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先在《乐记》里说了这么一句话: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眼下咱明白了,老百姓活得旺,日子过得兴旺,不光是丰衣足食,吃喝不愁,不光是物质生活富富有余,精神生活、情感生活也要过得有滋有味,有谱有趣。什么是“生民”,这就是“生民”。所谓生,就是旺,民,就是老百姓。生民,就是老百姓活得旺。如苏秦说当年的齐国百姓“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这就是“生民”,就是老百姓活得旺,你一看这十几个字,就能感觉到当时齐国的老百姓都是一股什么劲头。
再看看西方人,看看美国人当年搞的“伍德斯托克摇滚狂欢节”,看看眼下他们搞的“滚石演唱会”,“LIVE8演唱会”,百万人聚集在一起,群情激昂,兴高采烈,不正是这种“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劲头吗?当然,这股劲头,这股老百姓群体出现的劲头,要建立在所有老百姓都“家敦而富”的基础上,没这个物质基础,你再怎么着,也不可能有“志高而扬”的劲头。没这个物质基础,也只能是“家贫而苦,昼短夜长。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但还有一条,百姓物质生活都富裕起来了,都吃饱喝足了,这个社会未必就是个和谐社会,不然就不会出现老百姓传了二十年的俗话了。哪句俗话?就是哪句“吃肉骂娘”的俗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不能说地球人都知道这句话,反正是中国人大部分都知道。
能吃肉,说明物质生活都基本没问题了,不至于一天到晚为了嘴里这点儿“嚼咕”挣命。但是,吃饱喝足之后,问题来了,咱们看看,人们端起碗来,干什么,放下筷子,又干什么。而这一切又是为什么。
说来说去,又说到老祖先当年给出的答案上头,还是“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生民,老百姓活得旺,光吃饱喝足了,还不能说老百姓就活得旺了,怎么才叫旺?他“家敦而富”了,同时,又“志高而扬”了,这才叫旺。咱们看看,当年的齐国人用的是什么招儿,让老百姓活得这么旺?还就是“乐为大焉”。说实在话,齐国是咱们历史上地地道道的“爱乐之邦”,咱们看历史,别光看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故事。其实,当年的齐国人先“一匡天下”匡的不是外面的那个天下,而是里面的这个天下。齐国人先创造了一个“国民百姓的爱乐盛世”,先用音乐“一匡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大天下”,然后,有这种素养的“齐国公民”才有了那份外在的实力,去干“九合之事”。没有这份内在的软实力素养,那就不是你能否“九合诸侯”,而是你是否被“诸侯九合”的问题了。
当年的齐国人端起碗来吃过肉之后,他们没有骂娘,不是不会骂,也不是肚子里没有怨气,没有路见不平之心,没有耿耿于怀之气。当时齐国大治之后走向富裕,也同样经历了贫富距离拉开,社会矛盾加大的困境。但是齐国人有一个好风气,他们没把闲功夫放在骂娘上头,而是放在“礼乐文明”的建设上。当时的齐国人很聪明,他们都知道人活着主要图的是一个“乐”,于是他们就把这个“乐”字文章作为整个社会的主要追求。具体落实方式,就是“用乐(YUE)的手段,达到乐(LE)的目的”。所以,“爱乐之风”弥漫整个社会,这都快过了三千年了,咱们眼下接长不短用的成语,还透露着当年齐国人的这股风气,想想看:滥竽充数,余音绕梁,尽善尽美……这都是打当年齐国人那里传下来的成语。一个成语,一个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就是当时“爱乐风气”盛行的齐国社会。您说这样的社会,它可能不是和谐社会吗?
咱们还有句话:上有好者,下必盛焉。说的就是在上位的领导者如果带头的话,老百姓的爱好就会跟着走,就是百姓说的“兵听将令草随风”。咱们看看齐国的开国元勋,看看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这些人,没有一个不爱好音乐,不但爱好,而且还都是专家级水平。这些人都能歌善舞,说来也有趣,管仲当年如果一不能歌二不善舞,甭说当不了宰相,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管仲作为“国务院总理”,他不光是能歌善舞,他还是当时有名的音乐理论家,发明了“三分损益法”,对音律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现在想想,咱们祖先这大脑长的,是跟别人不一样。他们那时候把齐国治理得这么棒,恐怕不光是“政治才能”的问题,而是“音乐才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对“音律”的理解,让他们有了一种贯通气象,从无形的音律,到“有理”的法律,再到人的“道德自律”,从全社会的“礼乐和谐”到每个个人的健康幸福,他们都想得相当周到。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盛焉。整个社会就形成了这样的“爱乐风气”,并以此为根基,顺理成章地步入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