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7)
听婵释禅
自人类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种危机就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没有真正地过上几天安稳宁静幸福的好日子。但这诸多危机,无论是波动失衡的,还是动乱战争的,其绝大多数都根源于“经济”的原因。
伟大导师马克思运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进行分类的条解理析的理论方法,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类,使人类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明确和清晰,并使“社会”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伟大思想家缠中说禅的理论之一,也即将证券市场纷繁复杂的运行过程,通过理论分类的方法将其划分为:“年、月、日、时等级别”的运行过程种类,使人们对复杂的证券市场运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和深入细致,其操作也变得更加富有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为此,听婵释禅也试图运用这种理论分类方法来“明确清晰细化”一下这缠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是个怎样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对此,听婵释禅依据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再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的新特点,将各种“经济危机”划分为两大类、四种基本形式的危机,也即“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可分为: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和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而“生产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可分为:商品生产紧缩的危机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
一是商品生产紧缩的危机。自人类进入“商品生产、社会财富分配、社会化交换和消费的市场经济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以后,直到进入到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阶段为止,其间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是在一种“实物商品生产相对紧缩的危机”中渡过的。其间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的落后,小农经济式的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小规模小范围的活动,使市场经济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其它环节也变得“危机四伏”了。特别是商品生产能力有限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义,更容易因此种“商品生产紧缩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政治的动乱和战争式的暴力性“危机”。这种危机现象在所谓的资本主义产生以前是普遍存在于人世间的。虽然当今少数极不发达的国家如非洲等的某些国家还存在这种“商品生产紧缩的经济危机”,特别是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还处于高度紧张的状况,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摆脱了这种形式的危机,而进入了商品生产过剩的阶段,并在不断地将“过剩产品”向别国进行输出和转移危机。甚至包括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已每年达到了占GDP的37%的过剩产品和过剩产能的对外国的输出额了,更不要说那些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了。
二是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当时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生产手段的不断改善,使社会商品生产能力远远大于社会需求水平,并使社会商品生产因其它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与之不相协调,进而造成社会商品“生产”无法进行下去引起的企业倒闭失业现象等,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西方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在经过多次的“商品生产过剩危机”的经济发展兴衰的洗礼后,已逐渐找到了解决这一危机的“法门”。那就是:首先,是大量地对过剩商品进行向外国输出。如果有哪个国家敢于阻挡这种危机转移的话,那就会受到“坚船利炮”的毫不犹豫地打通。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受商品生产发达国家的过剩商品的强行输入和过剩商品生产产能的移入,就是这段经济历史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政府以宽广的胸襟而不是鼠肚鸡肠斤斤计较地“打通”商品生产与其它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循环和演变的那些各种阻碍和羁绊,通过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的“社会公共福利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国民的消费能力,使市场经济四个环节获得了较好的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并使社会商品进入到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升级换代和提升,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三,是大量地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社会商品生产的“过剩落后产能”,而只保留那些具有很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精、尖等的优质产能和商品生产活动。这样即可以使这些发达国家在商品生产方面具有十足的“别人必须有求于他们”的话语权和巨大利润空间,也有利于这些发达国家尽可能地缩小那些“不值得一做”的商品生产的范围和种类,以避免那种不必要的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而那些在这些国家眼里“不值得一做”商品,只要通过互通有无的商品贸易方式,就可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于是,这也就避免不了地出现中国的一亿件衬衣换人家一架飞机的现象了。由此,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利用以上这三种最基本方法,不仅化解了多次袭扰他们的“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还不断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的改善和改进,使自己始终站在可以对全世界发号司令的权威领导地位。而中国每年占GDP的37%的过剩产品和过剩产能的对外国的输出额,也标志着在国内这种“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也是存在的,否则就不会因为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外国“感冒”,而对中国的“过剩商品和过剩产能”的稍一衰退购买,就引起大批外向型企业的停工或是破产等的“打喷嚏了。
而中国如何依靠上面提到的那三种方法去“调控”中国的市场经济,则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需要认真去做的工作了。也就是说,首先,是中国要适当控制自己国家的对外出口规模,使之出口额下降到占GDP的 30%以下,以便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世界性“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的袭扰。这不仅要将大量的“商品生产的落后产能”转移出去或是销毁,以便更加有效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等。其次,是要同时借此机会进行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三,是进行“政府财政收入职能的转变”,通过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公共福利利制度”建立和完善,回归毛泽东时代建立的“社会分配制度”体系,稳定和扩大内需。
三是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这里,我们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即以储蓄、债券为主的银行等社会财富金融市场“蓄水池”和以股票、期货及其衍生金融产品等为主的证券市场等社会财富金融市场“蓄水池”。以储蓄、债券为主的银行等金融市场蓄水池,多是那些“稳定稳健”的社会闲置资金的栖息地;而以股票、、期货等为主的证券金融市场“蓄水池”,则是那些“激进逐利”的社会闲置资金的栖息地。这两大社会闲置资金“蓄水池”,即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循环和演变,提供了“借贷、筹措、融通”发展资金外,还为把投入到这两大“蓄水池”的闲置资金的主人提供了从中“食息食利和赚取差价”的逐利机会,并成为这些社会“食利者阶层”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
