光辉伟岸的“先贤祠”。
这就是咱们今天的“追远”心态,这时候,咱们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对所有的“近代先人”深怀敬意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心理潮流,一个无形的“怀念毛泽东”的“感情潮”,始终处在“民众追远心理”的顶峰。时至今日,这股潮水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涨潮期,它发源于民间,就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心里,这股潮水悄然而涨,而且,愈演愈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