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北京的春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爱国知识青年的运动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席卷整个中国。打倒孔家店和欢迎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一时广为人知。这就是史称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弥足深远的,这一点已经勿庸置疑。孔家店后来打倒与否,似乎并不重要,真正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
两位先生的到来,是国人与世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用今天时髦的说法,那是中国与世界的第一次主动接轨。在这之前的中国,受儒家学说之害已愈千年,积孱累弱之身躯已至弱不禁风,一触即倒。所以当西方以中国的火药术制造成枪炮凌厉地攻击中国的时候,偌大一个中国竟如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无丝毫还手之力。一个又一个割地赔款的条约在政府官员的疲于奔命中竞相诞生,其声势之浩汤,如同后庭商女之哀歌绕梁一日又一日,余音不绝如缕。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爱国知识青年在痛定思痛之中终于认识到西方文明的极大优越,认定与之接轨的必要性,于是高呼德 先生与赛先生的到来。
德先生与赛先生来了吗?
他们来了,但是据说德先生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因此黯然离去。这是今人至今仍然喋喋不休在诟病的,也是今人在今天仍然声势力竭地高调邀请德先生重返中国的理由。当年的德先生如今想必已垂垂老矣,怕是行走不便了,于是便来了一位正值壮年的大腹便便的普先生。这位普先生不知是不是德先生的儿子,也可能是孙子吧,其力量之大,数年间在中国旋风般拉起一班人马,扎营立寨了。虽然反对之声时有所闻,似乎也不过是秋后的蝉鸣有气无力。由此,普先生的来临令中国再次燃起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喧嚣。
而赛先生呢?
李约瑟曾经说:中国没有赛先生。此话成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如梗在喉的一道苦菜。在赛先生被欢呼着来到中国之后,据好事者所说,初时西装革履的赛先生,竟然来了个入乡随俗,改头换面了。先是换上了一身长袍短褂,后来又是中山装,草绿色布褂子,整个唯唯诺诺的侏儒世相,哪还有在西方时睥睨众生的豪情?这让中国并不多的精英们看在眼里,自然是痛在心里。如何改造这赛先生,也就成了他们处心积虑的目标之一。
赛先生领情了吗?这个当初被中国爱国知识青年鼓喉欢呼的老先生,来到中国之后竟然长成了侏儒,需要重新改造发展,不知他自己会有何想法?他那在西方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之源,真的就消失了吗?
时至2008年,三聚氰胺的出现,终于让世人明白,赛先生可不像德先生那样被糊弄之后就退场的人,赛先生聪明着呢,知道如何“时势造英雄”。他并没有消失其巨大的力量,而只是把这些力量蕴藏了起来,在时势于他不利的时候。他的入乡随俗在今天看来更像是越国勾践的韬光养晦。这是一场历经几十年不殆的蛰伏。今日普先生得势,赛先生终于如地浆在地底恒久的运行,到了一个关键的出口,于是一夜之间狂喷而出。
何谓三聚氰胺?中国人等能有几人知晓?就是到了今天,三聚氰胺之名家喻户晓的时候,又有几人可以把这个三聚氰胺说得明明白白,一字不漏的?它的定义,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它的用途……它又如何可以搀杂在牛奶之中不被发现,继而堂而皇之地进入人体之中?恐怕没有几个吧?
在三聚氰胺最初出现在我们视线里的时候,不法分子和奶农这两个词是紧随其后的。奶农是什么?饲养奶牛向企业提供牛奶的农民也。在我们还未知三聚氰胺为何物的时候,农民已经广泛地在应用三聚氰胺了。若没有赛先生,被国人视为下里巴人,颇为不屑的农民何以有如此的能耐?所以当我们唾沫横飞地指责企业无良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赛先生的劳苦功高。而那些被称之为不法分子的人,恐怕就是赛先生暗中寻找出来的代言人呢。
果然,一则“央视调查发现问题奶中不仅只混入三聚氰胺”的报道近日在网上出现。这篇报道中不再含奶农这个词,而是把目标直指不法分子。这些不法分子不仅在牛奶中搀入三聚氰胺,而且知道如何在三聚氰胺中搀入其它物质,以使三聚氰胺不为仪器所发现。
试想,如果没有赛先生的鼎力相助,若非赛先生的代言人,不法分子何德何能能够如此大动干戈,如此精心设计?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赛先生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我们终于相信赛先生果然是强大,而且智慧。它的力量较之德先生或者普先生,只能说更胜一筹。他不会像德先生或者普先生那样张扬,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他以他的智慧,默默地,不遗余力地践行他的目的。
这才是赛先生真正的力量。
那些视赛先生在中国成了侏儒的精英,若非眼花,恐怕就是别有用心了。这,自然是万万不可能的。精英呀,岂会如此短视?
当年欢呼德先生 和赛先生到来的中国爱国知识青年,他们的目的据说是为中华之崛起。但是近九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终于发现,缺失道德标准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不啻是中国的一场灾难。连刚出世的婴儿一个个都成了半死不活的肾结石病人了,更遑论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
这,不仅是1919年热血满腔的中国爱国知识青年的悲哀,也是今日国人的悲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