而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也正是这种由银行储蓄和债券利息收入和股票、期货等股息和价差等收入过高,并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而产生的一种的金融市场印钞机“过量生产货币”并形成资产泡沫的危机,其表现形式就是股市、期货及其众多金融衍生品等的超常规大涨和银行储蓄、债券等利息收入大增。而这些超常规快速增加的“食利性收入”,在大规模进入实体经济消费领域后,就会引起实体经济的货币贬值的严重通货膨胀。中国股市2000年左右涨到达2250点和2007年涨到6100点,及当时大量发行国债的向富人借钱超前消费等所引起的实体经济的严重通货膨胀,就是这种“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当然,还有2007年及其前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几万亿贷款的预支未来、超前消费,也起到了对通货膨胀的推波助澜作用。
美国等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多年稳步大涨,也形成了这种“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但由于美国等国家是“社会公共福利分配制度”非常健全并完善的国家,并由于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参与了证券市场的分肥食利活动,其全体社会成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上涨,收入也都有稳定的增长,再加上中国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其国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其国民对于“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造成美元贬值所导致的严重通货膨胀的感觉和伤害并不象我们这样强烈。而美元对人民币等诸多国家货币的贬值,和人民币等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就是这种危机转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大多数国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再加上“社会公共福利分配制度”遭到全面破坏,以及大多数人还没有能力到证券市场上去获得收入,因此,这种由于“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对于中国国民的感受和伤害也就很强烈并巨大的了。所以,为了全局的整体利益打压资产泡沫和控制房地产价格过高的“宏观调控”也就不得不加以进行了。
四是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由于世界资产价格泡沫的日益膨胀,也造就了世界经济的虚假繁荣。正当人们尽情地沉浸在这欣欣向荣的大分配和大消费的世界里留恋忘返时,以美国次级贷款为代表的资金链条断裂了,于是一场在中国人看来与中国股市那种无底洞式地跌法相差甚远的并不怎么象样的危机就来临了。而中国股市从2250点跌到998点和从6100点跌到目前的1600多点,就是这种“货币紧缩或是货币销毁的危机”的两次较大规模上演。虽然这次股市从6100点的下跌比美国等国家提前了有半年多,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感受却并不很相同。区别就在于美国人民大多数人参与并靠此收入生活,而中国人参与的还是占少数,虽然用此收入也可以去大量买房买车等,但必竟还不是影响太大,所以感受和伤害的程度,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美国人民也就不能与中国人民相提并论或是同日而语了。
而美国等国家之所以对这种金融市场在中国人看来还是很正常的“波动”,就变得那样胆颤心惊,主要还在于美国等国家的那种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小生产、大分配、大交换和大消费”模式,也即这种模式就是利用其美元的霸权地位和信誉,将世界各国的财富,这一块块“大肉”都连哄带骗地一古脑地投入到了他们大锅里了,并推动着其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使其国民分享着世界人民的辛勤劳动为他们做成的幸福美味大餐。而中国则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是:“大生产、小分配、大交换、小消费”的模式,“大生产”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并通过商品输出的“大交换”的“外需”来消化其过剩的商品和生产产能。而那种很怕让老百姓多吃多占的要打碎一切毛泽东时代创立的“社会公共福利分配制度”的穷凶极恶的剥夺和鼠肚鸡肠的斤斤计较,并由此种理念造就的“小分配”模式,也就必然要形成与之对应的“小消费”模式了。这种导致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的循环和演变极不协调的状况,也就必然导致我国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的不能“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也可以说是“社会”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出现了理念差错而导致的缺失和失误。
很显然,这次世界金融市危机给美元体系的不利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因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失的诸多国家,将不会再把所有“金融资产”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而这种从美元体系上将“逐渐撤退”的各国金融资产,必将使已经搭建起来的美元体系的“大架子”受到致命的冲击,其昔日繁荣不再的可能性会变的越来越大。如果以中日韩等为首的亚洲国家再建立起以“亚元”为主导的“亚元体系”,那么形成以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分庭抗礼的战国时代,就更加对美元体系形成重大打击。
世界金融危机也警示了所有发达或是不发达的国家,在建立金融市场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为主导,国家的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不能被包括“逐利利益集团在内的所有利益集团的“私欲”所左右,特别是对于那些无多大用途的“层峦叠障”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制度建立,更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并采取特别审慎的态度加以对待。而美国以次贷危机为突破口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是因为那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即符合“逐利利益集团”的利益,也符合美国人民分享世界各国财富的国家利益而创立创新的。也正是美国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政府有效调控和监管的缺失和逐利利益集团的缺乏自律,才导致了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金融危机。因为这不过是稍稍挤了一点本就不该有的泡沫罢了,其道琼斯即使跌到3000点,人家也比那些发展中国家富裕百倍呀。而当一个“大富翁”不断地施压地让那些发展中国家“乞丐们”为其买单救市时,你就会看到那种发达国家是何等的为富不仁和残忍霸道了。
同时,如果人们对“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一词,在市场经济中“调控和作用”的全面而重要涵盖意义还缺乏应有的感性认识的话,那就请记住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聚首的世界主要20个老牌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举行的“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峰会”吧。而此次峰会发表的共同宣言,我们就可以把其看做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大社会组织”,对世界这个“大市场经济”所做出的重要“调控方略或是政策措施”。每个参与其中的国家,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主动还是被动,其都必须对此共同的“承诺”做出必要的“表示”。否则,你这个国家的信誉就会受到损害,你这个国家以后也就不好在世界这个大江湖上“混”了。这看似好象没有什么内容,也没有几个字的松松垮垮的“宣言”,而也没有什么强制措施,但为了共同或是各自的利益,及共同或是各自的信誉,这“宣言”就有“调控”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莫大作用。而至于那些“国家资本主义或是国家市场经济”,和“权力资本主义或是权力市场经济及计划经济”,及“自由资本主义或是自由市场经济”等的概念,则都没有“社会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的更确切、更完整、更丰富、更有概括性。
总之,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是“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引起的严重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导致的社会财富“缩水蒸发”的分配失调所引起的消费疲软,并进而导致商品生产必然随之萎缩的“双重危机”的如影随形。这就是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基础根源。至于对这种金融危机的救治和预防,则还必须建立一种具有有效调控和监管,及公平正义的世界金融市场新秩序。2008。11。1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