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倒闭的企业代表落后生产力。”他表示,落后的生产力是要被淘汰的,政府要妥善安置下岗失业工人,但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
汪洋的话引起了很大争论,究竟什么是落后生产力,国家还要不要救中小企业?我们的改革开放路线该怎么调整?
生产力,传统定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新的生产力定义是:生产力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能力。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的新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种论述.
在改革开放30年过程中,引进外资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模式,曾经推动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结束了一穷二白的局面,也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广东模式成为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技革命带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因工资高、劳动力缺乏,地价、物价上涨,致使成本提高、利润下降.不得不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也利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西方产业转移的时机发展经济,典型国家是韩国.六十年代开始走"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走的就是韩国经济路线.改革开放产生问题也与韩国极其相似.韩国的经济政策使得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同样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改革开放走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主导路子,却没有借鉴韩国80年代的改革.韩国放弃了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方式,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目标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韩国八十年代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到了发展中国家.
中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大多数都是低端的,没有品牌,没有这种知识附加值的产品,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述,中国现在中小型企业出口到欧美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为欧美的穷人提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缺乏产业竞争力.国际市场稍有变动就处于被动局面.
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来源主要是低廉的加工费和国家出口退税,抗风险能力不高,宏观经济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顶不住了;
劳动密集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考虑用资本去进行产业升级,没有自主创新.汪洋说的就是这类企业.还有一种是技术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业,已经完成产业升级,有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风暴下仍有很强生命力。需要国家重点扶持。
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成本要求特别敏感,一般都实行最低工资,能不给员工买社保就尽量不买或只按最低标准买。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新劳动法抵触特别大,因为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雇佣成本与违法成本
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有利益,盲目规划,盲目投资。政府对一些产业的过快过热发展一定要有所调控,防止市场做烂做死。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信心.
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中小企业劳资矛盾不断.必须通过修改宪法加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心,改变以往外贸产品中的廉价策略,变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
综上所诉,毫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已经失去了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能力,起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落后的生产力。在珠三角地区继续发展毫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与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相逆而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结论,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和江浙沿海地区属于落后生产力,加快产业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应作为我们抗击金融风暴的重点来住抓.国家也可以对完成产业升级的企业给予更大的退税鼓励。
产业升级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机器吃人现象,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工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免费培训,真正解决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的很早就已经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经济发展较慢的粤北及广东两翼地区渗透的同时,已开始向内陆各省转移。广东应加快珠三角产业升级“高级化”与“适度重型化”两个维度延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重化工业进程,实现真正产业高级化。
改革开放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经济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富豪,而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消费需求,让人民幸福。而我国现在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这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相对生产力低下的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有其先进的一面,且中西部仍有低廉的劳动力与建厂优势,所以因尽快从发展较快地区转移到发展较慢地区,从而带动那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应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在户籍所在省就业,这样可以缓解珠三角和江浙地区就业压力,也是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中西部发展起来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向海外转移.
中国还可以向印度学习.
印度与中国相似,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印度根据本国的特点,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力图建立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选择的、谨慎的、立足于国内的)。这种战略,既有利于为独立自主发展国民经济奠定基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又能适当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印度的发展不如一些东南亚国家那么迅速,但是它受国际市场波动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也较小,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发展速度较低。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赎买本国或外国的私营企业;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的企业。国营经济多在能源、交通、国防、重工业、金融等核心经济部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印度经济取得了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科技方面成绩卓越等巨大成就。
借鉴印度的经验,中国一方面可以主动贬值人民币加大出口,更要扩大内需。国家应调高进口关税,鼓励国民消费本国产品。谨防扩大内需变成扩大进口。国家通过赎买有科技含量的企业,扩大公有制企业的数量,控制核心经济部门,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道路。改变GDP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国民消费自给自足,做到将来不依赖出口中国的企业也可以生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绩卓越,但积累的问题也相当多,这是完全照搬韩国经验与自由资本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必须求变。
生产力必须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经济工作。
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环境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在新的环境下,我们要解放思想,学习各国改革成功经验。我们应重新摸索改革开放的方向,除了不救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我们更应该全国同心求变革,在新形势下继往开来。不改革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重新探索改革开放道路已经迫不容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